赵 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党政办,新疆 和田 848000)
新疆南疆地区高校防范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的对策思考
赵 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党政办,新疆 和田 848000)
新疆南疆地区高校防范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直接关系着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实现。面对部分大学生深受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部分教师不健康思想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宗教极端思想不断渗透到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防范宗教渗透新疆高校校园成为刻不容缓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此提出进一步强化新疆高校宣传舆论阵地;构建立体型校园防渗透联动体制;不断深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的长效机制等几点对策。
新疆高校;防范宗教渗透;重要性;现实表现;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最重要的工作是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引导群众、争取民心。”[1]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高校党员干部、教职工必须要有高度的认识,积极弘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旋律、传播中华文化的正能量,揭露宗教极端思想的反动本质及现实危害性。培养政治上合格、爱国敬业的大学生,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新疆社会主义事业输送合格的接班人。
然而,国内外“三股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对教育领域实施渗透,想法设法利用宗教极端思想毒害、腐蚀青年学生,其根本目的就是与我们争夺教育阵地、争夺少数民族下一代。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宗教极端思想向高校渗透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抵御与防范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是我们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展开的一场长期的较量和斗争,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严肃政治问题。”[2]
一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需要。“高校是思想、信息,人才的汇集地,具有独特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批判现实的急先锋,也极易激发矛盾冲突,引起社会动荡。”[3]近几年的研究发现, “三股势力”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和渗透始终在不断加剧,特别是南疆地区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表现在:野阿訇私下开办地下教经班(点),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争夺未来;少数教师信教和参与宗教活动,口是心非成的“两面人”。极个别教师利用讲台向学生散布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思想,企图分裂国家,颠覆国家政权;别有用心的人在学生中间传播宗教书籍、光碟等非法宣传品,软对抗中华文化认同。少部分学生上网浏览境外反动网页,收听收看反动广播音像制品等现象,对下一代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成了极大破坏,给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带来了重大危机,已成为阻碍新疆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破坏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新疆社会的稳定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因此,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缓。尤其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更不能容许有宗教极端思想蔓延与传播。”[4]
教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尖端科技人才,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有着关键性作用。
二是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如何更好把高校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如何发挥高校对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都需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5]由于境内外“三股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及影响,导致一些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不仅不珍惜党和国家提供的学习机会,反而参加了极端宗教组织和民族分裂恐怖组织,从事非法宣传活动,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民族仇视和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更甚者结成暴恐团伙,图谋分裂国家等破坏活动,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稳定,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给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面对当前新疆意识形态领域所面临的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反对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残酷现实,新疆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开展“五观”和“五个认同”教育,利用寒暑假积极主动开展 “去极端化”的集中教育活动,让师生面对非主流文化、各种错误思潮以及宗教极端思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各种错误思潮和认清宗教极端主义的罪恶目的和反动本质。只有这样高校的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工作才能扎实推进,主动权才能掌握在党和国家手中,才能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三是新疆高校校园和谐稳定发展的需要。“高校不是封闭的孤岛,高校发生的事情会影响社会,社会上发生的事情也会影响高校。我们要从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认清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重大意义,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6]高校校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和谐的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政治生态安全。高校是科学技术的摇篮,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场所,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和文明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有序进行,更有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新疆高校的战略位置至关重要,也是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思想、文化、政治渗透的焦点领域,为实现其罪恶目的,渗透的方式和手段不断花样翻新,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新疆高校要有效阻止其对师生政治思想建设的干扰破坏,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在新疆高校校园的渗透,为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出贡献。
由于新疆南疆地区高校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的特殊性,部分师生宗教意识和思想都有不同程度存在,为宗教极端思想向学校渗透提供了土壤,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手段和途径多样化,行动隐蔽,难于发现,对南疆地区高校产生很大冲击。具体表现为:一是宗教极端思想毒害大学生,扭曲学生的心灵。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思想和带有强烈排它性的“圣战”思想,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毒害严重。一些学生拒绝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参加非法宗教活动或圣战组织离校离家出走,有的为了信教而辍学。二是编造谎言,反对 “五个认同”。“三股势力”编造谎言,歪曲杜撰历史,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或者乔装打扮,以民族利益的捍卫者自居,极力鼓吹民族独立;或者挑拨民族关系,否定“五观”、“五个认同”,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三是干扰学校教育,破坏育人环境 。 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众多,社会宗教氛围浓厚,对年龄尚小、是非辨别能力还比较弱的学生而言,其负面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社会上宗教极端势力,为实现其反动目的,更是有针对性地拉拢、诱骗青少年学生信教、学经或参加其它宗教活动,致使宗教极端思想向学校渗透的问题屡禁不止。四是个别教师参与非法宗教活动,传播宗教极端思想。调查发现,个别教师参与非法宗教活动或反动组织,利用讲台宣传宗教或民族分裂思想;个别教师宗教意识浓厚,不仅自己信教,还带领学生在学校搞宗教活动,甚至利用讲台散布宗教思想,纵容学生参加宗教活动。五是利用学术交流渠道,传播宗教极端思想。随着各高校“国际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出国学习、交流,这些师生特别是到过周边中亚国家和地区很容易成为境外宗教极端势力渗透的主要对象,以学术交流和对外交往合作的方式,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六是利用交友的方式,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在校大学生有着拓宽人际关系网的积极性,他们热衷于交友,只要有人对他们表示出关心和欢迎,单纯的他们往往会毫无戒心的与之成为朋友。宗教极端势力会利用大学生交友不慎及疏忽的特点进行传播宗教极端思想。七是凭借宗教宣传品,扩大其影响力。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制作精美的宣传资料,如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通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关注度,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被这些宣传资料所迷惑,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接受其思想的影响。八是通过捐资助学的方式,博取大学生好感。有些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庆祝学生升学的时机,大力给予学生经济支持,通过资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对其表示关心和帮助,利用学生感恩的心理进行传播宗教极端思想。九是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推广宗教价值观。当前,微博、微信等已成为大学生“爱不释手”的通讯工具和交流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收发微博、微信和电邮的方式去影响在校大学生,宣传效果更加迅速、高效,方式更加隐蔽,不易监管,给高校进行反渗透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十是追求宗教生活,穿戴宗教色彩的服装。大学生着装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服装时尚,穿戴什么不应该过多的管理。但是,特殊的社情、敌情告诉我们,服饰穿戴已经成为宗教极端势力在大学进行渗透的重要手段。宗教色彩服饰或奇装异服方式不再是个人问题,而是文化侵蚀的现象,我们放任下去,放松政治敏感性,就会让社会主义大学变颜色。特别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服装和首饰不易辨别,更具隐蔽性,宗教极端分子又容易掌握,长此以往,大学文化渐去渐远中华文化,形成宗教氛围,容易形成校内宗教小团伙,危害社会和谐与校园文化。
国内有诸多学者研究高校抵御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工作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对策。但是面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较全国其他地区特殊的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因素,抵御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必须要以南疆高校的现实情况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研究适合南疆高校的方式和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真高校“去极端化”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新疆高校宣传舆论阵地
一是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直接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而设计的课程,它概括和浓缩了特定社会所积累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等,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7]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课堂上,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树立无神论思想;在思想道德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疆“三史”让学生树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思想。其次,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现今高校都在提倡“启发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要不断创新,真正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将课本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活、变精,真正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通过课外实践巩固教学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以致用。让大学生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行动上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面对宗教极端思想,能有理有据批驳,用实际行动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二是强化新疆高校各族师生“五个认同”意识教育。在我们的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意识不足,有模糊认识,过分强调民族性,不断强化新疆高校各族大学“五个认同”意识是新疆高校当下必须开展的工作。把每一次升国旗仪式看作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课,不断强化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在师生中不断灌输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新疆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各族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真正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三是依法治校持续推进开展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公民意识是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在国家活动领域为主的宏观范围内交融整合而成的特殊社会意识,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是人的纪律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综合反映。”[8]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各族师生公民意识。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法律面前才真正地人人平等,人民才真正当家作主,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的精神。要采取有效方法让各族师生从内心深处摒弃宗教习惯法,认同国家现行法律,树立宪法和法律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地维护法律权威。新疆高校才能在法理上“去极端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坚决不去触碰法律底线,不损害国家安全、集体利益。
(二)构建立体型校园防渗透联动体制
一是坚持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要认真贯彻全国和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成为一支政治过硬、德才兼备、有高度责任感的领导集体。强化党的领导,在政治上应当是一个声音,行动上应当是一个步伐,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做到“四个带头”,共同营造新疆高校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有效领导体制机制。二是发挥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基层党(团)组织直接与大学生面对面地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挥基层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所以,发挥校园基层党(团)组织的影响力,健全基层党(团)组织联络机制。可以及早发现问题的苗头,抓早、抓小、从苗头上防范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三是引导师生坚决抵制从事宗教活动,促进高校师生思想健康发展。高校教师既是科学知识的讲授者、又是先进思想的传播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认真履行的责任和担当,坚守政教分离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将宗教思想带入课堂,对在校园中宣传宗教教义、参加宗教活动,散布宗教极端思想的教师,必须坚决果断的措施清理出教师队伍;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要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教育,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与宗教划清界限,绝不从事宗教活动、宣传宗教教义,要有反渗透的定力。
(三)不断深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9]加强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首先,坚持“四个统一”(四个统一: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教法、统一考核),在同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形式融合民汉学生混合编班,优化民汉合班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模式。坚持“四个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活动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最大限度拉近各民族师生距离,打造各族师生相互融合的良好氛围,促进各民族师生团结、进步、和谐,提高汉语教育教学的质量,让各族师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二是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新疆高校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打造一批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既要有品位又要符合中华文化精神。构建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校园文化格局,发挥大学文化育人的功能。在国家“对口援疆”省市的支持下,让国内著名专家学者、高端人才走上新疆的学术殿堂,为各族师生在教学实践之余,感受前沿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增进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三是深化新疆多民族历史文化教育。新疆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加深各族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和宗教政策的再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各族师生从实际生活中领略历史、感知历史,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开展“用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的历史文化教育。
(四)构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的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高校中华文化凝聚机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0]“五个认同”核心是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让各族大学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满足各族师生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创新高校中华文化凝聚机制是在必行。二是构建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工作机制。随着社会面上的互联网、新媒体的普及,高校舆情控制愈加难于管理,如何有效的管控成为新的课题。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控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的重要原则,正面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正能量占领校园网、微信、微博客户端。对传播宗教狂热、造谣生事等必须坚决打击。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防协作机制。家庭教育是学生认知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新疆高校要走出“象牙塔”与学生家长、社区结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位一体”的联防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三进工作”。学校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同时,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问题的学生要“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将错误思想遏制在萌芽中。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推动作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总之,新疆依然处于反分裂反渗透“三期叠加”严峻的现实环境,高校在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高校要在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总目标,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切实加强宣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积极营造“立德树人”的校园环境,构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长效机制,筑牢高校育人阵地。
[1][2][6]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2014-05-28. [3]谢晓芸.新疆高校抵御宗教极端主义渗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3. [4]吴俊清,刘瑞贤.社会秩序视野中高效稳定态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12.07. [7]王红霞.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3. [8]郑永廷,江传月.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M].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72. [9]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N].人民日报,2013-08-21. [10]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
2017-07-20
资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中心重大招标课题(Mjzxzd1407)阶段性成果。
赵明(1962-),男,新疆乌鲁木齐人,硕士,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