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芳
(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 马鞍山 243000)
资源依赖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建设
杨永芳
(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 马鞍山 243000)
资源依赖视角下,针对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存在的“独立自主性欠佳;志愿服务路径狭小,缺少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活动环境;持续发展的资源不足”三方面问题,从加强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角度考虑,提出了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若干主要策略,主要包括选择环境适应与资源替代共生,建立志愿服务组织战略联盟,创建信息网络化平台,筑造组织“无边界”等。
资源依赖 高校图书馆 志愿服务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福利国家普遍危机的背景下,欧美各国的志愿组织及其活动普遍活跃起来,并成为政府与市场之外举足轻重的公共力量,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的供给、公民精神的建设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莱斯特·萨拉蒙(LesterM.Salamon)因此称之为“社团革命”。由于志愿组织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功能复杂,因此其所开展的活动及其影响力也有所不同,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现象。在萨德尔(JudithR.Saidel)看来,资源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其开展社会活动所不可或缺的依仗,由于不同的志愿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其所能够开展的活动及其成效必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高校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在本质上属于志愿服务的一部分,既需要遵循开展志愿服务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属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部分,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在普遍肯定高校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重要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缺陷,主要是因缺乏制度化建设从而导致志愿服务难以深入开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志愿者流失、志愿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服务质量、活动内容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对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性质、特点、意义和功能、志愿活动的开展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有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有力支持,因此容易流于表面化和零散化。本文试图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从组织理论的层面研究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
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DependencyTheory, RDT)属于组织理论的重要分支,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关系的研究。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关注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其代表人物是菲弗(Feffer)与萨兰奇克(Salancik),两人在《组织的外部控制:一个资源依赖的视角》一文中,将资源依赖理论设为四重假设:没有组织是自给自足的。为了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所有的组织必须要与环境中的其他要素进行交换。组织与环境交换,获得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源(稀缺资源),没有这样的资源就无法生存,这样对资源的需求构成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1]57。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决定了组织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组织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从环境中取得关键和稀缺的资源,但组织同时也在主动地管理和控制环境,以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2]72。
高校图书馆志愿组织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都是有赖于从环境中不断获取。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是志愿者,数量充足、高质量的读者志愿者是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基本条件,它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组织的规模和活动开展范围的大小;物质资源包括资金、设备设施等,是志愿服务运转和活动开展的基础;信息资源主要指外部信息资源,是组织对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信息的了解情况。充分掌握外部信息资源有利于组织的运作和发展。社会资源通常包含活动许可、社会声誉、项目组织经费及活动开展场地等,是志愿服务组织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不仅依赖学校的纵向资源和图书馆的内部资源,对其他外部资源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1.独立自主性欠缺。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资源主要来源于学校,首先学校掌握着对图书馆志愿组织及活动开展的许可权,合法身份的认可以及奖励、补助、合同委托等形式的经费投入。其次广大的大学生读者为图书馆志愿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自有资源非常有限,对学校志愿资源依赖程度颇高,置于高校团委的直接控制之下而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活动运作的自主性往往受到一定的干涉限制,独立性欠佳。高校图书馆志愿组织为了求得生存,有时被动地服从与顺从学校上级志愿组织提出或硬性摊派的服务活动,由于缺乏相应的协调与沟通环节,活动效果大打折扣,活动吸引力受损,容易引发志愿者负面情绪,导致志愿者流失。
2.志愿服务路径狭小,缺少多元、开放、动态的活动环境。图书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主要局限于高校图书馆内部服务,志愿者主要从事卫生清洁、图书的排架、值班等类型活动,活动内容单一。服务以运动式为主,在学雷锋日、世界读书日、读者服务月等特定日子里,活动蜂拥而上,曾一度出现活动期间志愿资源过剩,运动一过志愿者销声匿迹的现象。运动化和活动式的服务倾向,在影响和规模上发挥了良好效应,但是由于非常态化的方式,缺乏可持续发展。此外,活动项目缺少深入的调研和科学的设计,活动有时并非基于志愿者的兴趣爱好与能力提升的考虑,可以发挥的自由空间狭小。活动开展极少渗入本土兄弟图书馆、社区、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更极少参与社会其他机构的志愿服务,图书馆志愿资源社会开放性不高,流动渠道不通畅,存在外部志愿资源流入难,丰富的大学生读者志愿者和专业知识馆员志愿者资源流出难的现象,缺少以深入参与方式开发志愿服务的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环境,志愿服务路径有待拓宽。
3.持续发展的资源不足。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图书馆志愿服务与学校都具有自身的功能优势:学校承认其合法性,提供活动经费、奖励、服务设施、办公物品等金融物质资源;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和服务对象都是在校大学生,因此是培养与锻炼大学生公共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应该是双向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然而,在推进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实践中,并未真正理顺学校与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的关系。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两者之间是一种非均衡性过度依赖关系。在学校与图书馆志愿组织资源互动合作中,学校在权力支配上处于强势位置,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的弱势地位以及本身自治能力的问题导致二者在资源依赖上的非对称。学校掌握着高校图书馆志愿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对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施加过多控制与影响。高校图书馆志愿组织不可能同企业一样,通过创造利润来维持组织的正常开支和运转,同时又不可能减少开支或者不开支,基本上是依靠学校提供财力、资源一条路,没有发言权,而学校所给予的经济资源物质支持又很有限,图书馆志愿服务很容易出现资源供给不足,持续有效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菲弗和萨兰基克认为,组织对外部环境要素的依赖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资源对组织维持运营和生存的重要性;持有资源的群体控制资源分配和使用的程度;替代资源的可得程度[3]121。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要想削弱其对学校资源依赖的控制,减少与学校环境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降低行政化,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更好地助人自助,需要采取系列行动策略。
1.加强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制定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将志愿服务管理上升到制度层面实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干扰,保证其志愿服务运行的独立性。加强志愿者领袖及骨干、星级志愿者培训力度,进行一定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整合网络资源,精准岗位匹配,建立志愿服务考核及评估体系,以项目化运作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推进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文化建设,提高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和对志愿服务的认同度,提升志愿服务效果,并在后期将其内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创设活动品牌,建立服务基地,形成长效建设,使服务走向优质化道路。
2.选择环境适应与资源替代共生。高校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与校方并不是单纯的服从与顺从关系,而是彼此的依赖关系,这是由于他们都掌握着某些重要的资源。首先学校掌握着对图书馆志愿组织及活动开展的许可权,包括奖励、补助、合同委托等形式的经费投入。其次图书馆志愿组织所获得公信力、专业知识、信息沟通与传递等资源。高校图书馆志愿组织一方面要选择适应学校环境,履行好校上级志愿组织的监督和下达的一些服务任务,尽量避免发生冲突。比如按校团委、校志协的要求定期召开会议,统一安排新成员参加志愿者宣誓仪式,按时递交工作总结报告等,尽力配合完成他们交办的任务。本着节约的原则,将项目所需资金和物质资源尽量压缩到最低,或者选择一些出力不出钱的实施项目,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应积极开发无形的关系资源,努力与当地社区、企业、学术团体和媒体建立密切的联系,获取活动场地、活动策划等的经费开支,提升公益形象和声誉,通过承接公益活动组织、团体活动策划、志愿服务事业培训的诸多形式争取更多方面的资源支持,促进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独立自主性的成长。
3.建立志愿服务组织战略联盟。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的脆弱是由于单个交换依赖造成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组织发展成为依靠各种交换,较少依赖单个交换的情况[4]241。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要克服依靠资源来源单一的风险,应坚持多元化资源依赖渠道,在依赖校方提供资源的同时,拓宽其他资源依赖渠道,与地方其他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等不同部门联结起来,促进和谐的协作治理模式。本着“优势互补、团结合作、务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搭建开放、联合的志愿服务平台,加强志愿服务协作机制建设,建立彼此有利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各种层次和方式的志愿服务交流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志愿服务资源。
4.创建信息网络化平台,筑造组织“无边界”。要实现志愿服务引发更大的“蝴蝶效应”,必须打造适合“蝴蝶”生存的空间和条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发展的网络化为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的网络化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共享等良好的“蝴蝶”孵化空间。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组织可以依托当地的大型门户网站,建立全市乃至全省统一的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网络平台,可以依据图书馆的不同功能划分高校图书馆、社区馆、公共馆等类型志愿服务版块,分类不分家。设立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专区、招募志,宣传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可以利用网络空间信息的瞬间传播和交互性,快捷高效地开展各类读书助读活动,开辟新书好书推介、书评述评等读书专栏;壮大图书馆志愿者队伍,加强志愿者、志愿者群体以及志愿者个体与志愿者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图书馆志愿服务资源优化组合,服务活动优势互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作用和价值。网络化平台的“无边界”,化繁为简,不仅能减少组织复杂的管理层级,大大增强了组织的反应能力,同时也降低了组织运行的成本。不仅实现组织之间的外部沟通也实现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而且可以通过对跨部门合作理念的强化能够转化为组织内部成员合作式的行为方式,能够有效地统一组织内部员工的思想与行为。
总之,作为志愿服务组织一分子的高校图书馆志愿服务组织,必须根据所依赖的资源环境变化适时调整优化组织工作,唯有此才能获得持续长效发展。
[1]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视角的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5(2).
[2]马立,曹锦清.基层社会组织生长的政策支持: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6).
[3]胡杨成,蔡宁.资源依赖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市场导向动因探析[J].社会科学家,2008(3).
[4]李红宇.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探析中国大学自治:以“985工程”建设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2).
★作者杨永芳为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与管理。
2014年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委员会项目(TGW14B39)。
G251
A
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