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产品的多渠道传播研究

2017-03-11 00:22方乐莺
兰台世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编研纪录片渠道

方乐莺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 201101)

档案文化产品的多渠道传播研究

方乐莺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 201101)

档案文化产品展示与传播是档案管理部门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体现。档案文化产品的种类按载体可分为印刷品类、声像类、实物类、虚拟产品类等,借助形式多样的大众传播渠道,从构建平面、声像、会展、网络四位一体的传播模式入手,档案文化产品也可以收获很好的传播效果。通过档案文化产品的公益化和商品化,可以实现档案文化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收获,最终实现档案部门服务社会公共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档案文化产品 多渠道 传播

档案文化产品展示与传播是档案管理部门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体现。随着档案工作重心由“藏”转向“用”,当下各级档案部门日益重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各类档案文化产品的种类也渐渐得以丰富。借助形式多样的大众传播渠道,档案文化产品也可以收获很好的传播效果,有些档案馆因此而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因此,思考和探索档案文化产品的多渠道传播途径,使档案文化产品传播效果最大化,对于档案部门实现服务社会公共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文化产品的种类

档案文化产品的种类很多,按载体可分为:印刷品类、声像类、实物类、虚拟产品类等。

1.印刷品类。印刷品类档案文化产品是历史最悠久,也是人们最熟知的一种,如史、志、鉴等编研产品和各类相关衍生读物。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成果,经史典籍等工具书作为最早的档案文化产品可以追溯到孔子编研的《六经》。《六经》是孔子在先朝各领域档案文献收集整理和编研的基础上成就的。后来的《春秋》、《史记》以及各朝各代编研的各类史书、典籍等,成为古代档案编研文化产品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瑰宝。志书的历史也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有学者考证其时的《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志书。而同样作为资料性的工具书,如今被广为使用的年鉴这一编辑产品是近代百年来从欧洲传入的,其固定的体例和严谨的范式使其成为世界性通用的工具书。如今,史、志、鉴作为国家官方编撰的档案文化产品三大主要形式,因其严谨性、权威性和真实性而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此外,还有很多非严格意义上的传、册、集等作为档案文化产品的衍生读物,如一些名人传记、书画册和照片影集等,通常是围绕某一主题汇集相关档案资料,图文并茂,在生动性、可读性上具有巨大优势,可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现代传媒领域,有一些史志档案类的杂志,甚至有关艺术类的杂志如《中国书画》等,常有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见刊,有些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其研究过程也是以档案资料为主要来源,也可看作重要的档案编研产品的成果。这些学术成果因其短小精悍,有的在小众受众群体中被认可程度比较高,传播效果也比较好。

2.声像类。声像类产品主要包括文献纪录片以及相关的音像制品。文献纪录片是指“利用以往拍摄的资料片(有时辅以新拍摄的素材)编辑的纪录片”[1]。有学者考证,1927年,我国电影工作者黎民伟完成的影片《国民革命军海陆空大战记》是中国文献纪录片的起点[2]。近年来,基于档案原始素材基础之上的文献纪录片愈来愈受到市场欢迎。如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信仰》、《中国的将与帅》、《苦难辉煌》系列等等都广受市场好评。第一历史档案馆25集文献纪录片《清宫秘档》在电视台播放后,曾创下了1.6亿的收视率,获得清史界、影视界专家学者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先后获得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第二十二届金鹰奖、第三届国家音像制品奖。

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种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视台,许多都设有纪录片类栏目。而纪录片尤其是文献纪录片的取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档案资源,使得纪录片与档案资源具有天然血缘关系,从北京卫视《档案》和上海纪实频道的《档案》栏目等名称中可见一斑。此类栏目因其讲述故事的起伏转折、资料来源的真实严谨以及悬念和细节的巧妙设置等因素会使受众保持较高的收视注意力,一般收视率比较稳定,受众群体也比较稳定。

3.现场实物类。现场实物类产品主要集中在展厅,如档案馆、博物馆等举办的各类展览,集图文、声像和档案实物为一体的展出。还有衍生出的工艺复制品、模型、邮票等产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集世界各国的文化精粹于一体,其间使用的多媒体技术更是使人大开眼界。世界各地的文化展示不再仅仅局限于模型、实物和摆设,多媒体播放使现场的展示大大扩展了其深度和广度。中国馆尤其给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单单是它的建筑造型和格局设计,就是一部史学研究的成果。“东方之冠”的斗拱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基础构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它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同时此造型还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文化的概念,冠上巧妙嵌有中国二十四节气,屋顶花园还设计了新“九州清宴”——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呈半月形围在“东方之冠”(雍)的周围[3]。馆内展品除展示现代城市发展的智慧和未来以外,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会活动的清明上河图。图中人物各具神态和动作逻辑,虽琳琅满目但连贯循环,丝毫没有突兀违和感。史学档案能被利用展示至如此之程度,实是蔚为大观。

4.虚拟产品类。虚拟产品类是指基于新媒体传播的产品。此类产品在近年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大量出现,且受到读者欢迎。如档案馆开办的网上展厅、网上陈列馆以及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上传播的相关档案信息等。虚拟产品类产品具有传播渠道多样、观看不受时空限制、阅读体验新颖方便等优势,文字型虚拟产品较为契合现代人网络环境下碎片化、快速浏览的阅读习惯,视听型虚拟产品则带给读者迅速了解全景的视听体验,省去了舟车劳顿亲临现场的麻烦,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目前有不少省市部分档案馆均在网站上设立网上展厅,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开展网上展厅,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

二、档案文化产品的多渠道传播

媒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文化产品的载体,也是文化产品的渠道。载体与渠道本身互为因果、相互融合。同样,对于档案文化产品的传播而言,要整合大众媒体资源,构筑多渠道传播模式,就要从构建平面、声像、会展、网络四位一体的传播模式入手。

1.平面媒体传播渠道。书籍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工具,报刊次之。虽然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平面媒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均受到强大冲击,但这些平面媒体对于广泛宣传档案文化产品,传播档案文化理念仍具有重要意义。档案文化产品由于其素材的原始性、题材的历史性、评述的真实性、审美的严肃性使得这些文化产品的娱乐性色彩大受局限,阅读档案文化产品需要读者静心、耐心和用心,而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正是契合这一要求的媒介。在如今网络快速浅阅读的影响下,回归书籍已经成为人们祛除浮躁、静心阅读、深入思考的一种呼声。这也正是印刷类档案文化产品加强媒体宣传、扩大传播效果的良好契机。

画册、影集等印刷精良,对于照片档案和书画艺术等作品的展示以其静态稳固的形式、可反复琢磨品味等特点广受欢迎。报刊具有发行渠道优势,除了可对档案具体的内容进行传播外,也可对档案文化产品进行广而告之。这种宣传不受产品本身的载体形式限制,是扩大档案文化产品知晓率的重要途径。

2.声像传播渠道。相较于平面媒体,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无论在传播渠道、受众覆盖面还是在传播效果上都具有很大优势。文献纪录片是档案部门使用档案资料编研制作(或联合制作)的主要形式,它集影像剪切、现场主持、画外解说、采访口述等为一体,并结合题材适当设置悬念、设计结构,可看性最强,因而它的传播效果可以说是比较理想的。同时,文献纪录片对于历史真相的冷静叙述、时代价值的深入思考、观照现实的深刻反诘,也可因此而获得较高的文化价值。同时,通过电视固定栏目的播出,受众具有稳定性,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节目的边际产品销售,如较有价值的历史光盘、配套丛书等。

3.会展传播渠道。通过各馆设置的主题会展、定点展厅、固定橱窗以及工艺复制品在旅游景点的展出等等形式,把现场实物类的产品充分展示出来。会展传播的渠道具有固定性强、现场感强等优势,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场馆展厅是档案馆服务大众的主要场所,也是保存、构建社会记忆的重点场所。此类展厅可集所有档案编研产品的种类于一体,可采用基本的图文、实物,也可以有多媒体屏幕播放视频等,往往信息量巨大,通常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事件进行展示。如广东佛山顺德区档案馆在其官方网站上建立的网上展厅,设“顺德发展历史档案文选选展”、“顺德改革开放30年回顾”、“纪念顺德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图片展”、“印记·顺德”、“顺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图片展”、“顺德民间档案珍藏展之梁子虾先生专题展”六个板块,每个板块下再设子栏目若干,完整而丰富地突出了该馆的工作业绩。

4.网络传播渠道。将档案相关的编研产品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基于网络技术的传播,可以借助现代传播渠道迅速到达读者手中。网络传播渠道的特点是,海量资源整合、碎片化传播、互动性强、成本低廉,这些都成为档案编研产品扩大传播效果的重要契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受众广泛的微信,已经成为政府、企事业单位服务公众的重要工具,有不少档案馆已在微信上建立了公众号。如天津市档案馆,其公众号开设了“老照片”、“专题展览”、“档案服务”三个版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且阅读方便,广受读者喜欢,而且定期更新,可以使读者保持长期的关注度。

三、渠道整合价值的实现

显然,平面、声像、会展、网络四位一体的多渠道传播模式不是互为孤立的,而是互相融合、互相交叉呈现的,渠道的相互融合伴随着内容的整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历史档案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正是渠道整合价值实现的最终意义。档案编研产品传播渠道整合价值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档案文化产品的公益化。档案馆是服务公众的场所,因此,以档案馆为主体的档案文化编研产品具有公共文化属性,从一定程度上说具有全民性。因此,档案文化编研产品无论何种形式都应以某种方式向公众开放。档案文化产品与公众的亲密接触,必然能引起双向的互动:一方面,公众在开放区域汲取档案编研文化产品的内涵,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另一方面,公众的档案意识得以提高,能在某种程度上反哺档案资源库的建设,如私人档案的捐赠、寄存和移交。这正是社会记忆的全民动员的良好契机。

2.档案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档案文化产品的公益性有一定区域的局限性。如固定展区的开放、固定区域内的公共阅读和视听产品免费收看。但有时公众对于档案文化产品具有随身阅读和私有化的需求。这就要考虑到档案编研产品的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至今,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有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然而档案文化产品的编研本身遵守着它极其严格的底线——真实性原则,因而其文化属性难以在商品的大潮中被抵消、被弱化。在真实性原则之上,档案文化产品就不太可能出现假、丑、恶等负面文化功能的风险。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档案文化产品的真实性、严肃性,使得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深受限制,所以才需要让档案文化产品商品化,通过商品的流通属性,突破档案文化产品的区域性局限,满足公众拥有该产品的需求。如今市场上广为流通的档案文化产品主要类型有图书和声像。事实证明,这两种类型的档案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满足了公众的阅读需求。

通过档案文化产品的公益化和商品化,可以实现档案文化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并收。

综上,档案文化产品是档案管理部门服务于公众的一种形式,扩大档案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最终是为了扩大档案产品的文化影响力,增强社会档案意识。档案文化产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坚守着最初的文化自觉意识,即历史的真实还原、真相的理性思考、严肃的审美价值、适度的文学想象,最终引起人们的文化自省。形式和渠道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们基于真相的阅读和在阅读中还原真相,这才是档案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文化产品的基本也是唯一特征。

[1]傅红星.写在胶片上的历史:谈新中国文献纪录片的创作[J].当代电影,2000(5).

[2]单万里.中国文献纪录片的演变[J].电影艺术,2005(6).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Jj1C53ib1YVVk0BOg l24C82bPMGT4pc-ASa2aL5wpAI2QT6YAfI-yo_oS6QwGi9355R -LlEqDsevuUwT1G5ehnr5_oxoRGGhCI14VwpHV6F2c45LDmeI RiS02JzF_Al-nTSl0GXIjjRE7y37r-lgNGvdw6TlZsQn79oIOGe0_ HzgKllICZwjZCkzuyxRwzhrG1zcZewqcRt8nawHpxaj-fdXvNTk 3Kd9ScXbIrvMme

★作者方乐莺为上海政法学院馆员。

G273.5

A

2016-09-08

猜你喜欢
编研纪录片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房地产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及其完善建议
渠道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