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娇,弓勇山西师范大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发展
郭美娇,弓勇
山西师范大学
高校是发挥育人功能的主阵地,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和师资队伍之下,为实现我国的育人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高校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在理论建设还是在实践研究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即恢复与重建、改革与探索和繁荣与共生,共同呈现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循序渐进的发展进程。
国家教育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群众的思想素质,注重他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发展。在1978年,教育部提出要在高校开设马列主义的理论课程,“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①。这一课程的开设标志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全面的恢复。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使得高校学生首先受到洗礼,并且进行思想传播,达到开拓群众的眼界和思维的目的,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的认识水平。因此,这一时期的理论教育在课程体系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恢复和重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85年—2003年,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改革与探索时期,研究内容进行了很大的拓展和重构,高校不仅在本科招生比重上扩大,更是在这一时期试办第一批研究生院,颁布相关法律,这些一同成为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史上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更能突显出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范围得到拓展,展现出我国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2004年至今,我国的学科体系得到了更加完整的确立,高校教育处于繁荣和共生阶段。“强调人才是重要的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②,更加注重高校的整体素质以及教育水准和教育拓展的作用,有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在2005年之后高校将“98”方案中的“7+ 1”课程,精简为“4+1+1”课程及“05”方案,形成配套教材,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马克思主义时代特点和与时俱进理论品质与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相结合,突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教育主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阶段高校实现了政治诉求、学科建设的繁荣和共生这一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育人功能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力量的支撑,为祖国的梦想编织了牢固的摇篮。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从不同层面强调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我们生存在同一个空间,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影响着环境。高校学生是教育发展的先导力量,教学环境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课程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广泛传播,促使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趋向显著,从而给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冲击,改变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再加上当今就业局势严峻,高校学生功利化的倾向极为明显,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使得高校这个发挥育人功能的主阵地产生动摇。所以面对眼前的状况,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扭转。习近平说:“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④因此,部分高校当前引入了<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它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环境,使高校学生可以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让整个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式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播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虽然新时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文化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但是技术的革新需要付出相对应的代价,即理念的转变、财力的支撑、课程的植入等相关与先进技术匹配的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建设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教学环境。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其所覆盖的范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首先,我们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数据找准契合点,这样利于推进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其次,“幕课”的出现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所谓“幕课”就是新型的大规模网络在线教育,通过在线课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供丰厚的土壤。吸收“幕课”的教学方式,开拓教师队伍的教学思维,传播新颖的教学理念,为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发展注入能量,实现更完备的育人模式;最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学术研讨,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交换;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把各自的思想相互交流,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现在通过“幕课”,实现千千万万人共同探讨,交流思想,促使学术研究更有深度,从而开拓高校学生的思维,丰富高校学生的知识。当然,“幕课”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即意识形态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曾说过“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面对当前意识形态的严峻形势,尤其是高校学生更应该辩证的看待大数据之下的“幕课”,加强意识形态认知,同时注重信息和自身隐私的保护。在接受新技术时,学生更要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不可做唯数据主义,要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大数据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思考,用大数据来辅助教学目标的完善,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环境。
意识形态的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趋势。面对当今复杂的教育环境,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同时,高校这个主阵地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坚持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传统文化为前提下,辩证的认识国内外现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下,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传道者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⑤。一方面,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直接传播者,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决定所在。教师政治素养的提高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育人计划的推动力量。因此,高校教师深刻学习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并在高校开展讲座及其相关活动,大力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的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教生同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高校教师首先要具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次要具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应要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立场。高校教师需要帮助高校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念,在引导高校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等理论的同时,将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到新的高度,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力拼搏。
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因此,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必须与当今时代的发展轨迹相吻合,开展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形式帮助高校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维,使教师的授课更加生动。在教学理论得到创新的同时必须将其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帮助高校教师深刻的理解相关理论。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吸引力,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完成使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从而建立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极高的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高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时,要以高校为范围,教师为中心培育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体系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结合现在先进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网络资源,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和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有助于深化当下的研究趋势和研究走向,有助于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育主力军,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根基,有助于为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开创道路。这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关于加强高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华社,2004年10月14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220页.
④《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讲话》新华社,2016.12.08.
⑤《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讲话》新华社,2016.12.08.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02,(12).
[3]徐文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5,(9).
[4]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论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5]陈占安.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
[6]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
[7]叶华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理论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8]腾珺,朱晓玲.大数据在美国基础教育中的运用[J].人民教育,2014,(1).
[9]吴晶胡浩施雨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中国青年报,2016.
[10]寻找通往未来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3-02-01(23).
[11]《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引起热烈反响》[R].央视网,2016.
[12]王焕凉.构建高效思想政治育人体系[N].光明日报,2017-1-19.
郭美娇(1990-),女,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人,山西师范大学,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弓勇(1991-),男,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人,山西师范大学,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