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勇,郭美娇山西师范大学
论高校思想理论课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关系
弓勇,郭美娇
山西师范大学
高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阵地,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校可以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如何充分地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其与学生价值判断的必要性、发展的趋向和当代意义,从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奉献力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当代大学生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是在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①。高校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关注高校学生的发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终极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多元文化成为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渗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严重冲击和挑战着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式。同时,意识形态的侵入也使得我们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和文化考验。“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回去占领”②。高校学生是文化消费的重要人群,也是受到影响最深的人群,社会经济文化动态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导向,从而也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态度、思维习惯、审美取向、价值追求等各个方面。鼓吹“普世价值”的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曾说过:“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③显然,西方国家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宣扬,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攻击,严重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判断。种种迹象表明当今局势严峻,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作用,为培养一批思想素质先进的队伍而奉献力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面对当今多元化的挑战,高校通过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的意识领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指明方向。习近平同志强调“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主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④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代表着国家的发展方向,民族的未来。在意识方面,高校必须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使学生成为德才皆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可以积极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理论方面,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理性地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做出判断,既不做民族虚无主义,也不做顽固保守主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吸收和借鉴外来先进文明,扬长避短,互为补充,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兼容并包。要以开放的思维来迎接未来的挑战,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勇向前。
习近平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时,曾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当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⑤,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学生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要责任和神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以此为目标对高校学生进行价值疏导和行为规范。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当代大学生价值判断树立都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其发展状况与趋向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向。然而高校学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却存在着抵触的情绪,这必将影响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接受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如何改变现状,成为国家和高校关心的重大问题,从客观方面来看,高校是思想理论课首先要体现出时代性,在授课方面要改变传统灌输的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大数据的引入,达到丰富课堂教学,拓宽教学思维,建立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导向。“十三五”时期,我国处于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开拓新的境界,为现代化教育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从国际环境来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才培养和争夺成为焦点。因此,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对策,高校要为学生建立有利于发展的现代化教育环境,让学生与时代接轨。其次,高校仍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高校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再次,理论的学习需要靠实践的检验,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去一些历史重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认识高度。从主观方面来看,高校学生自身存在学习目的性不强,自我约束力较弱,再加上现如今就业形势严峻,高校这个主阵地也存在着一种浮躁的风气,教师偏向于专业课的教导,忽视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这对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是不利的。就长远来说,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观的偏差将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的个人利益优于集体利益;过度的个人主义追求势必将消弭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就眼前利益而言,高校注重专业课的培养,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使得“副课”现象的比重越来越明显,将造成该科教师丧失激情和信心,对教学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环。因此,高校学生要提高自我认识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自身的发展,运用内外因的关系来看待问题,无论是怎样的环境,无论拥有怎样的先进技术,无论采用怎样的引导方式,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升华,教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而贯彻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是各种思想的“对话场”与意识形态的“交锋地”,在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更是显而易见。只有高校通过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才能真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和社会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现如今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西方持续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多样化的的社会思潮不断蔓延,再加上互联网对舆论传播的格局不断加深,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不断被弱化,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责无旁贷。因而高校必须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使高校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形成的正确价值观,能规避和揭穿文化外衣下的意识形态的侵略与颠覆,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者和践行者。
经济全球化,发展了我国,繁荣了世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冲击在所难免。因而高校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为意识形态打造坚固的人们壁垒。高校要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根本信念和基本能力,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爱国的热情坚不可摧,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力量。文化是中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在意识形态的危机面前,我们更应该去重新审视和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发扬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中国是发展的,也是开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国内外的融合,协调推进共同发展。高校学生作为先进思想的代表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继承民族文化精髓,汲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进而丰富只是,增强才干。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⑥充分体现出我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也警示高校学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将民族意识放在首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当代大学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文明,使得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导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⑦。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其思想的重要渠道,也即是培养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的诞生地,更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社会支点。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国家使命,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和精神源泉。
综上所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价值导向贯穿于高校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高校要承担起当代大学生价值导向的重要使命,培养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指引作用,塑造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奋斗不息!
注释:
①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6.12.08.
②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6.12.08.
③《互联网已成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4.18.
④人民日报:贯彻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人民网,人民日报,2014.6.27.
⑤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6.12.08.
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社,2015.6.3.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220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刘左元,李林英.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3]范洁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探索,2014(2).
[4]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5]王静.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6]“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摘编[N].中国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
[7]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8]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2015-05-25.
[9]沈许飞.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N].南方日报,2017.
弓勇(1991-),男,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人,山西师范大学,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郭美娇(1990-),女,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人,山西师范大学,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