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终看尘世尽沧桑,浮生过往;无非到头落了个曲终人散,从此萧郎是路人,回首望君断肝肠。更有诗道:“柔肠百结谁能会,一恸情天历劫身;万水千山归去也,从此萧郎陌路人。”这是武侠小说作家司马翎的《无题》。诗中“从此萧郎陌路人”,此处的“萧郎”乃是诗家常用的情郎代称。
翻看《全唐诗》便会发现,许多爱情诗中都有“萧郎”。“百家姓里百家郎,郎入诗篇不寻常。”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常会遇到“郎”字,“郎”字其中一种意思是对男性的称呼,具有了性别特征,指情郎或丈夫。古人喜欢用典,常常把俊俏的、帅气的、有故事的男子含蓄地写进诗词里,什么“周郎”、“刘郎”、“谢郎”、“萧郎”、“孙郎”等诸“郎”,还有“江郎才尽”的“江郎”,“人面桃花”的“崔郎”,如果不看注釋,或不能从上下文中理解题意,就会让人不好理解。除了百家姓,还有“仙郎”、“玉郎”等。那么,“萧郎”缘何被当作“情郎”来用呢?这与昭明太子萧统有关。
据《梁书》和《南史》记载,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生于襄阳。萧衍是南朝梁国的建立者,齐明帝建武五年(498) 七月,萧衍被齐帝萧鸾授持节,都督雍、梁、秦、沙四州,兼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一天,萧衍站在高楼上远望,见汉水之滨五彩如龙,在汉江水畔,一个女孩正在漂洗衣服。萧衍突然被女孩吸引住了,于是忙派人前去打探。此女叫丁令光,虚十五岁。随从对萧衍说,丁女出生时有异兆,据说出生时,有神光照室,紫气弥漫,相命者谓其“当大贵”。而且,丁女年少时勤于劳作,夏日常与邻女月下纺织,诸女都被蚊虫叮咬,但丁女毫无所觉,诸女视她为奇人。萧衍此时已三十五岁,正因妻子没有生下儿子心中烦恼,于是派人去与丁家商议,想纳丁女为妾。丁家在当时也是名门,丁令光的父亲丁道迁任过兖州刺史。在此之前,同乡的魏益德曾来提亲,丁家应允了婚事,此事还未议定。
萧衍向妻子请示,妻子因没有生出儿子来,也只好让步。萧衍兴冲冲地来到丁家求亲,丁家父母听说萧衍要纳女儿,只是不是正房,正在犹豫,看到萧衍,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立即取消了原先已经订好的婚约,把丁令光嫁给萧衍为小妾。萧衍随即赠丁令光金环,随后迎娶,将她纳为妾室。
丁氏初嫁给萧衍时,生活并不幸福。正妻郗氏生性妒忌,自丁氏入门后,百般阻挠丁氏与萧衍同房,一是怕丁氏生子得宠,二是对自己今后生儿子仍抱幻想。她想方设法折磨丁氏,待丁氏如婢女,令丁氏每日舂米五斛。丁氏性情宽厚,对此毫无怨言,每日舂米从未违限。也许丁氏的诚心感动了上苍,永元元年(499年)八月,郗氏病故。第二年,丁氏便有了身孕,次年九月生下一子,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梁书》记载:太子美姿貌,善举止。各位看官, 一个男人的美貌能够写进正史, 想必不是一般的帅吧。
萧统自小酷爱读书,记忆力超强,三岁开始学《孝经》、《论语》,五岁就读遍《五经》,而且还都能背诵。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九岁那年,他在寿安殿讲授《孝经》,表现出儒学方面非凡的天资,他讲起书中大义头头是道,引得大臣们称赞不已。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籍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十二岁那年,萧统在宫中看到狱官办理案件,处理罪犯,让把犯人的卷宗拿过来看。他仔细翻看了案卷后,发现上面的罪犯都很可怜,就说:“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狱官见他很认真的样子,就答应了。萧统开始写起判决书,狱官拿到判决书后,只见上列所有罪犯都签判责打五十大板。狱官很为难,不知该怎么办,就去问梁武帝。梁武帝得知原委后,默默点头,大笑着说:“既然你跟太子说了他可以判决这些人,就按照他的判决去执行吧。”从此以后,萧统经常审理案件,狱官觉着太子太仁慈了,就把那些从宽发落的案子交给他。
有一次,狱官呈上了一件建康县令审判的案子,诬告他人诱骗人口。县令认为太子仁慈,若审理此案必会从轻发落,所以审理这起案子时,只将诬告人打了四十下屁股。太子审理后,说:“他若是犯了罪,便应该受刑罚,岂能不按罪判刑,轻罚了事呢?罚他去服冶铸劳役十年。”狱官们这才明白,太子虽然仁慈,但对于故意犯罪的人,处罚却是很严酷的,看来这位太子除了仁慈,还是很有主见的。
萧统与丁氏母子情深,十六岁时,母亲丁氏生病,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母亲的住处,衣不解带,日夜在病榻边侍候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哀毁骨立,昼夜号泣不绝声,所坐之席,沾湿尽烂”,每次他一想到母亲,就哭得昏天黑地。
母子情深,令后人唏嘘不已。后来,梁武帝下旨劝告道:“毁不灭性,圣人之制。《礼》,不胜丧比于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毁如此!”意思是,哀伤不应毁灭天性。如果一个人经受不住死去的人给自己带来的感伤,那就等于不孝。我还在世,你却这般如此,你对母亲有孝心,难道对我就没有了吗?萧统是个孝子,他只好听父亲的劝告,忍住悲伤,勉强进食,但只是吃一些麦粥。梁武帝急了,又下旨道:“闻汝所进过少……我比更无余病,正为汝如此。”萧统无奈,只得增加食量,虽如此,仍只是吃些水果、蔬食。他本来身材还很健壮的(体素壮,腰带十围),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整整瘦了一圈,入朝时,大小官员看了,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太子纯善宽和,深受民众爱戴。普通五年(524),萧统二十四岁,梁军北伐,京城粮价大涨。萧统下令宫里的人节衣缩食,每当大雨雪过后,他都要派心腹官员到里巷去仔细查看,若见流离失所的人,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他们。他还将宫里的绢帛拿出来,让侍从做了上千件衣裤,到了冬天送给那些衣不蔽体的穷苦人,并吩咐说不要让这些人知道东西是太子送的。如果有人死在大路上,他就命人将其好好安葬。当时世风好繁华奢侈,萧统常常穿得很朴素,吃素食。他待下人也很和善,从不摆太子的架子,吃饭时,若发现碗里有小虫子,就偷偷地挑出来,不让人知道,他不想为此让厨师知道自己失职而担惊受怕。史书记载,萧统不沉溺声色,在东宫二十年,从来没有蓄养过任何歌舞伎人,梁武帝曾赐给他太乐女伎,不久就被他送了回去。
太子性爱山水,有一次,他与朝臣名流在后池泛舟,番禺侯大谈此间奏女乐更有情调,太子笑而不答,立于小舟之上,吟咏左思《招隐诗》云:“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传说萧统十五岁的时候已经是满腹经纶了,为了博览天下群书,他离开建康,来到了远离都市的招隐山。放眼望去,招隐山峰峰相连,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格外幽静。他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立即吩咐人造房砌屋,读书选文。
招隐山的条件十分简陋,山上只有几间老房子,是东晋末年在这里隐居的“居士”留下的。梁武帝知道后,立马派人到招隐山建造读书台,并让太监侍从带来很多豪华物品,萧统只留下两件,一件紫玉杯,一件琉璃碗,当作饮水吃饭之用,其余全部退回,宫女也没留下,只留八个太监随侍身旁。他叫大臣回禀梁武帝,把东宫的三万藏书给他运来。
时间很快,几个月后,读书台造好了。读书台坐北朝南,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在读书台边,有一座雕栏画柱、宽敞明亮的增华阁。受儒家思想影响,萧统特别喜欢与有才学的人交往,当时许多著名文人学士都聚集在他身边。房子造好后,萧统和刘孝绰、殷钧、明山宾等一班文人在那里一起讨论典籍,商榷古今文章得失,著书写文章。《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徐州刺史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萧统最喜欢同他讨论文章。他还常常在山下的听鹂山房,接待四面八方的文人。招隐山上的读书台,保存着一块当年太子读书的石案,上面镌刻着八个大字:“普通元年、岁在庚子”。说明昭明太子来此读书时正值二十岁。
为了一心一意修编文选,萧统只身来到江阴,经历了千百年岁月的淘洗,延陵古邑被文人水墨洇染成一片委婉邈远的诗卷。江阴顾山的香山寺,一轮明月高悬于天,薄霧缭绕下越发显得月光朦胧。顾山位于无锡、常熟、江阴交界处,状如蹲猫回顾,故名。山上有古烽火台,山麓有古寺香山寺,还有天香阁、观音院。梁武帝笃信佛教,在顾山兴建了香山观音禅寺,寺内建造了一座楼阁,名为“文选楼”。萧统来顾山,一则为躲避朝廷中的党羽纷争,受父亲萧衍的授意,到香山寺观音院内的文选楼编修《昭明文选》,还有就是代父出家来香山寺,烧香祈愿,保佑梁朝兴盛国泰民安。
江南,是容易发生故事的地方,烟雨蒙蒙,乡间小径,在颐山,一个灵秀清逸的江南女子,撩动了萧统心中那根情丝结的琴弦。一日,萧统下山来到当时的集市古塘,视察民情。见到一个尼姑庵里秀丽的小尼姑,一回眸,两人彼此相望,然后就有了“相逢却似曾相识,未曾相识已相思”的感叹。尼姑法号慧如,二八年华,面若桃花,秀丽端庄,眉宇间藏着一层心事。在一个云雾缭绕的山亭中,无意中二人闲谈,提及释家精义及四海全书,慧如出口成章,胸藏万卷。萧统见慧如才思敏慧,顿生爱慕之情,就释家经义深淡不舍。慧如身材婀娜,容颜娇美,昭明太子文采风流,英俊潇洒,都值青春韶华,二人品茶吟诗,相谈甚欢,一见如故。从此,萧统身边多了一个陪侍,萧统不再独自一人穿梭于江南的青山碧水,夜深人静,竹林小楼,烛光摇曳,江南的吴侬细语,和着竹林吹过的丝丝微风,那么美,美得令人神往,美得令人陶醉。
人一旦爱了,一颗心千回百转,就像江南水乡的小河,弯弯曲曲回荡出无数缠绵来。一年后,太子要返回京城,二人依依惜别。临别马上,萧统手指远方,道来日定要紫盖香车迎慧如入宫。然而,一个是太子,未来的皇帝,身登九五,一个是尼姑,两人身份悬殊终难成眷属,慧如明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但还是与萧郎约定终身,盼他早归,心中又知道那是一种怎样无望的等待。萧统含泪转身飞驰而去。
情到深处必自伤,人间最苦是相思。不久,慧如相思成疾。萧统闻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来,等赶到草庵,慧如已经魂销香断。竹楼依在,物是人非,阴阳两隔。
夕阳下,萧统一袭青衣,他一遍遍抚摸着慧如的坟墓,悲恸不已。悲莫悲兮生别离,纵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与慧如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了。
“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在离开的时候,萧统含泪在慧如的坟前栽了一棵红豆,并把慧如生前所居住的草庵题名为“红豆庵”。种完红豆,萧统太子写下一首《有所思》:“公子无于隔,乃在天一方。望望江山阻,悠悠道路长。别前秋叶落,别后春花芳。雷叹一声响,雨泪忽成行。怅望情无极,倾心还自伤。”
红豆庵前相思泪,满怀相思苦离去。红豆树弯根错节,蔚为壮观,人们称此树为相思树。夕阳洒照在红豆庵前的红豆之上,说不尽的哀婉惆怅。二百多年后,一个叫王维的年轻后生,游历到了红豆庵,听到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落泪,挥笔写下千古绝唱《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