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弹性学制模式初探

2017-03-11 07:15孙梦水崔俊荣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孙梦水 崔俊荣

摘要: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是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目前,企业内部培训与社会继续教育两种模式都无法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和技能人才成长需要的弹性学制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文章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技工院校实施企业在职职工弹性学制的七个基本点。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弹性学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1-0043-05

一、我国高技能人才面临总量不足及培养效率低的现实问题

高技能人才培养一直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领域中介于高层工程设计管理人员与基层生产操作实施人员之间的中间层次,是连接决策层与操作层的重要桥梁。高技能人才一直是西方国家技术工人中最为稳定的中坚力量。占技能人才总数的40%以上。然而在我国技能人才系列中,“高技能人才”这一中间层次却长期处于欠缺状态。直至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才首次提出“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并肯定了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于2005年、2011年先后出台《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十一五”建设规划纲要》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积极引导推动行业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内部培养,大力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不断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补贴力度。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从2009年的2 631万升至2015年的3 400万,技能劳动者比例由24.7%升至27%。即便如此,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成为制约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还很不完善,培养效率较低。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由院校培养、企业培养、校企合作培养三部分构成,但院校培养与企业岗位培训存在脱节,缺乏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一方面,一些院校办学水平不高、实训场地与条件有限,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专业设置学科化、教学内容理论化倾向仍然比较严重,形成闭门造车的局面,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符合企业岗位需求,既使得青年人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又浪费了公共培训资源。

另一方面,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实体,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不足。据有关学者统计,大多数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都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1.5%的最低比例。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用于技术工人培训的费用不到职工教育经费的20%。从北京市顺义区情况来看,即便建立了较完善的内训机制的企业,也仅专注于企业生产现场所需的硬性技术的培训,忽视对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企业内训师数量及水平有限,很难对技能人才的全面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二、弹性学制是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创新方式

弹性学制的基本涵义是“学习内容具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具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模式”。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弹性学制逐渐明确了以“选课制”和“学分制”为基础。以使“学习者可以突破学籍和学年的限制。进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深造”为宗旨的制度框架。弹性学制也因此被喻为教育体系中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弹性学制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至今已开展了二十多年,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不断凸显。

1995-1998年:弹性学制在一些地区展现出优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弹性学制的模式就开始显露优势。一些农村地区的职业中学成功地发展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园地。学员在农闲时学到的技术在农忙时立即就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因此,专家学者指出职业中学不能完全仿照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而要采取灵活多样办学形式,可采取弹性学制或单科结业证,等修完全部课程再授以毕业证书。这既有利于学校扩大招生,也有利于学员工学结合。

1999-2005年:弹性学制成为国家倡导的职业学校办学模式。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限,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教育部2001年出台《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并陆续为全国800多名职业院校的校长及相关业务骨干举办了“学分制专题”培训班。

2006年至今:弹性学制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主要依靠中级技能人才边工作边接受继续教育完成,德国的师傅学校(工长)就是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这一模式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但如果缺少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合作、缺少政策保障机制,仅靠员工个人的学习意愿和努力是不够的。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此后。教育部于同年提出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学分银行”试点,推动学分互认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同年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關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实行校企合作、多元培养的方式,以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及导师制、模块式、课题式等多种方式共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此后,各地人社局纷纷出台技工学校开展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实施意见,对学籍、学分、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明确、可操作的要求,相关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不断成熟完善。

三、顺义区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开展弹性学制的实践

顺义区是北京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连续多年在北京市名列前茅,2009年率先制定了面向全体城乡劳动力、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免费培训制度,区级财政对技能人才培训给予大力支持。

2013年,顺义区被人力社保部确定为全国技能振兴专项活动百家试点城市。2003年至2015年间,全区技能人才总量从1.3万人增长到15.4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从2003年的0.06万人提高到1.25万人。尽管顺义区技能人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全区高技能人才存在总量严重不足及质量不高的问题。从总量上看,截至2015年高技能人才数量为1.25万人,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13.7%,与全市和全国高技能人才规划所定的27%的发展目标有较大差距:从结构上看,高技能人才队伍仍以高级工为主,技师、高级技师仅占高技能人才的12%,创新创造能力优势不明显。经济新常态下,顺义区面临着企业转型升级和技能人才就业的双重压力。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加强技能培训,使一般技能人才向高技能人才转化,从而既有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也有助于技能人才高质量就业。

(一)顺义区企业职工对弹性学制模式下的培训需求调研

顺义区人力社保局技工学校作为区内唯一一家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承担了全区技能人才培训任务的90%以上。2014年9月-12月,学校对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汽集团(北京分公司)、燕京啤酒厂等三家区内重点企业开展了深入的需求调研,访谈对象包括企业高管、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班组长及普通员工。调研结果显示。企业技术升级及随之而来的组织环境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普遍感知到了这种能力提升的要求,因而参加弹性学制学习、提升自身素质的需求既迫切又具体。员工对于弹性学制下的培训需求如下:

1.通用能力训练

目前。所调研的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已向精益生产转型。团队作业及一线人员参与技术改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组织环境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口头及书面沟通表达能力。例如,一线员工在工作中发现生产流程中的问题,要能够通过书面文字、PPT演示等方式与团队其他成员沟通交流,共同分析问题、做出改进。

2.系统地学习本岗位及相关岗位的知识

许多工作一年以上的员工表示深深体会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不能及时提升自身学习能力、补充必要的知识,很容易在激励竞争中被淘汰”。超过半数的入职1~2年的员工表示愿意学习本岗位及相关岗位的知识。以便增强对于工作系统性的理解,并能够与团队其他人员进行更好的沟通;入职2~5年的员工对于理论学习的需求更强,许多人表示愿意加强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学习新技术,如PLC编程。從而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3.掌握问题分析方法和自学能力

无论是中级工、高级工还是技师层次,企业生产实践都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对于中级工,要在掌握既定操作流程的基础上学习、了解工艺知识;对于高级工,要求成为生产流水线的“全线通”,不仅具备较强的实操技能,还要能快速学习并掌握新的管理方法,如企业最新引进的质量管理工具;对于技师以上的技能人才。既要能指导一线工作,又要能配合工程师对技术改造提出建议,因此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使自身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针对企业岗位需求为在职职工定制弹性学制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学校认识到随着顺义区制造业企业内部技术革新的加速。许多大型企业内部培训系统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方面的不足日益显现。一方面。企业需要员工在岗位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因缺乏课程开发经验及师资团队,企业能够提供的培训课程内容有限,难以满足职工职业生涯持续成长的需求。据了解,企业很多快速成长起来的优秀技能人才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继续教育及各类考证培训,并通过在岗位实践中勤于思考,长期坚持自学,不断积累相关知识与技能。这种形式的员工自学,能够在一定程度弥补企业内训的不足,提升员工理论素养、锻炼学习能力,但学习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能有效与岗位实践对接,且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便利性,容易产生工学矛盾。因此,学校通过与企业协商,决定针对每家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为企业在职职工开设“定制化”的弹性学制培训。通过系统全面的一体化培养,使企业入职2-5年的员工成长为高级工或技师,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提升。

定制化弹性学制培训的具体开展方式是:

第一,学校教师团队与企业首席技师、技术主管等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针对本企业的技能型岗位员工在专业知识与技术、通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开发必修课,针对企业不同职位的交叉知识、新技术等开发选修课程,使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实现工学一体,学以致用。

第二,学校根据企业生产节奏编制安排课程教学进度及每门课程的具体授课时间,根据员工所在厂区编班,学校教师送教下厂,以使企业员工可以就近学习,最大程度克服工学矛盾。

第三,学校负责将企业内训课程、学校现有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网络学习资源整合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通过面授、远程学习平台、发放自学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为企业职工提供开放、灵活、弹性的学习平台。

(三)开展企业定制化弹性学制的7个基本要点

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开展弹性学制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企业培养输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企业调研和实践摸索,笔者提出实施弹性学制的七个基本点。

1.全方位开展需求调研

需求调研的目的是确保学校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教学管理模式的适用性。为了使学校教学内容紧跟企业技术升级步伐,要摸清“谁应该学习”和“应该学习什么”。其中,“谁应该学习”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与技能人才自身的培训愿望决定;“应该学习什么”则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基础上。对此,笔者建议采用实践专家访谈法,访谈以结构化访谈与非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集中访谈、小组访谈、个别访谈相结合,深入企业,收集丰富的工作信息,在访谈的基础上得出不同岗位的胜任力模型,把握员工普遍存在的弱点和兴趣点,为开发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为了使弹性学制真正为学员提供“弹性”,还要弄清学员“适合何种学习途径”“在什么时间学习”“适宜的学习媒介”等问题,增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服务企业的意识,在行动中体现深入合作、通力合作的诚意。

2.校企联合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是教育和学习活动的总和。它既体现出教育的战略。又反映教育的方法。制定弹性学制培养方案时。课程设置必须充分征求企业技能大师等实践专家及高层管理人员的意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原有课程改造和新课程开发。还要与企业培训负责人充分沟通。使学校所教授的内容与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相互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降低高技能人才培训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减少系统性偏差。

3.落实校企职责分工

校企合作不仅要有双方的互信与投入,还要在操作层面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校教务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量增加、沟通与协调难度加大。为此,学校与企业应建立联合管理委员会,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和考核、激励机制。由学校教务处抽调专人负责弹性学制学生的管理工作,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配合学校开展工作。还应当选举学员代表参与到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中,方便学校、企业、学员沟通。

4.做好教师培训与激励

弹性学制的实施是学校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型,参与其中的校内教师肩负重要使命,因此,不仅要选拔教师骨干、外聘优秀师资,更要加强校内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课程开发、一体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同时,由于工作量大、任务艰巨,为了配合企业生产。还要经常加班加点送教下厂。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应给予薪酬上的补偿,并将弹性学制教学完成情况作为教师考核与激励的重要指标。

5.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参加弹性学制学习的学员通常在学习初期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学习与工作紧张交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干扰。为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学员成立学习小组,选举“专业课代表”,定期评优:另一方面,由学校为每位学员建立学习文件夹,以文件夹管理的方式追踪学员的学习进度和成果,使学员的学习进度“可视化”,增强其学习信心。

6.改造配套软、硬件设施

学校要配备专项资金改造学校内部的教室、实训场地、计算机房等硬件设施;学校与企业协商,共同投资改造企业实训场地,如在企业生产车间内建立“学习岛”,方便员工随时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交流。此外,学校还要投资开发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及手机APP,用于分享学习资源、信息,满足在线课程学习和学分、选课、学员管理。

7.建立培训质量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学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参加弹性学制学习员工的师傅、班组长要定期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企业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考核不同,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是柔性的形成性评价。评价中应关注学员积极性的部分而不是关注消极性的部分,注重发展性,关注学习与成长。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员、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相关环节。

四、校企合作定制化弹性学制对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弹性学制为企业在职的技能人才向高技能人才成长与跨越提供了更加高效、开放、灵活、可行的学习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工学矛盾,唤起企业员工参与技能提升的热情,促进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弹性学制教育给予了好评。综合来看,校企合作的定制化弹性学制对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弹性学制教育模式,通过全方位、深入的企业调研,能够把握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岗位对于劳动者提出的具体明确的需求。从而为企业定制培养方案提供精准培训。通过教学实践,学员也普遍反映。有针对性的学习直接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训练了工作中所需的读写能力及团队交流能力,选修课打开了思路,且集中面授的效果优于个别学习。

第二,帮助企业获得政策补贴,降低企业培训成本。与技工院校合作结成培训战略联盟,企业不仅能够获得学校的实训场地、设备、师资,而且也能申请获得政府的政策性补贴。从而弥补其培训资金的不足,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如我校与区内几家企业签订弹性学制培训协议后,由学校牵头向顺义区人力社保局申请培训的政策性补贴,顺义籍学员享受区政府全额拨款的免费培训。

第三,推动各类办学资源整合,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终身学习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常态。技工院校开展弹性学制教育模式。通过学分互认体系和学分银行制度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可使各类社会办学资源得以整合利用。满足技能人才培训需求,使培训机构转变为终身培训服务的提供者。

第四,摒弃粗放式增长方式。探索技能培训新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訓要摒弃“重规模扩张、轻培养质量”的粗放增长模式。必须积极探索新模式,找到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弹性学制的开展为校企双赢提供了平台,在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新常态下人力资源开发与储备难题的同时,技工院校也可以突破自身的招生瓶颈,实现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张维佳)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