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佳[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包法利夫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吴佳佳[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00]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享誉文坛的佳作,小说讲述了耽于幻想的农家女爱玛失足堕落的婚姻悲剧。学术界对爱玛悲剧的解析有很多,但鲜有涉及伦理方面。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造成爱玛悲剧的根源。笔者认为爱玛所处的伦理环境导致其未能正确认清自己的伦理身份,背离了伦理责任,同时爱玛缺乏对原始欲望的理性控制,其行为破坏了当时社会认同的伦理秩序,因而最终遭受惩罚,走向毁灭。
文学伦理学 爱玛 伦理身份 非理性意志
《包法利夫人》讲述了耽于幻想的农家女爱玛失足堕落的婚姻悲剧。对于这部小说,评论界主要采取了三种解读路径:一是对于作品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研究;二是与其他作品悲剧女主人公的对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潘金莲等;三是从女性主义、心理分析等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研究无疑对我们理解爱玛的命运提供了多维的文化视角,然而,如果我们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解读这部作品,便不难发现,爱玛的悲剧不仅是由于这些原因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更多地源于其未能正确认清自己的伦理身份,以爱情为借口背离了自己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伦理责任和义务,同时缺乏对自身原始欲望的理性控制,在欲望驱使下做出背叛丈夫的行为。这不仅破坏了当时为社会认同的伦理秩序,更违背了公认的伦理准则。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能够帮助我们客观地分析爱玛悲剧的原因,而非对其盲目地同情。
“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伦理环境中批评文学。”所以要想了解爱玛的婚姻悲剧产生的原因,则必须回到爱玛所生活的伦理环境中。作品写于复辟王朝后期与七月王朝统治时期,这时法国史上旧势力大势已去,可他们在精神上的影响依然存在,整个社会依然充斥着对贵族的仰慕之情。爱玛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没有希望入驻上流社会,便把希望寄托到女儿身上,将爱玛送到修道院里专门培养贵族女子的寄宿学校学习。他想通过贵族式教育对爱玛的改造,使爱玛更接近上流社会,进而与贵族结亲。毕竟在爱玛所处的那个等级观念浓厚、金钱取代一切的社会里,婚姻就是一种利息的权衡与联系,而爱情就是用语言、地位、身材、相貌和金钱共同交织的玫瑰色外衣。文中老包法利先生的婚姻和包法利的第一次婚姻都是以金钱为基础的。老包法利先生靠相貌赢得了一个帽铺老板女儿的爱,因而不费力气捞到了六万法郎的陪嫁。而包法利的第一次婚姻则是在其母亲的安排下,娶了杰普城一位寡妇,“今年四十五岁,每年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生性懦弱、逆来顺受的夏尔·包法利甚至都没有表现出反抗母亲的意志,而只是乖巧地顺从了。毋庸置疑,这种婚姻的实质只是虚伪的利益结合,并无爱情可言。
爱玛由于接受了修道院的教育,还深陷在自己的爱情幻想中,对其所处的时代,即革命风暴平息后随之而来的相对平庸的时代一无所知。她不知道如今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是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夫俗子,浪漫主义激情早已过去,现存的只是鄙陋可厌的实际生活和一群利益与金钱欲望的贪婪追求者。爱玛追求爱情没有错,但她错就错在没有意识到她所追求的浪漫爱情是建立在雄厚的金钱基础上的。在那个崇尚金钱、虚荣挥霍的社会风气和爱玛自己浪漫主义幻想的影响下,爱玛的悲剧是注定的。她的悲剧是社会风行的为利益而结婚的结果,这种无爱婚姻和浪漫主义思想的联合扼杀了爱玛,使她沦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理解一个具体形象的重要前提,就是辨析文学形象的伦理身份,因为“几乎所有伦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同伦理身份相关”。爱玛便是由于无法认清自己的伦理身份,才产生了一系列错误的伦理选择。爱玛十三岁便被送到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在修道院里她认识了奢华和崇尚物质追求的资本主义世界,接触到了描述风花雪月的消极浪漫主义小说,脑海里充斥着物质享受和浪漫爱情。之后,她嫁给了包法利,成为包法利夫人。接受了贵族教育的她却生活在农村,甚至还嫁给了一个平庸无趣的乡村医生,爱玛对于这种落差显然是心有不甘,于是她便千方百计想进入上流圈子。“她订阅了大量的巴黎上流社会的报纸杂志,她知道巴黎哪家剧院在上演新的歌剧,巴黎高级裁缝师家的门牌号。”她为了满足自己的贵族想象,大肆挥霍钱财,甚至将家产抵押给投机商勒乐,在财富和情感上都大量透支。
爱玛不仅无法清晰定位自己的乡下身份,更是完全放弃了自己作为妻子和母亲的伦理身份。她虽在名分上是包法利夫人,但在内心里却抵触甚至厌恶这个身份,在潜意识里,爱玛甚至已经脱离了这个身份。罗道弗尔正是利用爱玛的这一心理来诱惑爱玛,告诉她包法利夫人只是别人的姓氏。爱玛完全沦陷在罗道弗尔的花言巧语里,她之前碍于“包法利夫人”的名字,不敢释放自己的欲望,但一经罗道弗尔情意绵绵的诱惑,爱玛便彻底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而心甘情愿沉浸在罗道弗尔的温柔乡中不愿醒来。爱玛完全游离在妻子身份之外,只顾自己的享乐,不仅没尽到妻子的责任,更没尽到母亲的责任。她学上流社会的做法,把女儿托管给女仆照顾,这就造成了爱玛母亲身份的欠缺。爱玛否定原有现实中的伦理身份,不能在社会现实中准确定位自己的乡下身份、妻子身份与母亲身份,最后导致危机爆发,产生了悲剧。
非理性意志与理性意志相对立,“是一种希望摆脱道德约束的意志,它的产生并非源于本能,而是来自错误的判断或是犯罪的欲望,往往受情感的驱动”。爱玛非理性意志的失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对于物质的无意识挥霍和对具体生活的痛恨与漠视。人总是要活在现实中而不是幻想里的,爱玛对于贵族奢侈生活的幻想使得她在挥霍钱财时毫无节制。她不仅给自己购买大量昂贵奢华的首饰物品,更是送给情人各种礼物。爱玛的这种心理恰恰迎合了投机商投机倒把追求利益的需求,她成了高利贷商人勒乐的猎物。爱玛在非理性意志的驱动下,一次次向勒乐赊账,落入勒乐布置好的陷阱。爱玛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掩盖的是累积如山的高利贷欠条。她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和丈夫夏尔所能承担的实际消费水平,而只是耽于个人对物质的无限享受中。
另一方面,爱玛背叛婚姻这一行为也是其理性意志缺失的结果。“爱玛缺乏对原始欲望的理性控制,其行为和意识全凭本能的驱使,原始欲望最终取代了理性,结婚导致她背叛了丈夫,先后同罗道弗尔、莱昂私通。”首先从两位情夫的身份来看,二者正符合爱玛对于理想爱情的渴求。罗道弗尔是情场老手,他必然知晓如何能哄爱玛开心。他的贵族身份和情感经验深深地迷惑着爱玛,使爱玛误将偷情认作爱情。她的情感战胜了理智,选择了背叛婚姻。而莱昂浪漫又博学,爱玛在被罗道弗尔遗弃后,又奋不顾身地投入莱昂的怀抱。此时,爱玛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热烈的情欲,其身上的兽性因子得到充分彰显。爱玛变得“越来越纵情于人生享乐,变得易怒、嘴馋、淫荡”,在莱昂面前,爱玛表现出惊人的情欲,“浑身颤抖着扑进莱昂的怀里”。此时的爱玛完全由兽性因子主导,任原始欲望泛滥。然而,欲望激发下的情感是无法长久维持的。无论是罗道弗尔还是莱昂,他们只是将爱玛视作一个玩乐的对象。
爱玛对爱情的追求反映了人类社会中婚姻伦理关系以及人的感情世界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来看,爱玛的行为确实破坏了为社会所认同的伦理秩序和道德规则,其对家庭的背叛和离弃也直接导致了其他家庭成员成为受害者。因此,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爱玛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既要考虑到爱玛所处的伦理环境,还要看到基本的家庭伦理道德是维系社会生活正常运转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如果违背和挑战它,就会受到惩罚。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聂珍钊自选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朱华平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
[3]苏童.谈谈《包法利夫人》[J].图书馆杂志,2006(7).
[4]冯寿农.法国文坛对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批评管窥[J].法国研究,2006(3).
作 者:吴佳佳,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