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
目前,我国学生自带桌椅、在D级危房上课等现象在绝大部分地区已消除;城区大班额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17.3万个,比2013年减少3.57万个, 减幅17%。(2017年2月16日《人民日报》)
现代学校实行集中教学、集体授课,教室、桌椅是教学活动的必备前提。缺少了这些,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育公平难以实现。而有了教室和桌椅,大班额教学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样存在教育公平难以实现的问题。
集中教学和集体授课,可实现教学活动的规模效益。不过,规模效益的内在约束条件和潜在需求,恰恰是规模的适度。规模过大或过小,“过”与“不及”,都将影响效益的实现。就大班额教学来说,教室内过于拥挤,很难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因此,消除D级危房,免除学生自带桌椅之苦,减少大班额教学,改善的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条件,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由“负”到“正”的问题,意义重大,也显现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的价值。
此项工作以工程为依托,从改善最基本教学条件入手,推动薄弱学校改造的整体功能提升,可算找准了切入点。不过,办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仅有这些还不够,影响教学效果的也不只是大班额教学。现实中,一方面,超大班额现象依旧存在;另一方面,师资问题、缩小校际差距等问题逐渐显现。
改善办学条件,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财政支持力度大,教学条件也会更好。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不够,改善教学条件,就需要财政更多支持。全面“改薄”工作启动以来,中央累计投入专项资金978亿元, 带动地方投入2300多亿元,有力保障了工程建设进展。
经验表明,地方投入既是“改薄”工作的重要支撑,也有可能成为掣肘因素。实践中,一些地方省级统筹力度不够,导致落实资金的责任下移,给财政自给率低的困难地区造成很大压力。还有过半省份未制定或没有落实教育工程建设项目税费减免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设成本。
教学条件的改善,离不开财力的支持;教育的发展也对地方经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育之于经济社会的作用是渗透性的,进程缓慢,很难立竿见影。不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一旦发生,就会持久发力、绵绵不绝。风物长宜放眼量。加大投入,支持貧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教学条件,相关各方应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矗立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内的一座座校舍以及教室内的一张张桌椅,也是这样的进步阶梯。经由它们,教育公平之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多的学生擦亮了眼睛,开放了心灵,开启了全新的生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