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玲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长期以来,“大班额”、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乡村弱”“城镇挤”、因贫辍学等教育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还有,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职业吸引力,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事件不再出现,让教师安守教坛、用心培育学子,努力让人们共享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制订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政策,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政策,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而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通过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要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正所谓,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学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百姓拥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这些民生热点问题,亟待解决。
因材施教,有效控制大班额
2月13日,一直在山西做生意的唐晓晓,把儿子送回了婆家河南省西华县的一所重点小学。当她进到儿子的班级时,看到七八十个学生人头攒动,这让唐晓晓颇为震惊和担忧:“一个班这么多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是否受影响?老师能兼顾过来吗?”
众所周知,大班额一直是困扰教学质量和安全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门对此很重视。教育部2月15日发布的《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 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将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报告》显示,自2014年以来,全国城区大班额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17.3万个,比2013年减少3.57万个,减幅17%。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大班额问题仍比较突出。《报告》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6人以上大班额约40万个,占总班数的比例约为14%,3/4的大班额集中在中西部县镇,一些地区大班额比例超过20%。对此,教育部要求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消除大班额工作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教学条件已有所改善。《报告》显示,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23亿平方米、室外运动场地1.12亿平方米,购置学生课桌椅2284万套、图书3.38亿册,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整体提升,学生自带桌椅、D级危房上课等现象在绝大部分地区已消除。
对此,教育部明确提出,将确保2019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都能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其中就包括消除D级危房。新建校舍抗震设防类别不低于重点设防类,满足综合防灾要求,以及学生一人一桌一椅(凳)。
对于大班额问题,各界都很关注,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
“听到《报告》中提到,到2018年基本消除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文化路小学教学23个年头的朱艳玲说。在她的记忆里,以前教的人数最多的班级能有80人。人一多,教学上有时候难免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朱艳玲举例说,有时候批改作业要两节课的时间,甚至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改不完,“每想到有时候因为人多,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互动也会相应减少,心里就会十分愧疚。”
近年来,济宁市加大了对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的解决力度,朱艳玲所在的班级人数也是逐年减少,由此带来的教学上的变化朱艳秋感同身受。她感慨说,班里人一少,作业批改起来轻松了不少。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到每个孩子,课堂上与孩子的互动也更多了。“毫无疑问,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大提升了。”
未来,她希望大班额问题能尽快解决,她相信,很快城镇中小学的班级就能达到标准的人数。朱艳玲表示,她本人作为一名一线的老教師,在今后的岗位上会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和同事们一起共同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才。
作为河南百富兰溪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慧最关心的问题,除了康养产业,就是农村教育问题。在谈到学前教育时,王慧说:“发展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是一件造福老百姓的大好事。”她认为,在学前教育领域,私立幼儿园较多,但收费不一,有些偏高,而且有些私立园在管理方面也与公办园存在一定差距。王慧建议,发展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应逐步扩大公办幼儿园的办学规模,“应加强对私立园的业务指导和监管,并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
此外,《报告》中提到的加大农村学校投入、2018年消除城镇中小学大班额等,这些教育“关键词”让王慧也感到很欣慰。她说,现在教育方面城乡差距还是存在的,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进一步提升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乡村学生也能接受到更加满意的教育。
补齐短板,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公平,还要精准扶助困难群体,做到保障贫困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等问题,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现象。对此,想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就要补齐短板。教育部副部长李晓红表示,首先,要补区域不平衡的短板,通过新增资源重点补齐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这些短板,建设一些标准化的学校,缩小差距;其次,要补齐农村地区的教育短板,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等问题;最后,还要补齐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特别是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还需采取措施加快发展。
李晓红还进一步指出,推进教育公平还需要精准扶助困难群体,做到保障贫困群体的孩子们有受教育的权利,且还要面向残疾儿童办好特殊教育。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在财政上的投入使得许多农村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已经相对完善,许多村级小学都具备了网络、触摸屏等设施设备。可以说,目前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仍在于师资力量上。”公益组织支教中国2.0创始人顾思毅表示。
为了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不公平等问题,支教成为了一种助推手段。然而,参与支教的志愿者常常需要告别家人,长期留在支教地。支教中国2.0作为一个公益项目,运用互联网技术,将身处于各地的精英志愿者与偏远地区受助儿童间的距离从万水千山缩减到“一屏之隔”,对于“留住”师资起到了很大作用。
“将优秀资源取代钱或物更加高效地送到贫困地区,对当前进一步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来说可谓更加实际。不过,政策从提出到落实,仍需要一段时间,且目前大部分贫困地区学校还没有将远程教室作为其工作中的一部分。建议公益组织者在保障远程教师教学质量、志愿者管理等工作上做出更多探索和努力,为相关教育部门提供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更好的借鉴。”顾思毅谈道。
与时俱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互联网时代下,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为社会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为促进教育水平、提升教育水平提供了前提。有学者认为,对民办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差别化扶持”,更有利于满足教育的公益性属性和多样化需求。要构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差别化扶持的政策体系,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突出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支持的导向,引导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公益性教育产品和服务。
同时,随着我国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了大势所趋。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2400多个,比2010年翻了一番。2010年我国的国际学校招生人数约10万,有机构预测,到今年我国的国际学校招生的人数将会达到25万。由此可见,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有必要顺应潮流,扩大教育开放合作。如何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水平、达到共赢,也成为了下一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此外,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教育信息化也将会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互联网+教育”迅速崛起,且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迅猛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也起到了良好作用。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形态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在教师角色、课程模式、机构组织、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都有较大改变。这使全球各地不同人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可能,也使得大规模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表示,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教育”将给更多人带来优质的共享资源。
破局突围,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从总体上说,农村教师职业目前还缺少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去农村当老师,需要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量(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职业保健力量(编制、医疗保险、周转房等)和社会促动力量。
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并依据农村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调查发现,城乡教师最在意的就是工资水平。而日本、尼泊尔的经验也表明,对偏远地区教师增加补贴是激励教师的有效办法。建议对全国农村地区按边远和艰苦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实行阶梯式生活补助政策,即越是在边远艰苦等級高的地区工作的教师,生活补助标准越高。
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的机会结构。完善尊重与认可农村教师的制度,建立农村教师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机制,给予城乡教师公平的职称评定机会。首先,要完善尊重和认可农村教师的制度。建议国家设立专门针对农村教师的国家奖励计划,每隔两年评选一次,以体现党和国家对农村教师的关心。其次,探索建立农村教师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机制。探索建立一种把在农村连续从教年限与子女中考或高考加分联系起来的机制,激发优秀教师长期在农村从教。最后,给予城乡教师公平的职称评定机会。
实施让农村教师“干得好”的微环境改善机制。全面建构教师的微观生存环境与学校组织文化。教师周转房建设、基本办公条件的标准化、和谐进取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等对提升农村教育职业的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些微环境中,有一些是需要教育部门下力气解决的,有一些是需要校长重点改进的,只要上下一心真做事、做实事,相信农村教师会坚守教坛、用心教好农村儿童。
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和“农村教育硕士计划”,改革完善“免费师范生计划”,探索建立“农村教师硕士计划”。建议扩大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范围,即由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扩大到每省一所省属师范大学;改革免费师范生免费的实施环节,即逐步由“向师范生免除学费和住宿费并提供生活费”向“师范生贷款免还”过渡,探索实施“贷款免还”的办法;探索免费师范生与特岗计划的政策新组合,即针对优秀免费师范生实施不占编制的专项特岗计划。目前,全国城市教师队伍不到乡村的一半,但其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远远高于乡镇和村屯。因此,有必要针对农村教师设立专门的“教育硕士计划”,这既有利于改进农村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农村教师的研究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过程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