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婷
摘 要: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提出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进行了有益探讨:以项目实训为载体,实现思政课与学生所学专业一体化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关键词:思政课;项目教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1B-0026-02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因此普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认为只要学好了专业技能,就不怕将来找不到工作。有一些人认为思政课,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找工作用途不大,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用说自觉联系自己的专业去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理论了。各高职院校都在尝试对高职思政课进行教学改革,提出对高职思政课项目教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以及对部分高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进行深入分析,在开展差异化项目教学研究基础上,试图构建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高等职业学校差异化项目教学模式。
一、 提出高职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的意义
(一)丰富高职课项目教学相关理论
从教育学看,课堂理论学习到强化素质教育的变化,有利于教书育人,解决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从职教理论看,静态的书本教学到动态的职教实训的变化,有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教学理论看,教师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随着高职扩招,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突飞猛进,招生规模扩大较快。然而,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还存在滞后现象,现有的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够理想。为了提升高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结合新时期新阶段、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探讨如何做好高职思政课教学工作。
(二)深化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相对来说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目前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高职思政课不断被边缘化,思政课往往采取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愿意听,认为思政课枯燥、无趣,没有吸引力,课堂教学效果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目前,高职思政课亟待改变,要通过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构建高职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模式,通过和不同专业的融合,不同专业知识的结合,设计好教学项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高职思政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思政课堂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三)探索提高高职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高等职业学校和思政课教学的特点,传统教学的不足与局恨性越来越明显,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非常不利的。高职思政课若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则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转变思政课教学方式,通过和专业知识结合,设计项目,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合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二、 高职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模式简介
以任务为导向,建立高职思政课差异化教学项目。根据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要求,以教学任务为导向,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而设计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带有实践性或研究性的教學小课题。这种差异化的教学项目,可以激发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和承担项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思政课项目教学任务的安排应该满足以下条件:学生能够自己克服并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项目工作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学习结束后,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总结,能够把项目内容延伸,以适应以后的需要。项目一定是用于学习高职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能将高职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动手参与。通过分组,学生有机会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能力。在形式上,学生的学习是分组教学,通过从书本知识的学习过渡到项目载体的寻找,学生是主体;从学习过程上,学生学习高职思政课教材章节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寻找项目载体,最后到本组的项目实践与实训及项目成果展示,学生是主体;从结果上,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增强了团队精神,在思政课的项目实践教学中进行实训活动,摆脱了以往的纯理论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是主体。
要通过充分指导,调控好分组教学,并考虑到解决好学习动机问题,安排好分组。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的实施,不可能靠老师或个别的学生,相反,如果全班人完成一个项目,往往也会失去意义。分组教学是项目实践教学法常用的模式。分组前要求老师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非常了解(实际上就是教学对象分析),分组时先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每组3~5人,最好不要超过8人,最好是好、中、差学生合理搭配,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教师应当事先准备好工作计划,要求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
强调差异性,思政课教学要有明显差异化项目教学的目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做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落脚点。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要解决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动机问题;在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中,它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一定要调动学生参与项目实训教学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就没有办法进展下去,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endprint
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模式,把对学生的肯定及学生项目成果的展示,作为回报奖励给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高职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教育目标实效性原则。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为了促进差异化项目教学模式的开展,改变了过去填鸭式、“纯理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可靠性、正确性,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职业理想、健康心理等的理解与认同。高等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认知标准,主要以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认同以及应用作为评价尺度。
二是情感、态度标准,主要以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以及学生通过思政课教育后对各种问题的看法作为评价尺度。
三是践行标准,主要以学生把知识内化后,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在日常言行中的表现以及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尺度。这三个标准都能在各种类型和各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中得以强化和实现。因此,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时效性原则。学生的思想认识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思考,他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德育课教育教学如果回避社会现实问题,不注重“三贴近”,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方式、就业方式等都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加之开放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潮相互交织,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少冲击。
面对这些新问题,教育者必须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中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思政课项目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一定要注重时效性,项目的选择要体现现实社会中暴露的问题,体现时代特征。
项目选择个性化原则。高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反应灵敏,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心理特点不稳定,有着逆反心理,思想意识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产生波动。他们的观念和情感丰富多彩,但稳定性较差,在新问题,新情况面前容易盲目跟风,失去方向。因此,差异化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择既要紧扣教材内容,也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而展开,切记不能搞形式主义。
引导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引导性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需要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引导性教育,否则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是盲目的;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还是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得到升华与内化。自我教育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德育课实践教学对实现自我教育的四个阶段即自我认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性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与传统的学科教学相比,差异化项目教学渗透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全方位考虑在“如何学”“学什么”的基础上组织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培养目标上关注的是学生掌握知识与价值观的培养,重点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强调和专业紧密联系,形成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是学生人生道路上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尽管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高职思政课差异化项目教学的全面铺开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有条件的学校应率先做出尝试。这既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的需要。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差异化项目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教学的主流,成为高职毕业生掌握有效的、实用的操作技能,培养职业情操,提高综合能力,形成关键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徐锦生.项目学习:探索综合化教学模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1.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 [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