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要实现的国家价值目标。富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追求,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民主在我国主要是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人民主人翁地位。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谐是是新形势下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向往。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实践要求。自由主要指基于法制环境的个体意志的自由及发展。平等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一视同仁。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反映了基本的法律价值理念。法治是保障人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治本之策。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价值标准,是我国对公民个人的时代要求。爱国是一个人会主动承担起建设国家、振兴国家的历史重任。敬业是对公民职业道德的要求。诚信是人类进步始终如一的优良传统,是人类必备的基本素质。友善是要求社会中个体与他人互帮互助、团结和睦。
首先,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多元化背景下对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诉求。当代世界多元化交融频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具有矛盾性和多变性;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尚浅,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前卫性和多变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和思维判断标准尤为重要。
其次,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的必然要求。大学生通过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从而使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成才。
最后,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是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需要。90后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发展。要引导90后大学生理智判断各种社会思潮,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和谐、文明发展。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积极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他们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思想正确形成发展的源泉。
第一,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所以,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然离不开社会生活,融入其中才能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
第二,培育文化载体。校园文化是价值传统与育人功效的集中体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象化、具体化。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思想深处认同的观念和自觉践行的规范。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大学生长期而反复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注入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三)发挥90后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的形成规律来看,大学生作为价值活动的主体,其接受社会和教育的影响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过程。
面对新形势,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需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要变硬性灌输为鼓励思考,将教育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大学生应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回归到主体意识中,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引导自我对事物做出科学判断,形成坚定的政治观点,使其在思想上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