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在中国一百年的深远影响

2017-03-10 23:58陈文兴
岭南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全球化马克思主义

陈文兴

(云南行政学院校刊部副编审)

马列主义在中国一百年的深远影响

陈文兴

(云南行政学院校刊部副编审)

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十月革命送到中国后,帮助中国人掌握了解释本国现象和问题的先进理论工具,使中国人得到了先进的政党理论,让中国人将自己的问题放在全球化中加以思考。此后的100年里,中国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积累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共识,拥有了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领导核心,具备了越来越强的驾驭全球化能力。这些事实告诉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要推进人类进步事业向前发展,必须带着美好的憧憬去虚心地学习和实践,必须立足于先做好自己国家的事,必须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化中为自己的国家定位定向,并引导人民前进。

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影响

毛泽东说,“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1470-1471。的确,在十月革命以前,虽然有人介绍过马克思主义的片言只语,但很少引起注意,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中国人开始积极地了解、研究、接受、信仰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通过它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现在,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已经整整100周年,中华民族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努力克服面对的各种困难和障碍迈向伟大复兴。

一、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从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一天天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先进分子怀着对旧世界的失望,前赴后继地探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并不断引进国外的理论。但这些理论中的绝大多数随着历史的大浪淘沙逐渐消失了影响力,只有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指引并鼓舞着中国人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为中国的现代化努力奋斗。

(一)帮助中国人掌握了解释本国现象和问题的先进理论工具。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首先认为自己屡战屡败的原因只是个“技不如人”的问题,所以《海国图志序》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441。辛亥革命以后,有人又认为解决中国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化革命来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甚至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陷入了一个对国家问题解释无力的状态,加剧着国家的衰败。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等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过程中发现,这场革命完全不同于以往,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李大钊在1918年11月写成的《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认定“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此后,随着对俄国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的深入,中国人民越来越坚信,在世界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284。中国人民还相信,俄国的实践已经逐渐证明,在各国无产阶级的互相支持下,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国家内建成,中国的现代产业无产阶级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中国革命的方向只能是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动员起全国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实现国家的自由平等,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现代化,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为此,中国先进分子决定走俄国人的路,在俄国人的帮助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改造了领导过辛亥革命和在反军阀斗争中筋疲力尽的国民党。随着中国反帝反封建实践的深入,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断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了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使中国人在苏联即将解体时仍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4]382,并在此坚信的基础上有足够勇气向世人宣告,“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4]321。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后,我们更加清楚,马克思主义“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5],并使中国人民始终有明确而坚定的方位感和方向感。

(二)使中国人得到了最先进的革命政党理论。

在十月革命把不断系统化的马列主义送到中国之前,我们已经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走了很长时间,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图建立一个良好的国内秩序并在国际上享受充分的独立、自由、平等,促进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实现。但在各种因素干扰下,这些措施都没有达到目的。清末孙中山等先进分子开始摸索政党这一现代政治工具的运用,但不知道政权建设中这一工具应当打造,所以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民国初年的国家形势进一步糜烂。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为数不多的布尔什维克人能够领导人民在战争把资源消耗的近乎枯竭的状态下,建立其强大的红军,打败了强大的国际干涉实力和国内反抗者,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给了中国人民深刻的启示。李大钊通过对十月革命前后的研究,指出“不论从事那一种政治活动,政党组织必须完备……(俄国共产党)的党员只70余万,而俄国人民总数在一万万人以上,可以想见他们底组织计划是怎样的完密了。所以我们说十月革命之成功完全是布党组织的成功”[6]。就是凭着这么点党员和严密的组织,布尔什维克党人在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拖得筋疲力尽的俄罗斯建立了强大的军队,打败了强大的不可一世的敌人,告诉了中国人,要实现国家的独立自由,必须这样的革命政党领导。因此,中国先进分子自觉吸收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成立了组织严密的中国共产党,学会了做各种群众组织动员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投入武装斗争并建立起了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强大的人民军队,排除各种干扰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获得并熟练运用了保证中国革命胜利的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这三大法宝。如今,我们正在认真总结中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灵活运用这三个法宝对内推进“四个全面”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促进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5]。

(三)让中国人将自己的问题放在全球化中加以思考。

从鸦片战争开始,创造过光辉灿烂古代文明的中国人长时间感受到的是深深的屈辱,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如别人,不时陷入某种历史虚无主义中。我们远远没有认识到,这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的结果,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276,世界已经成为掩盖在“自由、平等、博爱”等动人美辞之下的“丛林世界”。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十月革命后宣布“将沙皇政府和俄国资产阶级残暴地从中国夺取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7],以及后来对中国革命的援助,使中国人民感受到了很多不同于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主义温暖,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对全球化的主导能力减弱后,这个世界上除了弱肉强食之外,还可以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推进,特别是与苏联、与世界的主动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我们要建设的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但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国家争取外援都是必要的,但该国人民始终是自身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中国的未来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世界的未来是属于世界人民的”[8]182,不能抱怨别人对自己的援助不到位或者别国为自身利益着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来说,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能做的事就是在建设好自己国家的同时,本着和平共处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5]。因此,如果说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国家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国家认识的现代性转变”[9],那么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消亡过程中的国家价值,以及这一过程中作为民族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具体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怎样正确承担起对所在国家具体责任的认识。

二、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持续基础越来越坚实

在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已经在指导欧洲工人运动中发展了近70年。七十年中,包括列宁主义产生和十月革命发动、革命成果巩固、社会主义建设在内每个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都是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和激活。马列主义由十月革命送到处于救亡、现代化最艰难时期的中国后,继续着类似的过程,并在促进中国国家独立自由,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使中国人民在国家发展问题上的共识越来越广泛坚定,拥有了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具备了越来越熟练的驾驭全球化的能力,从而尽可能充分地消除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犯颠覆性错误的隐患。

(一)积累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共识。

“所谓共识,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不同的‘人’对作为相同认识客体的‘客观世界’相同的反映”[10],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中国人民不断积累关于现代化的共识。由于人的认识活动首先是通过个体进行的,不随着实践的深入通过正确的方式进行质证、辨析、优选、确认形成共识,任何共同体中的每个人都非常容易各行其是,共同体会因内耗而解体,国家这样的共同体也不例外。鸦片战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传统共识逐渐消解,中国该怎样走、向何处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民。以英美为蓝本的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方面的共识更少,所以革命后不久,国家便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淖之中。马列主义被中国人民接受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们才慢慢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事业,并实现这个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终形成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现代化的坚定共识。当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对苏俄“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无限的向往之情”[11],比较机械地作为一个下级执行着共产国际的指令,并因此而在国民党的镇压下几乎走入绝境时,毛泽东这样的少数人根据对中国历史、现实的认识,实践的经验,开始深入探索马列主义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极低的中国实际结合的问题,脚踏实地地理论创新,解释中国革命的特点。随着实践的深入,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马列主义实现了深度中国化,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并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坚持。邓小平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4]382,这一点得到了中国人民最普遍的认同。通过实事求是基础上的长期努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已不遥远。而此过程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我们的主要建设着力点、全球化的参与方式等的一系列共识也更加坚定和普遍,并增强着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二)拥有了一个能永葆先进性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深厚、长期农耕为主的古老国家,在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不断转型的过程。没有一个永葆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充当领导核心,就很容易被各种因素打乱发展秩序,造成治理上的失败和这一进程的中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坚信唯物论和辩证法,自觉充当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努力实现“三个代表”,以争取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使其获得了强大的自新自省能力,从而能够不断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远保持先进性。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是严格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的模式办的,优点是党员和党的干部有对共产主义的坚信,纪律严明,缺点是对中国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不足,总体上盲目服从共产国际的指导。但大革命失败后,实践的艰难和惨痛的教训,促使他们不断和教条主义做灵活斗争,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理解。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12]534。经过延安整风,促使更多的党员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工作,把中国人民组织了起来,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无怨无悔地开展各种创造性劳动,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但中国共产党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样,整个党始终带着浓烈的忧患意识,“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5],为这个党领导力和先进性的不断增强创造着思想和技术,使中国人民有了一个能永葆先进性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驾驭全球化的能力日益提高。

中国的救亡和现代化问题是全球化中资本帝国主义扩张的产物,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只能在全球化中进行,并要求中国人民不断提高对全球化的驾驭水平,但这一水平的真正提高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才慢慢走上正途的。第一,找准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分野。十月革命后接受马列主义的人们,很长时间都没有把两者的关系搞清楚。所以,李大钊先生曾认为“把外蒙置于苏俄统治下,那里的人民可以生活得更好”[13],解放后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4]291和苏联完全决裂,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也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几近断绝。在无数的痛苦教训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深入反思,发现独立自主和主权领土完整的国家对一个民族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保护作用,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自由、尊严、稳定和中央权威,并在此基础上搞改革开放,利用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机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至少成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第二,懂得了如何正确发扬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这就是邓小平说的,中国人民首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然后“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8]182。而决不是为了世界领袖的虚荣,透支本国人民的力量,或处于民族的纯粹私利,到世界上去争霸。第三,找到了如何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办法。社会主义是一项国际性事业,但它必须通过民族的实践来推进,也就是说它只能首先从一个个的国家开始,然后汇成更加全球性的潮流,最终建成共产主义社会。但苏联共产党一直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最终认为“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14]708,并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中国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问题导向,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建成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对中国人而言,首先必须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显示。然后在此基础上和别国人民合作,通过几代人、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在全球化中推动共产主义实现。第四,找到了主动融入、参与全球化的正确路径。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在开放经验教训的启发下,我们现在进一步弄清,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最好方式是在融入全球化潮流中发展自己,同时积极充当“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5]。

三、给后来马克思主义者留下了无尽的启示

这100年,既是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渐实现独立、自由、富强、民主、文明的过程,也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不断中国化的100年。在这100年里,无论环境怎样艰困,中国共产党都在坚信马列主义的基础上,全心全意为中国的现代化服务并推动共产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其经验教训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无尽的启示。

(一)带着美好的憧憬去虚心学习和实践。

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100年历程看,任何国家、民族和组织,不管它曾经发展到多高的水平,有多良好的基础,掌握着多先进的理论,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多蕴含着巨大风险的变数,所以任何时候都没有骄傲自满的本钱。以傲慢的心态对待变化着的事物,结果只能使傲慢者产生错觉和误判,只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被淹没在世界进步的浪潮中。中国共产党人中的教条主义者以为自己从苏联学到了纯粹的马列主义,曾使党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但为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的美好未来去奋斗,又成为共产党人能够勇于牺牲、不计较个人得失,从而战胜任何困难、超越自我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很多错误回到实事求是,同时又不迷失方向,就是因为有共产主义信念和憧憬,坚信即使自己不能等到这一天完全实现,也能不断改善国家和人民的处境,为这一天的彻底实现创造条件。有这一精神的支持,我们才能忍受住压力和诱惑,始终有明确的方向感和方位感,而不至于在各种干扰因素下迷失。因此,任何马克思主义者要很坚实地走向未来,必须有对共产主义的坚信,同时谦虚谨慎、努力学习和实践,紧密联系群众,尽可能多地用人类创造的知识武装自己,从而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做到“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5],决不陷于空想,也不迷失方向。这样,他才能团结更多的人,为自己的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正义事业做成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二)立足于先做好自己国家的事。

作为马列主义者的共产党人,毫无疑问坚信共产主义实现那一天,国家是一定要消失的,但它“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15]320,需要很长时间。对中国人来说,建国一百年时,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通过努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彰显。但此后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4]379-380。在国家没有消亡之前,共产党人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执政和其他参与,建设好自己所在的国家。其一,主权高于一切。必须清楚,在丛林规则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起着决定作用的今天,有国家主权作为“坚硬而难以穿透的外壳”,才能阻止“任何想以超越主权国家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的企图”[16]79,确保国内的建设活动才能得以正常进行。当代世界上治理失败的国家,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这层壳被挤破或碾碎。所以,捍卫国家的主权应当是公民的第一责任,“人权高于主权”、“普世价值”宣传后面藏着的都是别有用心。其二,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要始终认识到,“人当然可以有秩序而无自由,但不能有自由而无秩序”[17]6,只有秩序稳定,才能在有序中改良秩序,进而改良国家政权本身,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实现创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长期执政的共产党和其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发挥好马列主义“为政府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通过“组织为获得支持和执行政策提供了权力机构的机制”、能提供“消灭政治差距的方法”[17]7等优势,同时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考验,战胜“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其三,通过文化建设接通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从而努力在开放的环境中,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在充分联结本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建设国家的文化新形态,增强本国人民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豪和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的坚守,使本国人民在前进的任何阶段和状态下,都能获得正确指引和激励。

(三)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化中为自己的国家定位定向并实现对人民的引领。

今天,全球化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实质并仍在深化。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必须在国际分工、产业革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中找机遇谋求发展,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政党都必须以开放的眼光,把自己的国家和党都放在全球化中来认识思考,给自己的党和国家正确定位定向。一是始终清醒地意识到,在一个全球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任何国家都随时处于国际社会的众目睽睽之中,任何重大行为都有关注者出于本集团或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需要做出评判、发出声音并采取行动。因此,作为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过度示弱,也不能一味示强,违反潮流地干涉别国的独立自主,导致自身虚脱。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摆脱战争与革命思维造成的僵化,历史悠久和发展落后造成的虚骄,真正认识到世界主题转换的内涵,努力和其他国家及其共产党和其他政党一道消除影响和平和发展的各种因素,使世界上更多的力量能发挥在促进和平和发展上,为本国人民、也为世界上其他人创造更多的福利。三是通过自己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自己的国家能够在世界各种要素流动中集聚尽可能多的积极因素,带动发展并把发展力量辐射到其他地方,在共同发展中努力和参与者一起比较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从而摆脱殖民和被殖民的迷思。四是促使自己的国家在维护现有国际规则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努力通过国际法中的程序规则,用和平和制度化的方式,改进现行国际规则,为提高其公正性和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能力,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本民族的力量。五是通过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平台,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随着各方面的进步,大家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利害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只有努力消除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大家的麻烦才会减少。六是使世界逐渐看清,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每个人能分享的财富的增加、民主的发展、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不断克服,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已经和100年前大不相同,化解矛盾的工具日益多样。现在世界级的暴力问题,就是抱着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心态的一些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粗暴干涉,反对他们的这种过分行为是解决和平和发展问题的重点。●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吴江雄.中华通鉴——影响历史的一百篇名作[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6]朱家明.“五四”时期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介绍及研究[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1987,(05).

[7]方铭.关于苏俄两次对华宣言和废除中俄不平等条约问题——兼答苏联学者[J].历史研究,1980,(06).

[8]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9]周峰,刘亚平,王闫琪.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岭南学刊,2016,(03).

[10]程迈.宪法共识的含义与作用——从中国宪法文本出发[J].行政法论丛,2013,(00).

[11]郑振铎.纪念瞿秋自同志早年二三事[J].新观察,1955,(12).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袁南生.晚清以来的外交与新的心态[N].学习时报,2012-01-16.

[14]陈之骅等.苏联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武晟)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城镇化中的乡村传统和合文化弘扬研究》(编号:15XKS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D032

A

1003-7462(2017)04-0033-07

10.13977/j.cnki.lnxk.2017.04.007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全球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全球化陷阱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