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艳
(南京大学 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梁 艳
(南京大学 金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8)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开始在很多民办高校中得到应用。借助教学合一思想,根据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例,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和实践。希望本文的分析可以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教学合一思想;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许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并开始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虽然很多研究人员已经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少。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效果还不理想,必须根据民办高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区别就是经费来源和教师队伍存在差异,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知识较薄弱,思想较活跃[1]。很多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大学文凭,更重要的学到可以实践的本领,保证毕业后可以顺利找到工作。因此,民办高校培养人才时,必须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学必须做到教学合一,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式结合教育[2]。具体操作如下:
一是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强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展课外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可以利用跨专业、跨学科学习的方式扩展自己的知识;借助辅修得到其他专业知识;通过攻读第二学位得到另一专业学位。
二是“合格+特长型”模式。指导学生在知识学习合格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征等实施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
三是“创业型”模式。此种教学模式适合自主创业学生学习,可以利用开设选修课、组织大赛等活动,给学生实际活动提供创业基础。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以上几种教学模式上,构建其他模式,如“国际型”模式,适用于国家经济、贸易和会计等专业学习;“艺术+工程型”给艺术类学生提供学习模式;“工程设计型”模式,适用于工程技术等研究所的开发和工作[3]。
经过对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实际状况分析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可实行多数学生采用“复合型”结合少数学生“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借助“教学合一”思想,在民办高校的办学宗旨上,将“应用型”模式作为教学核心,开展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实际发展状况,构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时候,必须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如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方法等[4]。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多层次简章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时候,需要分层实施。本次研究主要收集了国内外与创新创业相关研究资料和成果,然后结合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实际状况,将创业内容划分为模块进行教学。模块化教学主要包括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模块、创业能力培养模块和创业知识传授模块等,并根据模块特点,开发模块教材,满足各种创业教育人才的教学需求。
2.教学方式。创业教育不仅要进行分类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创业相关实践活动,在整个学校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从教学方法分析可知,为了体现出“教学合一”思想,必须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局限性,实施以学生、经验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将问题作为主线,以综合教育为主导,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转化教学方法,鼓励突破,重视实践操作[5]。在新形势下,教学方法应该侧重于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可以使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实施教学。
3.教导人员。创新创业对实践和创新性要求较强,所以教导学生的时候,可以由知名企业家、学者等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根据教师实际需求和师资状况,选取一些教师进行教学,划分清楚教学模块,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教学课程体系的时候,可以在教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等多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实施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进行设置,还可以在同一专业设置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主要采用多数“复合型”和少数“创业型”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次研究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在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时,主要构建如下课程体系: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全院学生都必须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第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是根据专业发展设置的基础课程。我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系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组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主要设计的课程为高等数学、接口技术和高级程序设计等。第三,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是专业发展的核心课程。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主要设置现代控制激素、电力电子技术等科目。第四,实践教学。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课内外相结合方式进行设计,主要对教学实践、实验、生产实践、毕业论文等进行设计。第五,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学》和《创新教育学》[6]。第六,跨专业跨学科实施选修课。可以选修自然科学概论、逻辑等企业专业课程。
给予“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可以将课程设置为五种类型。主要是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以及专业主干课程与上述设置相同。实践教学课程重点进行性生产实习、社会时间和毕业实习设计等操作。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包括三类,主要是:
第一类,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涉及《创新教育学》、《创意学》和《创业学》等内容。第二类,创新创业大讲堂课程。创新创业大课堂可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相结合,此种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板块实施:(1)创业精英大讲堂。利用讲座、企业名家演讲讲述自身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2)小班辅导。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班,由教师选取一些比较典型的创业题材、创业项目和营销策略等基础知识,以商业计划或创业技术书等形式展示;(3)创业计划大赛。对学生在比赛中的计划进行修正和完善,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相关理论。第三类,专业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此类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专业情况进行设置,进行专业课程教育时,重点进行实验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试验或实践操作中获得一些经验。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视原理等。
实施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还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例如数字建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自主性得到发挥,努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结合,不断培养高层次人才。
经过分析发现,接受教育是教学的主要模式,还可以实施“示范—模仿”模式、“引导—发现”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教学变得立体化、形象化,不断向多元化发展,积极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吸收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条件。
为了丰富教学方式,可以将课堂教育分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等层次实施教育。
“第一课堂”主要进行创新教育,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提问式教学,教师与学生相互间共同提问;(2)无标准答案的作业,让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决问题;(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给实验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高的内容;(4)鼓励学生互相批改作业;(5)尽量将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在实验室中完成,建立校内实践基地。
“第二课堂”实施的创新创业教学重点是给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软硬件应用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认真组织好各项比赛,一方面可参加国家比赛,另一方面可以组织校内相关比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性;(2)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在教学中允许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3)聘请知名企业专业人,利用知识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方式向学生讲解创业相关内容。
“第三课堂”创新创业重点在课外设置相关设施和产地:(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企业、农村等地方进行研究,并制定实施计划;(2)与相关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科研基地;(3)聘请校外专家给学生进行培训;(4)解说成功案例,发挥模范示范作用。
本文主要对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并将其运用到民办高校的实践中,形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氛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方法,取得了显效成效。随着创业模式的不断进行,学生创业意识不断提升,很多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加入到创业中,改变了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自信心,给学生提供了创业机会,促进了创业工作的进展。经过反复实践发现,有针对性实施一些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措施,对民办高校创业工作的进展、学生创业意识的提升等有很大作用。
[1]程巍巍.浅析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设计[J].时代教育,2016(4).
[2]邓益军.浅议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40).
[3]肖涓.对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2(8).
[4]叶景明.我国民办高校创业基地运营管理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14(3).
[5]程巍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6(1).
[6]晏莉娟.面向创新创业的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4).
责任编辑:周小梅
2017-02-26
梁 艳(1982-),女,安徽寿县人,思政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G648.7
A
1009-1890(2017)01-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