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芝
身份证号:3723241980****4426
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
李秀芝
身份证号:3723241980****4426
共享经济是当前网络经济发展的热点,网络约车、共享单车、民宿平台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其核心是以闲置资源换取经济收益,在实现资源集约利用的同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通过互联网对历史场景进行改造,解决传统行业存在的痛点,并辅以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共享经济平台得以形成。这些平台必须具有高流量、强黏性、频交易的特征,才能存活下来和成长壮大。作为一种新业态,共享经济需要不断提升服务体验,尤其是要突破信用壁垒,并得到政府的适当支持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成因;内涵;商业模式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供给方产生通过共享闲置资源获得收益的需求,消费方也存在大量个性化的、提升体验的需求,两者相呼应,共同催生了共享经济。在中国,公认的共享经济业态有网络约车、共享单车和民宿平台等,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备受网民青睐的互联网创新服务。
1共享经济产生的原因
据《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报告2016》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规模达13.7亿台,流量经营时代来临。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增强了信息寻找匹配功能,人们可以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方便快捷的进行交易。共享经济与“互联网+”融合,迅速兴起的第三方支付功能、准确高效的全球定位功能,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持,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高了交易的撮合率,奠定了共享经济的技术基础。
最早的共享经济平台Uber和Airbnb是2008-2009年在美国出现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08年经济危机的出现。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达到9.3。人均GDP增速达到-3%。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产能过剩,大量资源闲置,利用率低。同时,失业率升高导致人们追求更廉价的资源。因此,共享经济所提供的更廉价的服务受到用户的欢迎。
85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更高,对于“所有权”的观念在逐渐淡化。以满足交通出行需求为例,过去强调的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甚至是一个专职的司机。而共享经济下,大多数人并不需要专属于自己的车。当需要较长时间出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租赁不同性能和配置的车辆,可以是适合户外的SUV或者是适合城市的家用小轿车。当需要短途或临时出行时,可以通过Uber、滴滴打车等方式。
共享经济,是由个人或第三方平台将闲置资源或服务以有偿分享给需求者,并从中获得报酬的经济模式,其核心特征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在讨论共享经济的内涵与现状时,有必要对共享经济的广义与狭义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从狭义来看,共享经济是以获得一定报酬为目的,陌生人之间物品使用权暂时性转移的商业模式。随着共享经济内涵的不断扩展,广义的共享经济模式已经涉及在网络信息平台上对闲置的物品进行租赁、二手转让等经济模式,同时共享经济模式也包括对闲置资产、技能、服务进行共享的协同生活方式。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型租赁经济模式,往往被视为广义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行业的流量指的是消费者的触达规模,比如卖建材的商家之所以倾向于驻入建材城,是因为那里拥有更大的客流。从流量角度来看,建材城本身就是一个汇聚消费者的平台,说明传统行业也有汇聚“流量”的特征,只是大部分行业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来彻底激发流量。当前共享经济的创新思维就是从接受行业服务的网民入手,通过互联网创新来增强其对于传统行业服务的“感知力”,提升流量。对于网络约车来讲,流量的形成必须依靠简单便捷,告别街边拦车、在家门口等车就是第一步,网民实现了用户体验的彻底升级,这一点与互联网产品设计中的简易化原理极为相似。正是因为用户的体验被显著增强,传统行业服务真正成为“互联网产品服务”,线下消费者成为线上的网民,逐步形成以平台级企业为主导,产业链企业、个人或者中小团体共同参与的态势,实现了规模效应,也就是“流量”。
互联网产品必须具有黏性,否则网民很难持续使用,对行业服务也是如此,如何激励网民高频使用是重要问题。在共享经济的创新当中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放大场景范围,使网民接触的面积变大,增强使用的频率;二是多方利益促进发展,快速改造行业本身,使行业整体变为“互联网平台”。关于放大场景范围,以网络约车为例,就是不断增加新兴的约车服务,比如滴滴通过扩大自身的服务范围来增加黏性,推出私家车约车、出租车约车、专车约车等新型打车方式。对共享单车来讲,就是随时随地可见的自行车,比如摩拜通过扩大自行车覆盖范围增强网民的使用黏性,效果比较明显。
“流量”和“黏性”形成后,共享经济平台就基本成型。各种商业模式依附于这个平台而出现,通过频繁的交易实现利益变现。在互联网行业里,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形成后,消费者和商家的交易频繁发生,阿里巴巴逐步走向盈利;腾讯的网民消费者不断购买其增值服务,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一般来讲,广告是流量平台的通俗的商业模式,但对于支撑一个大规模流量汇聚平台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平台参与方能产生高频交易,那么流量和黏性就会获得更大的价值,一旦具有规模化的流量和黏性,都会优先考虑的是这个平台具有交易的可能性。对于共享经济更是这样。比如,对网络约车来讲,司机通过这个平台不断获得消费者的订单,对这个平台越来越产生向心力;对于共享单车来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付费骑行,共享单车的平台方也就会更快地形成规模。平台倾向于发展交易,也是因为这个过程较为容易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有的平台采取了网络金融创新模式,比如信用担保交易等,比广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具备规模效应。
总而言之,共享经济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下的产物。共享经济在“十三五”规划中已上升到国家整体的战略层面,未来更多的资源和服务将会出现在共享平台上。
[1]冯玲.共享经济:新型商业模式“乘风起飞”.现代经济信息,2016(15).
[2]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No.411(3):32-36.
[3]丁元竹.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基于对国内外互联网“专车”的调研与反思[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2):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