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2017-03-10 02:34张婷婷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张婷婷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张婷婷

(淮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文章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现状出发,试图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模式,并对其进行评价,最终提出若干条对策建议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积极互动。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调发展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又称生产者服务)的概念。H.Greenfield(1966)[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向生产者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动的服务业。自20世纪70年代后,生产性服务业得到大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或地区的一个新的经济结构增长点。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深入,在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促进其融合发展,成为目前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重中之重。

一、文献回顾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界定,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专家学者都给出自己的见解。Grubel和Walker(1989)[2]进一步对H.Greenfield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认为生产性服务能够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通过提高资本投入和强化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

有专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出现一种不断加强的趋势,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越突出,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有利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3]。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需求导向论。江小涓和李辉(2004)[4]认为虽然过去二十多年里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但我国经济同期却保持了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我国经济还没有进入依赖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阶段。

2.供给主导论。刘志彪(2006)[5]认为从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高度来推进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转型的一个新角度。

3.“互动论”。吕政、刘勇和王钦(2006)[6]认为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韩德超(2009)[7]用实证的方法证明,在短期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具有双向因果联系, “互动论”适用中国。

4.“融合论”。这种观点出现时间比较晚。陆小成(2009)[8]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知识链模型构建关键在于建立交互性学习平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互动与融合应加强组织建构、文化创新、激励约束以及技术支持等机制建设。路红艳(2009)[9]从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优化制造业结构的作用。

现阶段,国内学者大部分从单一角度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模式,但是忽视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由从单一角度到融合的多角度发展阶段,换句话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处于一种“共生”的关系中。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现状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制造业作为促进一个国家GDP发展的重要产业,是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的基础,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是标志性产业。目前看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瓶颈,仍然需要客观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制造业取得的成绩:制造业整体实力不断得到加强, 目前我国已经是制造大国,也是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国家,我国制造业已经从2011年开始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取得进展,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取得突破。

2.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我国制造业增长方式依旧是以粗放型增长为主,由于我国制造业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以投资为需求,忽视了技术创新的生产路线,一直以来形成了从国外引进核心技术的习惯,原创性技术较少,严重依附国外企业。另外,产业布局结构发展不合理,规模经济效应难以成型,重化工一直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重化工的过度发展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协调,形成了制造业的低效率增长。

因此,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制造业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对传统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促进我国制造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发达国家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瓶颈。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总值占GDP的比重呈现上升的趋势,与发达国家动辄70%以上的占比,我国依然有着很长的道路。其次,从行业结构分布来看,依旧是以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出现了上升。另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不足,甚至会拖累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的信息技术和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技术和人才的不足致使我国不能精准投资,最后只能导致产业的恶性竞争,不仅制约制造业发展,更拉低了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也正因此,如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竞争力,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发展处于起步状态,而且大多数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拖慢了制造业的发展,影响了两者互动促进。第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结构互动不合理,两者之间供需结构存在错位,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我国制造业已经由制造大国转型发展为制造强国。第三,我国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人才和创新意识相对匮乏,无法有效支撑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种境况表明,我国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竞争力存在巨大的阻力,这种阻力制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融合的态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不仅为促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更可以为制造业降低中间服务成本。总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必须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度,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才是实现二者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模式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补的融合模式

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补的融合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提供结合性产品,使顾客得到最好的使用体验,在本质上,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相关的,但是在实际上,通过这种融合互补,可以达到最优的使用效率。

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补的融合模式下,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制造业的价值,更将关联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融入其中,在制造业的生产链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配合,有利于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需求。这种模式下,不仅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在含义,比其原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来说,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也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提高顾客体验与满足,可以有效地增加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互补的模式创新,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寻找到一种新的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延伸的融合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延伸的融合模式主要指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的基础上,延伸创造制造业的新的价值链,或者说是在制造业的产品服务线上衍生出与之相关的产品或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随着制造业的不断投入与开发认识,以及消费者对产品需求的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创新,找到新的顾客需求,从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增强了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辐射功能。目前,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延伸的融合模式下,已经衍生出基于“用户导向”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延伸制造业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细化分工,生产性服务业更加专业,更加发展了集群化产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带动提高产业的辐射作用。

这种模式可以拓宽制造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开发客户需求,延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链,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形式。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分解整合融合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解整合的融合模式主要指的是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链进行重新分解、整合,最后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的过程。这种模式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重新定义产品,首先,需要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开进行比较,将具有较高价值的产业环节提出,通过技术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方式,将这些高价值环节进行产业重组,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

新的产业价值链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传统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价值活动,也具有融合之后所形成的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增值活动,将分解出来的环节进行重组,既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又能满足产业升级的社会需求。对于重组之后所形成的新的产业,转变了以往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发展观念,成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具有各自产业的特征及核心价值活动,

四、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改革的重要策略。首先,需要政府发挥其主导优势,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规划重点中去,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系统地制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其次,加强执法,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条件,可以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加快形成合理的市场氛围,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积极的促进的外部动力。另外,重视人才的储备。人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是以知识型产业为主的,其价值根源在于知识,而价值来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此,储备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最后,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根本支柱,要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离不开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集群的优势在我们国家已经越来越突出,要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同样也离不开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二)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对策

在全球化趋势的带动下,目前,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出现了新的趋向,以现代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的出现,导致对企业提出新的要求,正因如此,更要对制造业提出新的发展规划。首先,政府急需构建创新体系,政府支持企业对研发的力度,鼓励企业多投入,与研究部门及学校的创新价值链挂钩,多转化知识成果。其次,注重人才的培养。培养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改革培育人才的新机制。除此之外,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产业政策,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避免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促进制造业与关联产业及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是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渠道。最后,加强与国际的合作,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企业走出去,跟进国际最新动态,充分利用已有科技、信息、渠道等,提升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适应高新科技不断创新的形势。

(三)坚持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线并行的互动发展方向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出现融合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以制造业升级拉动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以生产性服务业进步促进制造业转型,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发展关系,两者必须同时提高。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必然要求,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物质基础,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促进的推动机制,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密切配合,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为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信息平台,提供供求信息以及合作信息的协调,及时沟通和把握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充当带头人角色,并充分给予政策、资金等的倾斜与支持。

[1]Greenfield H. 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37-47.

[2]Herbert G. Grubel and Michael A.Walker.Producer-Service Firms in a Declining Manufacturing Region[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1989, (21):345-356.

[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9):14-21.

[4]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4-15.

[5]刘志彪. 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2006,(5):36-44.

[6]吕政,刘勇,王钦.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7]韩德超.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8):87-90.

[8]陆小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研究[J]. 情报杂志,2009,(2):117-120+124.

[9]路红艳.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基于产业互动、融合的视角[J].财贸经济,2009,(9):126-131.

责任编辑:郑诗锋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ZHANG Ting-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academi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fusion model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evaluate several proposal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2017-02-08

张婷婷(1990-),女,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F42

A

1674-344X(2017)3-0067-04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