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梅 , 丁建华
(a.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教务处, 江苏 南通 226007; b.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高职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状况调查与思考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石建梅a, 丁建华b
(a.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教务处, 江苏 南通 226007; b.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7)
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存在助学岗位类型单一、社会支持力度不大、学校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思想育人功能被忽视等问题,应完善制度做好服务,实践育人与思想育人并举,丰富助学岗位,并鼓励大学生创业等多举措并举,才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 勤工助学;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勤工助学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增加社会阅历,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的各种半工半读活动,用于改善自身的学习与生活条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活动能力。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高职院校勤工助学开展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本文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以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随机选取该校部分勤工助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244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244份,有效率为100.0%。调查对象中,女生94人,占38.5%;男生150人,占61.5%;大一学生占比为44.0%,大二学生占比为24.0%,大三学生占比为32.0%;城市学生占比为13.0%,农村学生占比为73.0%,乡镇学生占比为14.0%;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占比40.0%,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占比为51.0%,认为家庭经济状况是富裕的占9.0%。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勤工助学收入可以贴补学生的日常生活支出。
1.大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态度 调查中97.0%的大学生认为有参加勤工助学的必要,只有3.0%的同学认为大学期间没有必要参加勤工助学。尽管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富裕的或一般的大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态度总体上也是积极的。86.0%的同学在校期间参加过打工,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如果有机会还是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只有极少数同学在访谈中表示,勤工助学活动与学习有冲突,不愿意参加。说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还是比较客观的,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勤工助学这种形式被大学生广泛接受,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对勤工助学的态度,没有受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学生勇于参加勤工助学并积极进行社会实践,说明当代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担当意识。
2.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 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排在前三项的是“补贴生活费用”“为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与经验”“积累社会经验”。这说明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
3.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频率 在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次数调查中,没有参加勤工助学经历的学生占14.0%,勤工助学经历1~3次的占40.0%,4~6次的占28.0%,7次以上占18.0%,说明当代大学生还是勇于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勤工助学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以利于在今后工作中尽快适应。
4.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岗位类型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类型主要有:担任班主任助理、家教、礼仪、校内岗位、市场销售、派发传单、餐饮服务等。34.0%的同学认为理想的勤工助学岗位是简单的劳务型,智力型的占比为38.0%,技术型的占比为28.0%。从学生选择勤工助学的岗位类型可知,高职学生因社会阅历不丰富,可以选择的勤工助学岗位类型比较单一,多以简单的劳务型岗位为主。
1.勤工助学岗位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调查中,通过访谈了解到,大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岗位类型单一,大部分学生参与的勤工助学岗位多是餐厅服务、发传单、简单的加工、礼仪服务等,工资水平也较低。大学生中有些好的创意与想法,例如“互联网+微信”这种形式,在学生中很有市场,有部分同学完全可以承接客户端微信平台的制作与管理,但这部分学生还没有走出校园,社会对高职学生在认识上还有偏见,有些技术含量与智力型的岗位与高职院校大学生无缘,部分企业只是利用学生的廉价劳动力。
2.社会支持力度不大,学生利益不能保障 社会对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支持力度不大,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酒店餐饮业对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比较多,其他企业提供给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少之又少。尽管学生有参与勤工助学的愿望,往往很难找到理想的勤工助学岗位。一些企业在知名高校设立了奖学金与助学金,但在高职院校设立奖学金与助学金的企业凤毛麟角。访谈中,有大学生透露在勤工助学中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有的企业存在克扣工资现象,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这些都动摇了大学生继续参加勤工助学的意志与决心。大学生是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各级政府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可以制订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多设置些适合大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根据企业对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及产生效益的多少,可以适当减免企业税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参与到勤工助学岗位中来不再是一句空话。
3.学校制度建设滞后,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基本没有相对应的部门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处于自律状态,岗位信息通过学校公布的是少之又少,大学生往往通过中间人介绍的方式承接了部分勤工助学工作,这些信息的真伪也无从辨别,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次,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在学分选修上没有任何激励。
4.实现了实践育人功能,忽视了思想育人功能 由于学校在勤工助学工作中管理的缺位,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作也只是停留在学生自发参与的层面,部分学生通过勤工助学锻炼了能力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报酬。学校在管理中实现了管理育人的目标,但忽视了大学生勤工助学中思想育人的功能,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不仅学会了与人的团结协作,学会做人做事,更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学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勤工助学工作中,突显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1.完善制度,做好勤工助学服务 学校对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可以实施归口管理,由相应的部门统一收集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或其它形式对大学生公布相关信息,确保他们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相关权益。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依照科学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勤工助学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使用工部门受到约束,从而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1]90-92。鼓励学生参与勤工助学,达到一定时间的,可以作为一门选修课成绩记入一定学分,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
2.思想引领,实践育人与思想育人并举 勤工助学的实践性特点,丰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报酬并锻炼了自身能力。引导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把勤工助学作为解决生活困难的重要手段,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锤炼意志品质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载体[2]261-262。勤工助学在实现实践育人的同时,更要体现思想育人功能。勤工助学与实践育人是统一的,只有把勤工助学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助学”与“育人”并举的双重优势[3]39-41。学校要加强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自强自尊、勤俭节约、感恩、诚信、励志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思想认识,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3.加强服务,丰富勤工助学岗位类型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所学专业优势。并结合年级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开拓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设置科研助理这样勤工助学岗位,这既有利于老师科研课题的完成,又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锻炼能力[4]52-53。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在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将有勤工助学意愿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及时进行项目研究与分工,并由老师参与一起进行项目的可行性预测,将分散的力量组织在一起。如园艺专业学生的插花技术、植物花卉的养护;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礼仪服务;环境与监测专业的水环境治理等技术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对外服务,大学生在团队中不仅学到了技能而且减少了单干的风险。
4.创新形式,鼓励大学生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而是培养学生秉持创新精神和运用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勇气和能力。高校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都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两者的作用是相同的[5]97-99。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各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的落实情况与支持力度不一。学校虽然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基地,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扶持服务力度不够,将创新创业与勤工助学岗位的结合则更少。如大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的培训内容空泛,多为观念传授,缺少实际操作实训;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不够,如在学籍管理、学分获得等方面少有优惠政策,这些情况在某些方面限制了部分学生的积极尝试。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创新学院,由学院副院长任创新学院院长,学校引进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教学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提供了建筑面积1 000多m2的场地,无偿提供给大学生创业使用。目前学校有支点创业中心、园E创业园、创新公园等大学生创业中心,在创业中心大学生有多项创业项目入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开花结果,取得丰硕的成果。
[1] 陈雅真,王 薇.论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机制建设[J].当代职业教育,2011(9).
[2] 王 凯,裴喜永.现阶段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育人功能的思考[J].学理论,2013(5).
[3] 姜旭萍,丁桂兰,胡 刚.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落实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
[4] 尹翠苓,柴锦燕.发展和强能视角下的高校勤工助学管理策略----以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5(10).
[5] 蒋 玄.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途径探讨[J].延边党校学报,2014(5).
Researches and Reflec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Work-study Practice A Case Study of 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 Jian-mei , DING Jian-hua
(a. Dean’s Office,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226007, China;b.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Nantong 226007, China)
Taking part-time job while studying, as a major 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can tap college students’ potential and realize their value.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students’ work-study practice of a vocational college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The essay also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like scarce job types, weak social support, omission of the principal role of colleges, and lack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Suggestions are made as follows: perfect the system to support the work- study program,combine social practice with ideological education, enrich part-time job type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work-study system; Nant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2016-09-06
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勤工助学在高职院校育人中的功能研究”(2015sjd662)和2016年度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党建暨思政立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研究”(TKY2016B04)的成果之一。
石建梅(1971-),女,江苏如皋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丁建华(1969-),男,江苏通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G718
A
1672-2388(2017)01-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