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爱华 陈莹莹
长征文化遗址遗迹的现实价值和整体保护
覃爱华 陈莹莹
文化遗址遗迹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是民族文化的物质体现,映射出斑驳岁月叠加形成的历史印记。长征遗址遗迹映射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苦难辉煌,更是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直接承载。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不但促进了长征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更拭亮了革命老区文化名片,夯实了红色旅游产业链的建设根基,从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传承保护好长征文化遗址遗迹,必然能为推动我国文物保护进程,促进中国革命老区同步小康的实现提供不竭精神支撑和丰厚现实价值。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持续热衷,红色旅游地也成为人们选择的目的地、成为支撑中国旅游半壁江山的重要板块,长征遗址遗迹更是红色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长征文化的不断挖掘和深入研究,各地积极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旅游景区和文化创意园,有力推动了革命老区的各项建设发展,真正绘就了百姓富生态美的优美画卷。如何保护好长征遗址遗迹,有效开发出蕴含于文物之中的文化价值,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
(一)蕴藏于长征遗址遗迹中的文化价值
2009年至2012年全国党史部门开展了“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普查登记革命遗址遗迹近5万多处,长征遗址遗迹约占五分之一左右,这些遗址遗迹多以重要事件发生地、重要会议召开地、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党和红军领导人旧(行)居、红军烈士墓(陵园)等形式构成,红军长征所到之处不乏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之地,以红带绿相得益彰地推动旅游发展更是成为今天各地促进旅游增收的有效举措。长征线路上的15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结合具体史实发掘和修缮了一批长征遗址遗迹,以史实陈列、实物展示纪念长征的同时,更塑造了文化品牌。“文化遗址,实质上就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环境的存在,它必然与一定的环境要素相结合”。如果说遗址遗迹的存在为文化提供了一处栖身之地,那文化的注入更是为物质文物赋予了灵魂,甚至是盘活区域经济发展的点睛之笔。首先,长征文化的植入可以更好地解读和阐释长征遗址遗迹的原本要义,可以将这些遗址遗迹的产生历史、保护历程、传承路径、历史地位与意义等基本信息予以展现。其次,文化植入可以进一步丰富遗址遗迹的科学内涵,可以对遗址遗迹的内容构成、思想精神、时代价值等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和丰富。再次,文化植入可以使遗址遗迹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可以对遗址遗迹的进一步保护、发掘、利用做出合理设计,对其如何传承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对如何充分发挥现实意义、激励和鼓舞人们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塑造奉献社会、奋发有为的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激励,提供价值观培育平台。最后,长征文化活动的注入更丰富了地方人文底蕴和地域传奇色彩,为地方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品牌支撑。
(二)传承长征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骼”,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架构起中华儿女的心灵空间。长征精神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根植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形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长征文化内聚了丰富的科学内涵,又蕴含了独特的精神特征,更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汲取了民族精神之精髓又超越了普遍的精神,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由长征精神衍生的长征文化,对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深挖长征文化的内涵,提升长征文化品质,才能有效促进红色旅游产业链的开发,坚定中国人民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凝聚实现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力。
(三)挖掘长征文化是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2月在陕西视察工作时指出:“要注重发挥好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旅游基地的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深入研究和发掘长征文化,对于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有以下作用:一是以长征文化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具有特殊的市场号召力;二是长征文化传奇性、趣味性、参与性强,便于带动受市场欢迎的旅游产业链打造;三是与良好的自然生态、多彩的民族文化相伴生,便于整合集中开发,打造复合型旅游园区;四是分布广、带动性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五是与不同类别的重点旅游资源分布相一致,便于整合资源和集中开发。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在2014年前还是一所与外界隔离的村落,枫香镇本来拥有良好的温泉资源也因为缺乏有效宣传途径而待字深山无人识,峻峭风景却成为阻隔地域发展的瓶颈,苟坝人渴求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心愿只能戛然而止。多年来,在贵州省党史部门自上而下的不懈努力和深度挖掘下,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苟坝会议研究成果。遵义市借助红色文化优势,依托苟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有效融合,重点打造了以长征文化为主要品牌的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在以修葺苟坝会议会址为主的项目建设中,积极投入资金兴建了苟坝会议陈列馆和党和红军领导人旧居,利用多年研究形成的重要党史成果,为各个景点植入了文化元素,赋予整个村落红色传奇魅力,使游客在游览田园风光的同时,阅读到一页页鲜活的长征历史,增强了苟坝长征遗址遗迹的文化内涵与传奇色彩。通过三年多的引领带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苟坝游客在150万人次左右,村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3000元增长到了1.2万元左右,整个区域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9亿元。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苟坝会议会址附近的花茂村视察调研时,也发出“原来大家都在这里找到了乡愁”的赞叹。
目前,我省的遵义市、黎平县、瓮安县、习水县等地都依托在长征时期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四渡赤水战役等史实研究成果,重点打造了红色文化创意园区和红色文化景区,加大了贵州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力度,更让发展红利直接惠及地方百姓,真正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愿景。
(一)贵州省长征遗址遗迹保护现状
贵州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地,红军先后在贵州创建黔东、黔北、黔西北和滇桂黔边区等革命根据地。特别是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转战贵州期间,召开了以遵义会议为标志的系列重要会议,进行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甘溪突围、乌蒙山回旋战等著名战役,贵州近两万多名各族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充实了中国革命队伍力量。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为贵州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
通过多年的保护建设,贵州省长征遗址遗迹主要形成了:以遵义市红花岗区为中心的,覆盖黎平、瓮安、遵义、桐梓、习水、仁怀、赤水等县市的,点线结合的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群;以沿河为中心,覆盖德江、印江、松桃、石阡等县的黔东革命根据地遗址群(红三军,红二、红六军团活动区域);以毕节为中心的覆盖大方、黔西、赫章、威宁、盘县、六枝等县的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革命遗址群。这些长征遗址遗迹丰富了我省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资源库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时,驻足在“红军在贵州留下的重要遗址遗迹名录墙”前:关切地问:“都保护好了没有啊?”总书记的关心,传递给我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我省已形成以黎平会议纪念馆为起点,连接猴场会议旧址,红军强渡乌江、南渡乌江景区,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战役遗址群及相关景区的中央红军长征精品线路,成为我省红色旅游的一串明珠。200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已配套投资3亿多元打造此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二)贵州长征文化遗址遗迹的特点
红军转战贵州的辉煌历史为贵州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长征文化资源,且较全国其他长征沿线兄弟省市而言,呈现出三大显著特点:一是覆盖广、类型全。红军长征经过贵州留下的革命遗址可分为五大类型:重要机构驻地及重要会议会址、重要事件和重要活动发生地、重要党史人物故居、革命烈士陵园烈士墓、革命纪念场馆设施。它们舳舻相接于全省各地,红军当年播撒革命火种的地域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留存了红军标语、少数民族歌唱红军的歌谣。二是品位高、影响大。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岁月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贵州缔造了红色传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战享誉海内外。三是经验多、内涵深。贵州是长征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军转战贵州期间,在党的建设、民族宗教政策实践、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等方面首创了许多宝贵经验,都辉映着“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特别是遵义会议体现出“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闯新路、民主团结”的精神,更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是我们今天逐梦前行的强大动力。
(三)贵州省长征遗址遗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从全国总体水平来看,贵州省投入长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资金亟待增补。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全省长征遗址遗迹中近80%没有专项的维修维护经费。二是政策性投入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群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较好,而红三军创建的黔东革命根据地遗址群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遗址群的保护、建设和利用情况较差。三是研究、陈展水平亟待提升。一些已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征遗址遗迹展览内容单一,陈列手段落后,讲解水平不高,对参观者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振聋发聩的作用。四是规划建设缺乏统筹管理。一些地方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急功近利,缺乏整体规划,大多处于零敲碎打、各自为政和低层次的开发建设状态。
(一)强固顶层设计,统筹整体规划
长征遗址的保护应全国统一一盘棋,尽量杜绝各自为政、肆意开发的混乱局面。对文物古迹或文化遗产多部门交叉管理的体制,导致管理权属划分不清、权限重叠交叉,加上长征路线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行政分级和管理部门繁杂,在景区规划、资源抢占等利益问题中难以一碗水端平。因此,加强对长征路线整体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现,在长征路线中对全国长征遗址遗迹、红色旅游景点的规划建设应统一。明确相关部委承担整体规划、顶层设计的责任,根据长征史实结合现今行政区划和地域生态环境、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其他旅游资源,将长征沿线15省份的长征遗址遗迹进行精心雕琢,形成一条既能凸显长征精神实质,又各具历史特点和地域风情的精品路线,整体推进长征沿线的红色旅游发展,让革命老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加快立法进程,确保有法可依
“长征遗址遗迹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主要采取以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为主体,以环境、旅游等相关法律法规为补充的方式。”近年来对长征遗址遗迹保护方面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立法体系不完善、用政策代替立法、管理体制不顺与管理职责不明、法律责任不清等问题成为有效实施长征遗址遗迹保护的阻碍和困扰。尽管2011年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但长征遗址遗迹缺乏综合性、全国性、权威性的专门立法。下一步希望更多关心和支持长征遗址遗迹保护的各界人士,加快长征遗址遗迹保护的立法呼吁,促使我国尽早构建长征遗址遗迹保护和开发的法律制度,例如制定《长征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建议名称)等。统一设计长征文化专有标识,让全国长征遗址遗迹拥有既受法律保护又能共同展示文化内涵的统一标志,为弘扬长征文化注入法规元素,从而进一步提升长征文化品牌影响力。
(三)加快整体捆绑申遗进程,提升国际影响力
世界文化遗产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具有科学、审美、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的物质遗存,能够为一种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特殊的见证,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与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现行思想或信仰有直接的实质联系。长征路线承载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段灿烂辉煌的时期,见证了这段光辉的历史,完全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先生于2016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长征精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议案》,他认为“应申报长征路线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征精神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弘扬长征精神、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一提案的提交开启了我国长征路线申遗的进程,申遗一旦成功将最大限度地提升长征文化品牌层次和影响力,加快长征沿线地域的红色旅游发展,从而以链条效应带动各地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推进。
长征路线的申遗工作应该是整体推进而不宜“千里走单骑”,据不完全了解,在唐双宁先生提交这一申遗提案后,各省都有部分地域和遗址遗迹纪念场馆提出了文化遗产申报意愿,我省部分纪念场馆就多次表示希望“敢为天下先”。地方对长征文化的珍视和对长征遗址遗迹保护的重视的确值得肯定与鼓励,但单独申遗的形式无疑是不利于长征路线整体打造与长征文化隽永传承的,整体申遗进程势在必行,在促进这项工作的同时,我们更应深刻理解珍珠和串的关系,更应认识到孤立个体的影响力始终难与名垂青史的伟大长征相媲美的关键所在。
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不但促进了长征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更拭亮了革命老区文化名片,夯实了红色旅游产业链的建设根基,从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传承保护好长征文化遗址遗迹,必然为推动我国文物保护进程,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健康成长,助推中国革命老区同步小康的实现,提供不竭精神支撑和丰厚现实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刘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