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媛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毛泽东1939年10月4日为中共中央创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最早发表在1939年10月20日的《共产党人》创刊号上,之后出现了各种版本,直到1952年经毛泽东修改后收录于《毛泽东选集》中。前后两个不同版本的差异,可以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思想的深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0世纪30年代末,英法等欧洲国家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活动,采取了迁就让步的绥靖政策。经过浴血奋战,我国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侵华的战略进行了改变。在军事上,暂时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攻,转向对敌后共产党的进攻;在政治上,把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企图诱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因为日本的诱降和英美的绥靖政策,国民党内投降分裂的倾向明显增长。1939年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设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计划,其后还设立了反共的特别委员会,颁布一系列反共条例,在国民党统治区大肆进行反共宣传,频频制造反共舆论,加强“中统”“军统”等特务机关的行动,迫害共产党员等爱国人士。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某些人存在着右倾投降主义的思想,对国民党的压制和干涉政策无原则地妥协让步,对国民党特务在根据地的破坏活动不敢进行坚决抗争,过于相信国民党,对国民党的反共阴谋缺乏警觉性,还幻想依靠国民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等等投降主义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革命过程的党内工作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抗战开始时,中国共产党只有4万多名党员。其后,在党的方针引导下,党员数量快速增加,党内涌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但是由于党员数量的增加是在短时期内完成的,来不及对所有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而这些党员大多又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仍然没有完全向共产党靠拢,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侵扰。加之在发展新党员的工作中又存在着单纯追求数目,突击发展等现象,在新党员中存在着混淆共产党和国民党,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八路军与其他军队的区别等各种思想和行为,使党的先锋队作用和党组织的巩固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政府以及共产党内不利于革命的各种政策、思想,引导人民群众反对并战胜投降、分裂、倒退的危险以及在思想上、组织上等各方面全面提高党的发展水平,积极应对党的任务与难题,中共中央创办了《共产党人》这一刊物,毛泽东为它撰写了发刊词,在文章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是“帮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1]
《〈共产党人〉发刊词》最早发表于1939年10月20日的《共产党人》创刊号。之后,刊载或收录于多部文献之中,包括中共中央北方局1943年12月1日编印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46年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党的政策选集》、1947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续编本》、东本书店1948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卷2》等。将它们与1939年版对比,文章大体一致,但也有些许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提到《共产党人》这一刊物的任务时,把“全国模范的”[2]替换成“全国范围的”[3]65,强调建设共产党的范围性之广;第二,对资产阶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文中论及在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时,一方面要认识到其中有可以联合的同盟者,另一方面要明确其中的大资产阶级对我党的破坏性。第三,增加了某些概念的说明。比如在“及至遵义会议”[2]后面增加了“一九三五年一月在贵州遵义开会”[3]76。第四,不涉及内容的标点符号和个别文字上的修改。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治局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由毛泽东亲自主持,对《〈共产党人〉发刊词》进行再次修改,并收入人民出版社1952年3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91年,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再次把这篇文章收录。
该文在不同时期被出版在各种文献上,同时经过多次改动,但改动较大并且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是建国后1952年的版本。笔者将其与1939年《共产党人》创刊号发布的《〈共产党人〉发刊词》相比较,从两个版本的对比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文章总体字数和段落上的变化。1939年的版本全文约6700字左右,1952年的版本经毛泽东修改补充之后全文字数在7000字左右,两个版本都为19个自然段。虽然后一个版本对前一个版本删减了很多,但毛泽东对有些部分进行了补充说明,所以总体字数变化不大。
第二,对1927年至1937年这10年性质的界定。1939年版,毛泽东把1927年至1937年这10年称作“十年内战”的阶段,而在1952年版中则将“十年内战”的阶段替换成“土地革命战争”的阶段。此处替换反映了毛泽东认识到这10年的革命的根本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在这一时期,共产党明确了农民在革命中的强大力量,因此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并不断扩大,同时在根据地进行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把土地革命作为党领导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争取农民的支持,紧紧依靠农民,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的积极性,有力地壮大党的力量。毛泽东把这一时期称作“土地革命战争”阶段是对这一时期性质更为清晰的界定。
第三,对资产阶级各阶层认识上的变化。在抗日的过程中,毛泽东在1939年版中提到“过去经过同资产阶级及其同盟者进行斗争”[2],但在1952年版中他的表述变为“并同大资产阶级及其同盟者进行严重的武装斗争”[4]572。从“资产阶级”到“大资产阶级”的替换,反映出毛泽东认识到在党的革命历史过程中对于资产阶级各阶层的态度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作不同对待。在1952年版中,毛泽东还补充了对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直接为帝国主义服务并为它们所豢养的阶级。因此,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都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地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在这种一定的时期内,中国无产阶级为了削弱敌人和加强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可能的统一战线,并在有利于革命的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持之。”[4]576文中认为一方面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在抗日斗争中有联合的可能性,因此不能全盘否定;另一方面他们在参加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也有投降敌人与分裂统一战线的现象。毛泽东把1939年版中的“由于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就是在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并和无产阶级一道向共同的敌人进行斗争的时候……并即拿这个政策作为它们投降敌人与分裂统一战线的准备。”[2]替换为“在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分裂统一战线的准备。”[4]577把“资产阶级却时时刻刻在企图破坏我们的党,严重的摩擦斗争在全国进行着……资产阶级并想以此作为投降日本帝国主义……”[2]替换为“资产阶级尤其是大资产阶级却时时刻刻在企图破坏我们的党……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与顽固派所指挥的严重的摩擦斗争……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与顽固派并想以此作为投降日本帝国主义。”[4]584资产阶级除了买办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也有了明确的认识。毛泽东把1939年版里提到的在革命统一战线中,某一时期资产阶级参加在内,某一时期不参加在内中的“资产阶级”替换成“民族资产阶级”。
第四,对武装斗争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强调。1952年版把1939年版中斯大林曾说过的“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人民反对武装的反革命”[2]替换成“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4]573这体现了毛泽东在经过革命的实践后,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战争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根本上都是组织武装斗争去反对内部的或外部的武装的反革命。中国的革命任务离不开武装斗争的实践,武装斗争贯穿革命过程始终。另外,毛泽东对1939年版“游击战争是什么呢?它就是在落后国家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在长时期内,人民武装队伍战胜武装的敌人,创造自己的阵地的不可避免的因而也是最好的斗争形式”[2]这句话中的“不可避免”一词进行修改,表述变为“游击战争是什么呢?它就是在落后国家中,在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在长时期内,人民武装队伍战胜武装的敌人,创造自己的阵地所必须依靠的因而也是最好的斗争形式。”[4]581从“不可避免”到“所必须依靠”,表现了对抗日游击战争地位的强调,反映毛泽东认识到在八年抗战期间,敌后解放区战场虽然在不同的阶段都灵活运用了不同的作战形式,但并没有放弃游击战的作战形式,因为抗日游击战争对于坚持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和历史意义。
第五,对共产党发展状况认识上的深化。1939年版中,对于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状况,毛泽东认为:“现在是我们党的发展成为全国党的时期,已经不是从前的样子了。”[2]在1952年版中,毛泽东将“全国党”替换成“全国性的大党”,此处的替换表现了毛泽东对党发展情况有了进一步认识。抗日战争时期党员人数激增,长征后共产党党员人数约为3万人,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党员人数增加至121万人。除此之外,党在斗争实践中武装力量得到壮大,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也扩大了。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党发展队伍和力量的变化,对党的表述进行了修改。同时毛泽东对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1939年版中,他提到:“党是发展了,但是大批的新党员与很多的新组织并没有巩固。它们同老党员与老组织之间,还存在着好大的区别。它们还没有好多的革命经验。”[2]1952年版将这句话中的“好多的革命经验”替换成“足够的革命经验”。“好多”表示为没有明确具体数目的许多事物,而“足够”带有充足的,没有欠缺的,达到应有的或满足需要程度的含义。毛泽东对这一词语的修改体现出他认识到新的党员不仅要有数量上多的革命经验,更强调的是要有充足的能够发展党、建设党的革命经验。
对于历史的研究一直要求有准确可靠的史料,建国以后,毛泽东作为党中央的领导人,在发表文章,作出讲话时更加要以准确的史料为基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毛泽东依据史实准确性的要求对1939年的版本中一些不准确、没有经过考证的史实进行修改,从而使其在1952年出版时能向人民群众传递真实确切的信息。比如在1939年版本中毛泽东提出了“从一九二一年六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候起”[2],而在1952年版本中删去了“六月”二字,表述变为“从一九二一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候起”[4]572。在当时,对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这一问题,由于当事人毛泽东、董必武、包惠僧等人的回忆有很大出入,而又缺乏确切的史实资料,因此是不确定的。毛泽东在1939年版本中提出的“一九二一年六月”这个时间只是其个人的回忆,并没有经过考证。针对这一不确定的问题,又避免引起争论,毛泽东就直接将其删除了。由此可见,史实准确性的要求是毛泽东修改文章的原因之一。
对《〈共产党人〉发刊词》的修改是毛泽东根据革命现实情况的发展对文中不完善的理论进行的修改。比如1952年版本在1939年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买办性大资产阶级的深刻认识,认为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内部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有利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无产阶级在一定条件下应联合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内部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欧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维护本国的在华利益,对日本帝国主义独占中国利益的行动是反对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也给予了一些援助,因此依附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欧美派大资产阶级有参加抗日战争的可能性,而依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则完全投降日本,损害国家利益。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毛泽东就指出了“当斗争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时候,美国以至英国的走狗们是有可能遵照其主人的叱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5]148。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也指出了“亲日派大资产阶级早已彻底投降日本,准备傀儡登场,欧美派大资产阶级尚能继续抗日”[5]744。因此对买办性资产阶级笼统看待,只强调反动性是不符合革命现实情况的。由此看来,革命现实情况也是毛泽东修改文章的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党员同志进行学习,在思想上有所发展。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毛泽东并未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细致的修改。1952年,中共中央决定出版《毛泽东选集》供干部群众学习,《〈共产党人〉发刊词》也被收入在内。毛泽东秉持着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修正自己文章中不完善不恰当的的认识,并且在文字表述方面力求更准确更精炼。由此可见,毛泽东个人的严谨态度也是促使他修改文章的原因之一。
通过对毛泽东修改《〈共产党人〉发刊词》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第一,毛泽东对《〈共产党人〉发刊词》进行过几次不同程度的修改,这些修改反映出毛泽东思想认识上的变化过程。我们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要树立根据毛泽东文章的原始版本来研究毛泽东思想变化的观念,不仅研究修改前的文章,还要研究修改后的文章,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准确内容。要注意研究修改前后的不同版本,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版本。
第二,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以建国后的《毛泽东选集》中收录的文章为基础,而不是以原始的著作版本进行研究,致使对某些问题的探讨不能准确把握。因此学术界应用毛泽东文章的原始版本对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1]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2]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J].共产党人,1939(1).
[3]中共中央晋察冀中央局.《毛泽东选集》续编本[M].天津:晋察冀新华书店,1947.
[4]《毛泽东选集》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5]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