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建设两型社会是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

2017-03-10 15:56贺汉魂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人类

贺汉魂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并且指出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述深刻说明了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启示我们: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一、坚持“人是目的”:建设两型社会,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理念

人本原则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科学回答为何以人为本,为何以人为本呢?这是因为对于人来说,人才是根本目的。“人是目的”是康德提出的一条道德律令,“人的行为,无论是对自己人还是对别人,总是把人作为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它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2]。无疑,我们不能从自然本体论来理解康德的“人是目的”的命题,因为不能肯定人类就是宇宙演进的必然方向,但是从人类自身而言,人类必须以自己为目的,因为只有以自身为目的,人类才能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中获得自身的生存发展与享受,就此而言,虽然未必应该提倡人类中心主义,但强调以人为主体,为本体并不过分。

“人是目的”要求人的一切活动均要以人为本,经济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自然更应将人视为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与根本目的。人类在经济活动必然要与自然发生关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如何确保人是目的呢?确保人是目的的关键不在于征服自然,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不应该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自然界也是无法征服的。相反,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交往中应追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发展。建设生态命运共同体,这就是实行“人是目的”的根本要求之一。资源是“人是目的”原则实现的最基本物质基础,实践“人是目的”的律令,建构生态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的落实主要表现是在经济发展中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体悟到青山绿水才是真正的金山银山。否则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早就提醒了“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与再往后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

为确保“人是目的”真正实现,改造自然是必须的,由此必然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何以生态问题在今天成为大问题,以致于建构生态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呢?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相互制约,但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今世界一系列生态危机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对抗的显现,是背离人本原则必然带来的恶果。资本逻辑主导的资产阶级生产生活方式具有明显的反人道性和逆生态性: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维持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切可以资本化的尽量实现资本化,由是在迫使劳动者成为他们获取剩余价值的资本,残酷剥削劳动者,对国内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地开发、掠夺的同时,又将掠夺全球资源视为增强其全球竞争力,实现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基本途径。进入21世纪,人类生态问题愈发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根本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所谓的全球市场,大量转移低端制造业,从而将自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全球。

与资本利润至上的发展观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直指人类共同体家园的存续问题,是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主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3]这些年来,我国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对世界许多国家形成了示范效应,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投身生态文明事业。这是中国“软实力”上升的一个体现。著名后现代思想家,西方社会绿色GDP的最早提出者,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与研究会外籍顾问小约翰·柯布博士就明确指出,今天我们的使命就是在世界范围推广我们向中国所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发展人的能力:建设两型社会,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途径

如果说“人是目的”主要回答了为什么以人为本的话,那么,发展人的能力就是对以人的什么为本的回答。何谓能力,“所谓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是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与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4]至于为何要以人的能力为本,根本原因在于自由是人的本质追求,有能力实现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经济活动是人的基本活动,实现经济活动的目的、解决经济矛盾的关键就在于人的能力提升。

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是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的关键则在于人的能力提升。因为人是认识与评价自然的主体,也是更新改造自然资源的主体,是人的素质、能力决定着人对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与方法。西方经济学有一条基本定理,那就是,资源是有限的。其实,时间无限,空间无限,自然资源就其存在的绝对性与能够使用的潜在性是无限的,资源稀缺实际源于人类认识、利用、改造与维护自然资源的能力不足,改善与控制人类自身欲望的能力不足,“引起人类需要永远无法满足的根源就在于的能力与欲望之间矛盾,亦即人力资源的稀缺性。”[5]所以解决稀缺性矛盾的根本点应放在人类自身,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提升人的能力使资源循环使用,节约使用。

通过提升人的能力使资源循环使用,节约使用的主要表现是通过科技进步及其应用来建设两型社会。重点是发展如下科学技术:一是开发、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产品与工艺的替代科学技术;二是发展以较少物质和能源消耗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上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减量科学技术;三是废物的再利用科学技术;四是构建合理产品、产业、技术组合,如多产品联产与产业共生的系统化科学技术。只有发展这些科学技术,才能在经济发展中有效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发展且充分运用着这些技术,这就是我国能够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好”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为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作出的特殊贡献。

当然,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本理念实际上已经不局限于技术发展,而是将视角与着力点投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制度体制全方位的变革中,主要表现:一是在增强生态环境产品生产能力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人们逐步意识到日益严峻的生态安全是整个人类共同体所要面对、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些的问题,西方大国,如美国选择的是逃避国际责任,退出国际气候协定等,我国则不仅提出了自己的全球治理方案,而且广施援手,慷慨解囊,在力图保护环境的情况下,提升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态保护能力,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着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三、建立健全制度:建设两型社会,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

何谓制度?制度经济学提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约束,制度通过建立一个相互作用的稳定的,但不一定是有效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它确定和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6]其实,制定与实施制度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物又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必须以制度加以规范。建设两型社会,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来规范人,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人,一些国家会通过损害人类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的“搭便车”行为获取自身利益。

当然,对于制度对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型社会的功能也不能仅从消极的规范意义分析,因为有效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搭建人们“竞合”的社会平台来解放人,发展人的能力。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型社会就要发挥有效制度激励,保障人的创造力提升的功能,如通过制度确保“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就非常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两型社会,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现实情况已使得这种创新很紧迫了。从国际看,虽然关于生态命运共同体建设,不同国家、民族已达成了在联合国的框架内达成全球生态安全公约并积极推进的共识,但共同行动却不够,根本原因就在于确保构建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制度缺失与执行乏力。从国内看,虽然不断完善着有关的法律法规、构建着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环境,但相关法律依然不够协调、有关的配套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建设两型社会要加强哪些制度建设,如何才能加强制度建设呢?就国际而言,各国应认真落实《罗马宣言》《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文件精神,自觉秉持并践行“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大国之间应积极搭建区域性、国家间生态治理互动平台,建立健全公正合理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就国内而言,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作了全面的战略设计。根据这些战略设计,我们认为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一要通过寓生态规律于经济发展之中,设计建设两型社会的经济制度,尤其要建立资源节约与监督管理的系统制度,确保经济发展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准则;在消费过程中,要以实用、适度、节约为原则。二要切实加强建设两型社会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政府机构在推动建设两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三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两型社会,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和典型。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2).

[2]康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4]韩庆祥,雷鸣.能力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3):23.

[5]陈惠雄.人本经济学原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8.

[6]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3.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