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视角下的散文翻译
——以2015年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为例

2017-03-10 13:58:07周婉伊
关键词:图式原文译文

周婉伊,万 丽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意象图式视角下的散文翻译
——以2015年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为例

周婉伊,万 丽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意象图式源于生活经验而又指导认识经验,是语言意义和翻译的基础。翻译时,找到与源语匹配的意象图式进行识解,是有效理解源语、做出适当翻译的关键。在广泛意义上,意象图式对各类文学作品翻译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依据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结合第二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官方译文和专家评析,对比参赛译文进行总结整理,进一步探讨意象图式在散文翻译上的应用,由此论证意象图式在各类文学作品翻译中有广大的应用前景。

意象图式; 翻译;“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中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898年,“信达雅”在严复的《天演论》译本中一经提出就成为翻译的基本准则。19世纪70年代(胡壮麟,2006:141)在追求“信达雅”的过程中,伴随认知语言学出现的意象图示进入了人们视野。目前,国内翻译界有很多学者研究了意象图式在诗歌和小说翻译(周维,2012;裴璐,2016)中的应用,但意象图示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不应该止步于诗歌和小说。

本文作者参加了第二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基于对另一种文学作品形式――散文The Posteverything Generation(选自由《中国翻译》杂志组织的目前中国翻译界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翻译赛事――2015年第二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的参赛译文和官方译文的对比分析,探讨意象图示在文学翻译上的应用空间。

1.什么是图式?

意象图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是在1980年由早期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共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在书中,意象图示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用来强调人类经历和认知能力在语意分析中的作用。随后的1987年,Lakoff和Johnson分别出版了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和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他们各自在书中给出了意象图示的定义:

Image schemas are relatively simple structures that constantly recur in our bodily experience.

——Lakoff(1987:54)

A recurring,dynamics pattern of our perceptual interactions and motor programs that gives coherence and structure to our experience.

——Johnson(1978:xiv)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意象图示是一些基本的概念结构,是从人们感知环境、活动肢体、运用和感受力等等一系列经历中提炼出来的。更具体地说,它是基于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是一种感知体验。它是对我们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图式的高度概括,为人们认识理解更加复杂的概念提供基础模式。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由物体和关系所构成的复杂整体,而意象图示则是一种能将各种各样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机制。

2.意象图式和翻译

2.1 意象图式和翻译的关系

意象图式源自我们与外界互动的经历,这些经历会因个人性格、时空背景、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显得复杂多变。但是,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意象图式并不是大量经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摒除日常生活中表面偶然的经历之后留下的一些几乎是所有语言团体共享的简单图式。尽管人们在性情、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千差万别,但从全局看,凭借拥有相似的感官和居于同样的物质世界,人们也能获得对世界相似的结构和概念。例如,基本意象图式之一“上—下”图式,它是垂直图式的一种(胡壮麟,2006: 148)。在英语中,人们会用如“I am feeling up”或者“I am really low these days”来表达心情的好坏,而中文里的“兴高采烈”、“斗志昂扬”和“心低意沮”、“如坠深渊”也大致传递了相同的意思。尽管使用的词不同,但当仔细分析“up”、“高”、“昂扬”和“low”、“低”、“坠”时,可以发现这些意思相近的词采用了同样的图式。因此,语言的共性并不是在于语言形式,而在于人类相似的认知心理(赵艳芳:2001)。

不管人们使用何种语言,在共有的认知心理下都会形成相似的意象图式。所以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倾注更多的注意在意象图式这一共有的语言基础上是很有必要的。

2.2 意象图式在诗歌和小说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诗歌和小说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作为意象使用的巅峰,凭借意象,即使穿越千年也依旧能激起人们的共鸣;而小说语言也因意象变得丰富有韵味,不可否认这就是意象图式的魅力,这也是要探究意象图式的原因。许多译者在他们的研究中从词语、诗节及诗篇的角度、从词语、句法、篇章和风格的角度分别证明了意象图式对诗歌(周维,2012;李慧,2014)、小说(崔蔷,2011;刘洋,2011;裴璐,2016)翻译的解释力。而意象图式作为翻译的基础,意味着它在文学作品中有更广阔的前景。

据张亚(2012)的观点,意象图式具有完形结构,而完形结构应从整体出发,考察以便理解部分。那么相应的,在翻译时,为了在经验和认知上形成一个有意义且统一的整体,也应从整体出发,仔细分析词语、句法和语篇。这就是意象图式展示出的新视角,能够使翻译在词语、句法和语篇上更加精准。

3.案例分析——意象图式在散文中的应用

上面所讨论的是意象图式在诗歌和小说中的功能,本部分将分析一篇名为《“后一切”的一代》的典型散文,把意象图式的应用空间拓展到一个新的文学领域——散文(选自第二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竞赛原文)。

3.1 竞赛原文特点分析

现代文学四大四类: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该文是散文中典型的议论文,口语和术语交杂使用,要翻译好这篇散文的关键在于从全局把握词句的意义和篇章风格。

该文出自一名耶鲁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尼古拉斯·汉德之手。事实上是对美国瑞克·皮尔斯坦在《大学怎么了》一文中所提出的“大学无用论”的回应。在汉德看来,大学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性,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不同于之前的动乱时代,作者这一代处在一个所谓的“后一切”时期。面对这个全新的时代,手握长矛冲上战场已经不适合他们。尽管如此,他这一代人也依旧以自己的方式密切关注着社会。这一背景使得该文中的意象特别多,从而对翻译有着特殊的要求。

3.2 对比分析英译汉译文

据组合性原则,句子的意义由其中词语的意义及组合方式所决定(胡壮麟,2006: 119)。因此,这一部分将从词语和句法的角度分析《“后一切”的一代》的两个译本,揭示译者是怎样利用意象图式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3.2.1 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分析词语的翻译

分析语篇是译者的首要任务,而词语是语篇的基本元素。该文中有很多词的翻译值得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深究。为了使分析更加系统条理,根据作者想传达的本意,这些词将分为三类。

(1)普通词

这类词极好地诠释了意象图式的完形特征,也就说只有从赋予普通词以特殊图式的全文出发,译者才能抓住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原文: the Posteverything Generation

译文:“后一切”的一代

原文作为文章的题目,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短语。该短语翻译难就难在“posteverything”,虽然官方和参赛译文都译成“后一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译者将其翻译成了 “万事皆息后的一代”或“后X的一代”。实际上,“posteverything”是个仿造词,它很容易触发人们心中较熟悉的相关意象,如分别翻译成“后冷战”和“战后”的“post-Cold War”和“post-war”。但对于“post-”这一结构的两种不同译法是“万事皆息后的”出现的直接原因。怎样取舍关键看整篇文章的倾向,结合全文可以看到在解释原文这个概念的时候,作者特别提到了一些相似的词“post-Cold War”、“post-industrial”、“post-blooming”、“post-911”。至此取舍就变得很明显了。当利用整篇文章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来的意象时,翻译就更能成功地传递作者的原意,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张明林,刘继华 2015: 118)。

(2)文化借词

文化借词是指那些出现在受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特定时期的词语。这些词所代表的意象、图式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出人们的视线。

原文: Turkish Gold; Wilco; Ipod

译文一:骆驼牌香烟;威而可摇滚音乐;苹果音乐播放器

译文二:土耳其金;威而可;苹果;

由于这篇散文出自历史系学生之手,文中包含大量的带有时代特色的词语也就不足为奇。这些词作为某一时代的产品名称无疑可以直接音译,如译文二;但译文一仍使用了增译法,加译了“香烟”“摇滚音乐”“音乐播放器”等相关信息。译文一采用增译法的原因是大多数读者对这些意象并不熟悉,为了最大限度地激起人们共有的意象和图式,增译必要的相关信息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的方法在尊重已有意象图式的基础上相比直接音译带来了更好的翻译效果。

(3)专有词语

专有词语是指存在于特定领域的词语,这样的词直接映射出全文的风格。

原文: modernism; narrative; thread

译文一:现代主义;叙事;线索

译文二:现代主义;解释;故事线

这三个词是该文中出现的文学用语,它们都是文学中特殊的意象图式。日常生活中,马克思主义(Marxism)在国内也是众所周知,所以像“modernism”这样的词翻译成“现代主义”很容易带动人们脑中的相关意象。而由于没有抓住文学理论所构成的意象图式,译者极有可能将后两个词译的和译文一一样,这使这些有领域特色的词失去了原有的意味,进而偏离了作品的文风。该文的作者是大二学生,正是文学理论课让他开始思考他们这一代,因此这两个跟文学有关的意象绝非无意而为之。译文一很好地抓住了文学用词的特点,更好地向读者传递了作者的意图。

3.2.2 从意象图式角度分析句法

如上文所提到的,意象图式是同一个物质世界中所有人类共有的认知结构,而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为表达自己、用这些简单的图式组合成的。因此,在抓住意象图式的基础上,也要多注意文化背景。下文将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对比分析句法的翻译。

例1:

原文: I never expected to gain any new insight into the nature of my generation,or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American colleges,in Lit theory.

译文一: 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性,或者说是对美国大学的变化全景,我从来不曾指望通过听文学理论课就获得任何新的了解。

译文二: 在文学理论课上,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本质,或美国大学正在改变的全景,我从未期望获得任何新的见解。

原文包含了一个容器图式,该图式涉及生理的和隐喻的界限、闭合的区域或容器,或者不闭合的范围或容器(胡壮麟,2006: 147)。在句中,“文学理论课”就是一个隐喻下的容器,而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性和美国大学变化全景则是物体的隐喻。该图式可以从两个版本中的“通过……获得……”和“在……上获得……”中感受到。两个译文都正确的传递了原句的意义,但译文一用了“关于……,我……”的结构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例2:

原文: But it also intrigued me because the question of what postmodernism—what a movement so post-everything,so reticent me to define itself—is spoke to a larger question about the political and popular culture of today,of the other jaded sophomores sitting around me who had grown up in a postmodern world.

译文一: 不过,这个问题令我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即作为一种“后一切”且难以自我界定的运动,后现代主义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到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就是关于我身边这些在后现代社会长大的萎靡不振的大学二年级学生的问题,具体说就是他们今天的政治文化和流行文化的问题。

译文二: 同时,后现代主义—一个如此后一切,如此有保留地定义自己的运动,它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到一个更大的问题,这同样激起了我的兴趣,这个更大的问题是关于当代的政治和流行文化的,是关于坐在我周围的那些在后现代社会长大的、神情倦怠的大二学生的政治和流行文化的。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句子中的意象图式并不是单一的(李福印,2007: 83)。该例句是从“力图式”转换成“部分—整体图式”。力图式是涉及生理和隐喻因果的互动关系;而部分—整体图式是涉及生理或隐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胡壮麟,2006: 147-148)。在这个力图式中,力的起始是“it”,即“the problem”,力的方向是“a larger question”,而力的运行轨迹是从“the problem”到“a larger problem”。译文一准确地抓住了这个结构,所以它的主语是“这个问题”,即力的起始,但译文二混淆了该图式,以至于它的主语变成了“这”,“这”实际上指的是“这个问题吸引作者的原因”。在部分—整体图式中,部分指的是“the political and popular culture”,而整体是指“today’s sophomores”。但是,在译文二中出现了两个整体——“today”和“the other sophomores”。由于意象图式分析不清,译文二的翻译很是繁琐杂乱,而译文一则成功地表达出了句子意义。

例3:

原文: We are the generation of the Che Geuvera tee-shirt.

译文一: 我们只是爱穿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体恤衫而已。

译文二: 我们是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体恤的一代。

很明显译文二再现了原文的结构“我们是……的一代”,而译文一则改变了该句的字面意思,采取了意译。表面上译文一只是将一种状态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但仔细分析语境,可以发现意象图式“Che Geuvera tee-shirt”明显不仅指“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体恤衫”。切·格瓦拉是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是革命的象征。作者在这里用这个意象,其实是想表明他们这一代穿着印有革命先驱头像的体恤衫没有任何特殊内涵,因为革命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译文一通过添加一个实意动词“只是爱穿”,为读者展现了对一切都持冷漠且消极态度的一代人的生动形象。虽然它改变了原文的句子结构,但这个改变能更好的传达作者的本意就是一种成功的翻译。回过头再看译文二,就会发现这种翻译是一种没有丝毫个人情感的平铺直叙,而且会使得该句与上文中提到的“revolution seems trite”在意思上不匹配。

意象图式是一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简单且相似的认知结构,是语内、甚至是语际交流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激起并充分利用这些简单的结构可以助人们理解更加复杂的事物。正因这样,为英汉互译去探索意象图式的作用就显得很有必要。这篇论文从词汇和句法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两版译文的优缺点,分析证明了意象图式在散文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意象图式,作为人们概念化世界和表达世界的基本结构,在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分析文学翻译依旧是一个新的尝试,这毫无疑问不仅会促进翻译的发展,也会推动跨文化交流。

[1]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Lakoff.G 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Handler.N.The Posteverything Generation.[J].中国翻译,2015,(01).

[5]崔 蔷.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ang Tut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Schema Theory [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3-148.

[7]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 (1):80-85.

[8]李 慧.意象图式视角下的唐诗英译——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两译本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4,(5):117-119.

[9]刘 洋.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mor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Schema Theory [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裴 璐.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Schema Theory [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2]周 维.汉语古诗英译的意象图式研究——以(登高)为例 [J].科技信息,2012,(08):181-182.

[13]刘继华,张明林.译无定法,意义为重[J].中国翻译,2015,(06) :116-122 .

(责任编辑:王国红)

H315.9

A

2096-3130(2017)06-0123-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6.024

湖北师范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卓越中学英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032)

2017—04—06

周婉伊,湖北黄冈人,CATTI杯第二十七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英译汉优秀奖获得者。

万丽,湖北黄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口笔译教学。

猜你喜欢
图式原文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译文摘要
水利经济(2020年3期)2020-02-22 11:38:33
让句子动起来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I Like Thinking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尝粪忧心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