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思想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探析

2017-03-10 13:58:07灵,徐
关键词:克己复礼仁学仁者

林 灵,徐 煜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 435002)

孔子“仁学”思想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策略探析

林 灵,徐 煜

(湖北师范大学,湖北 黄石 435002)

随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师生关系更为当今社会所关注。新课改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合起来,建造一个轻松环境下的现代社会的素质教育。然而,结果却不尽人意,现今社会一些中学内的师生关系出现危机,学生殴打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历来已久的‘尊师重道’受到冲击。文章在阐述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基础上,从‘仁者爱人’、‘德育价值’和‘克己复礼’三个方面,分析了“仁学”思想在现今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中的作用,进而结合实际,进一步提出了现今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建议。

仁学;师生关系;素质教育;道德

现今社会,师生关系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现今社会各中学内的师生关系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学生和教师的相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加的难以预测。面对师生关系的紧张化,需仔细探究其中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对策,让现今紧张的师生关系得到有利的改善。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行业中,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创立私学,提出了教育平等的新口号。在孔子的视角中,他所创办私学的主要目的是弘扬‘爱’的教育,无剥削的知识传授。孔子有‘弟子三千’,其身份较为复杂,但他们相处的十分和谐,由此来看,孔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跟他的仁学思想是分不开的。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爱人、崇德、克己复礼,认真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将仁学思想运用到教育行业之中,这对正确处理当今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

(一)仁者爱人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且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及社会关系。《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体现出“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这里的‘爱人’是一种等差之爱,‘爱人’是可以由亲及疏的,如:“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即是对父兄的孝悌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民群众里去,更显示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首当其冲的表现在教育行业,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创立私学,提出了教育平等的新口号。孔子的开设私学在教育界中造成了非同的反响,同时也表明在古代封建等级社会里,人们也是努力的追求着人格上平等,另一方面,也深刻地体现出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仁爱”思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将“仁”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作为人的高尚道德准则。

(二) 崇德

《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为孔子直接论中庸之道,由此来看,中庸思想则是孔子“仁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实质上的‘中庸’?现世普遍的说法则是‘中不偏,庸不易’,为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当然,分析‘中庸’,并不能一概而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指出中庸就为‘德’,所以,在孔子的眼中,中庸就是‘德’。中庸除了有‘德’这个因素外,还应有‘仁’的支撑,同时还需要‘知’来辅助,三者相辅相成才是恰到好处。

总的说来,由孔子开创的“仁学”,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哲学的范畴,仁者须有德行,在生活的道德实践中,获得现实的理想人格。[1]人的德性的完善,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道德运用于社会群体,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体现人为根本,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体现道德关怀,凸显“仁者爱人”思想。

(三)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记载:“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这给孔子的仁学思想下了一个‘克己复礼为仁’的定义。

“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以此强调修己的重要性。“复礼”, 其中“礼”为周礼,周公制周礼,指的是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孔子提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要求为人处事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若有天大家都做到了“克己”,天下便“归仁”了。这一命题在孔子“仁学”思想中最有理论价值,强调了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相通性,对现代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现实意义。

二、“仁学”思想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思考

(一)“仁”思想的“仁者爱人”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且是儒家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及社会关系。针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其‘爱人’思想则是建立当今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树立以人为本,传播爱的教育还体现在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1],打破学在官府,创立私学,提出了教育平等的新口号。根据孔子“仁学”思想的涵义,他所创办私学重在弘扬‘爱’的教育,不计回报的传授知识,有教无类是师爱的最高境界,他希望将师爱普及到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的身份地位。“有教无类”深刻地体现出孔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仁爱”思想,以人为本,本着爱人之心普及教育。这都是孔子为什么能赢得‘三千弟子’的钦佩和信赖,并且在教育行业中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原因,均与他为人处世以及怀有一颗仁者之心分不开。

总之,做到“仁”,也就是开启了教师对学生的师爱,师爱在学生整个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心理以及虚心听取学生的心声的重要前提,努力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与学生真诚相待、友好相处。简而言之,“仁学”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二)“德育价值”思想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中庸思想则是孔子“仁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指出中庸就为‘德’,所以,在孔子的眼中,中庸就是‘德’。孔子的思想是崇德的,他也将‘德’看作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提出过‘为政以德’的思想。总的说来,由孔子开创的“仁学”,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哲学的范畴。

人与德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包含着忠、义、信等品质。[2]崇德就是尚德,有真实德行的人,无论出于何种境地,均是矢志不渝的挺进目标,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去完善自身的德行。孔子的‘崇德’体现在价值理性上,这对教育行业的工作者给予了深刻的启迪,体现德育的价值性。德育思想的兴起,对我国先今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第一,重视教师的师德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做好‘表率’;第二,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课本的基础性知识,还要传授于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事件的过程及结果,使学生明确认识自己的定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道德在现今社会确是一个价值观层面的问题,清晰了解孔子中庸之道——道德,将之引申到现代教育之中,除了注重师德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让师者成为学生的表率,让学生深刻认识“尊师重道”的思想美德,共同传承孔子“仁学”的精粹部分。

(三)“克己复礼”思想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在“三纲五常”的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出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方法中,教师比较偏向于传统观念的灌输式教育,这偏移了教改的核心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面对当前的师生关系,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要给予学生极大的独立思考空间,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努力将师生关系转变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和谐状态,不再以专制――服从式的关系相处。[3]在师生关系面前,问题的存在和解决都不是单方面的。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在接受课本基础性教育的同时,也可适当的参加社会中的志愿者活动,从活动中锻炼其遵守规章制度的行为,认识到所谓“礼”为何物。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以提高自己对社会的进一步认知,更提升自己对社会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最好是能从实践中习得‘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克己复礼”的仁学思想,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三、孔子“仁学”思想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策略分析

(一)当今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社会中民主风气已深入人心,即使如此,在学校层面,部分教师无形中认可权威――服从式的师生关系,学生则成为了知识无条件的接受服从者。另一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冲突时有发生,均可表明当今师生关系存在着问题。

当今社会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不外乎几个层面:

第一,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国家关于教育政策的推行,使得家长也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自身的重要性。[4]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容易造成家长思想上的片面性——太过于重视成绩,而忽视给予孩子关于人生的哲理。没有在成长的道路上及时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都会让孩子对自身行为认识不清,甚至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质疑。

第二,社会风气的侵蚀。现今的师生关系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忽略的是,人是社会中的个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事情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面对文化多样性的社会环境,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清楚的辨识何为优何为劣,以至于“跟风”成为正常现象。不得不提的青少年叛逆期,这时期的学生比较容易收到外界影响,一旦没有经受住来自社会的各种诱惑,性格由此大变更不用说师生关系的问题了。

第三,学校采用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应试教育下的人际关系观念淡薄,我国的多次教育改革都围绕‘素质教育’而展开,目的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多样化人才。而事实上,在全国的各个学校中,并不是都贯穿‘素质教育’这项政策性的条规而前行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影子依然存在,应试教育背离素质教育,重视考试成绩,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应试教育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严重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和谐交流。[5]

第四,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学生道德意识缺失。目前看来,我国推出的教育体制改革与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出现了少有的碰撞,教育改革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但这也对教师施加了更多的压力,表现最明显的是学生的升学率指标要求和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现实压力。另一层面,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给独生子女提供了漠视群体、不愿分享的借口。其实,学生和老师关系的好坏,除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之外,还要求学生重拾“道德”理念,提升道德意识。

(二) 孔子“仁学”思想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策略分析

新课改在对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方面作出了适当性的要求,这使得基础性知识的传播有了制度性的保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正确对待“仁学”思想。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最基本的是要如何培养‘仁者爱人’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最核心的便是如何培养‘仁者爱人’的能力。在如何做到“仁”方面,孔子给出了三种实践途径:第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立”为“立于礼”之意,“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1]之意,此话大意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别人才会对你豁达。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本意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也不要让他人来做。这充分显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在考虑自身要求的同时,也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是做到“仁”的必要途径。第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1]。前面均提到‘仁者爱人’,“爱人”除了有等差之外,还应要分清善恶是非。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德育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为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何培养品德教育是相对重要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采用以下举措:第一,开展专题性的品德教育活动。内容要真诚,最好是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更加有说服力,教育活动的形式应该采取多元化,不仅仅拘泥于教师的演讲式,最好是师生交流型,尽可能的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德育体现于身体力行中;第二,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上勤学好问,在人际交往中助人为乐、坦诚相待,教师则更要以‘学生表率’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为学生做出楷模,让学生能放心的信赖自己,以便进一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巩固。[6]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体会教学中的“克己复礼为仁”

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的言论折射到教育学中,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大有裨益。所谓“克己”,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便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克制个人中心论,贯彻平等原则来教授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在学业繁重的同时也应学会‘克己’,在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努力体会教师的良苦用心,克制自己对学习任务的排斥,将学习任务当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进行,加强我国传统优秀作品的阅读,体会‘克己复礼为仁’的真正含义。让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联合起来,建造一个轻松环境下的现代社会的素质教育。

综上所述,仁学思想体现着孔子对人的极度尊重,在教育方面,‘仁者爱人’的思想与现今的‘以人为本’[7]相差无几,在教学活动中,孔子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很大的独立思考空间,纵观其思想,简而言之,是一种极具人文关怀的且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8]在当前的教育改革政策之下,这些“仁学”思想精髓部分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重拾‘道德’信念,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思想基础。

本文以孔子的“仁学”来看现今的师生关系,所以师生关系便是探讨的重点。关于现代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平等”尤为重要[9]。随着改革政策的不断更新,当代素质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以人为本,旨在说明人们相处中“仁”思想的运用,对于矛盾的双方,也是强调双向的责任。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不仅要对教师作出要求,对于学生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爱学生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认真对待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平等”教育的理念下,共同谋求现今师生关系的和谐稳定,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1]杨伯峻.论语释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3:131、4、64、64、123、123、64、65、130、123、35.

[2]郭淑新,王建华.儒家“仁学”视域中的德性与人的存在[J].朱子学刊 2007.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252.

[4]宋德如,刘万伦.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7,(04):873-877.

[5]任 民.孔子仁学思想与师生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02-105.

[6]张家军,马吉宏.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1):5-7.

[7]迟成勇.仁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唯实,2011,(04):42-45.

[8]王迎吉.从《论语》论“仁”看孔子的人文教育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78-79.

[9]王艳玲.论新型师生关系:从“尊卑有序”到“平等共生”[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40-42.

(责任编辑:王国红)

FromtheperspectiveofConfucius"Benevolenc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teacher-studentrelationshipindialysisstrategy

LIN ling,XU Yu

(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435002,China)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more attention to the people of today's societ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ince the curriculum reform,with regard to teacher's knowledge and personal qualities needed to further improve,also aim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looking for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 education,let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learning closely together,build a relaxed environment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modern society.Can not obtain satisfactory results,however,each high school in today's society appear crisis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he news that students beating up their teachers spread on the Internet,the 'told' moral quality suffered serious question.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onfucius,"benevolence",from "opened up","moral value" and "ke-ji-fu-li" on three aspects,analyzes the idea of "benevolence" in the current rol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further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oday's strategy recommendations.

benevolence;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quality education;moral

G40-012.9

A

2096-3130(2017)06-0119-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6.023

2017—09—19

林灵,女,湖北黄石人,湖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徐煜,男,湖北省黄梅人,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湖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欧洲经济与社会。

猜你喜欢
克己复礼仁学仁者
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
伦理学研究(2022年4期)2022-09-02 12:24:56
兄弟草原
骏马(2022年2期)2022-03-26 14:18:51
仁者爱人
传统催生力量 德育润化心灵
江西教育C(2018年6期)2018-07-27 14:10:00
仁者
诗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之比较分析
纠缠
红豆(2016年3期)2016-03-17 10:37:11
『仁者爱之理』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点点读《论语》
孔子仁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