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中的河流意象

2017-03-10 13:21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唐僧西游记河流

李 莉

(广东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浅谈《西游记》中的河流意象

李 莉

(广东省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一路西行为历险的主线,跋山涉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全书由这些历险小故事连缀而成。河流意象在书中反复出现,河流是生命的起源和守护,还有赎罪与净化作用,同时起到叙事空间转化的作用,这些特点契合了河流意象作为文化符号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共同表征,反映了深层次的文化共性。

西游记;河流意象;起源;净化;叙事空间;文化共性

作为一部历险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从大唐出发前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来构建小说框架,一路跋山涉水的过程中,河流成为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书中描述的河流有5条,海洋3处,以及若干泉、井、潭等水流汇集之地。综合归纳,河流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生命之源、净化赎罪、叙事空间转换三种类型。

一 生命之源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人类降生之前以胚胎形式在母体中度过的十个月都处在羊水包围之中,水给予胚胎保护,隔离外界的干扰并提供生命的养分。《西游记》中好几处出现了当人生命受到威胁时,借助水来解除危机或是延续生命的情况。

第8回附录,玄奘之父在赴任途中被船家刘洪所害,刘洪更冒充陈光蕊前去江州为官,殷小姐产下玄奘之后为避免婴儿被杀害,写了一封血书,将婴儿系在木板上放入江中。在金山寺脚下,婴儿被长老法明和尚救起,取个名字叫江流,托人抚养。

第37回,乌鸡国国王被青毛狮子所化成的道士推下水井溺死,井龙王用定颜珠使其尸身不坏。直到三年之后唐僧师徒路过,于是托梦给唐僧最终使国王获救。此处的水井便类似于子宫,隔离外界危险。

最直接体现生命力的当属西梁女国之外的子母河,唐僧和八戒喝了河水之后直接怀胎,而这条河流也正是没有男子的西梁女国得以繁衍生存的重要途径。二十岁以上的西梁女国之人,才敢去喝子母河里的水。喝完以后,就觉得腹痛怀胎。喝水三天,去国中的迎阳馆照胎水边,如果水中的倒影照到有双重,孩子就可以降生了。

此外,全书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孙悟空,他无父无母,既非胎生也非卵生,是从花果山的石头里面迸出的,但花果山是东胜神州的大海之中的一个孤岛,石猴属于天地灵气聚集孕育而成。

华夏文明属于农业文明,对于农业来说,水即是生命之源,同时也是延续生命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1]在中国五行学说之中,水是构成世界的重要元素。小说将河流作为生命的发源、延续和保护者正是这种思维的反应。

河流意象中蕴藏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水是神启的具体形式,是生命的根源,肉体与精神再生的重要因素。它象征丰产、纯洁、智慧、恩典及美德。水作为均匀的物质,它又趋于内聚和聚结。因此,水是潜在的智力;然而出于它向低处、向深渊流去,其趋势又是潜在的力量;由于水可向水平方向伸延,它又是潜在能量。”[2]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基本都是因水而生,不管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还是中国,都有其对应的母亲河。河流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水作为生命缘起的象征也是各国皆有。以古埃及文明为例,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地,成为农作物丰收的重要保证,埃及神话中最高神灵——拉神诞生于海上,埃及有名的《亡灵书》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将会在冥河之中经历漫长的旅程,最后到达死神奥西里斯的面前接受审判,而无罪者终会复活。在埃及神话中,奥西里斯被弟弟赛斯杀害,身体被分割成十几块抛弃到尼罗河的各个地方,后来他的妻子伊西斯一路收集回所有肢体,并使他复活。在埃及文明中,河流象征着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象征主义经典作品《荒原》里,将战后的欧洲比喻成为一块干旱的“死地”,人们生存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没有精神和灵魂,荒凉地生活,庸俗地存在,“一堆破烂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这块红石下有影子……”[3]5长诗第五部分《雷霆的话》中,绝望的荒原大地上,唯一的拯救方法是持续不懈地四处寻求生命之水“恒河水位下降了,那些疲软的叶子在等着雨来,而乌黑的浓云在远处集合在喜马望山上。丛林在静默中拱着背蹲伏着。”[3]46

弗莱认为原型是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从而能够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的象征,在文学中它们被反复运用从而形成为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一种象征可以表明诗与诗所模仿的自然有彼此对应的类似之处,那么这种象征就被称为意象。象征与原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对于意象和模仿的自然关系已经固定的,弗莱称之为符号。他认为,有些常见的自然景象,如大海、森林、河流等,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就不能认为是巧合。相反,这种反复显示了自然界中的某种联系,而文学则模仿这种联系。

所以,把河流和生命力相联系事实上源于人类远古蒙昧时期的自然崇拜,这是渺小而脆弱的早期人类对强大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臣服、膜拜和祈福,这种联系,东西方皆然。

二 净化赎罪

取经队伍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加上白龙马,都是戴罪立功之辈,其中被贬在水中的是沙悟净和小白龙。沙僧本是上界卷帘大将,因在天有罪,被贬流沙河;而龙马原本是西海龙王敖闰的儿子。因为放火焚烧了殿上明珠,被他父亲以忤逆告上天庭,于是判了死罪,后来观音菩萨亲自去见玉帝,为他求情,保释下来后让他给唐僧当脚力,送在鹰愁涧,等待唐僧的到来。

此外还有乌鸡国王,他原本乐善好施,被化身前来度化他的文殊菩萨用言语刁难,恼羞成怒之下,把菩萨用绳子绑住投入御水河中浸了三天三夜。所以如来派了青毛狮子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文殊三日水灾之恨。

唐僧和八戒误饮子母河水后,由孙悟空前往三十里外解阳山破儿洞中的落胎泉,经过和霸占泉水的如意真仙一番恶斗后取得泉水,化解了两人腹中的血团肉块,也正是化解以往负罪之意。在取经的终点灵山,过凌云仙渡,唐僧乘坐无底船,远远地看水上飘来一具浮尸,悟空笑道,“师傅莫怕,那个原来是你。”所谓脱胎换骨,获得新生。河流既象征着生命的起始,也象征着过往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推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4]18水性至柔,滋养万物却不争功,水流向下甘居卑下,和道家提倡的清静虚无,无为自持,处下不争吻合。“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102

而儒家也以水比德,《荀子·宥坐》中,借孔子之口提出了水具有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正、似察、似善、似志这八种品质,所以君子看到大河一定会停下来观赏。

这种守柔不争、虚怀若谷对中国传统文人影响很大,不管处事还是修行都有极大借鉴作用。《西游记》中泾河龙王因为傲慢,一心要使算命的袁守城出错,故意更改自己行雨时辰减少行雨点数,以致犯了天条被魏征斩杀。所以他的妻舅西海龙王将泾河龙王的第九个儿子送往黑水河,希望能够让他消除戾气,修身养性。

河流所具有的净化救赎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根源于和生命力相对的另一特点,即死亡。世界各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神话,最古老的叙事史诗《吉尔伽美什》说洪水伴随着风暴,一夜之间淹没高山。古代墨西哥的《奇马尔波波卡绘图文字书》说一天之内,所有人都灭绝了,山也淹没在了洪水之中。这种大规模的灭绝被演绎成为一种清洗罪恶的过程。《圣经》中记载“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①“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①洪水在地上泛滥一百四十天后退却,诺亚为耶和华新修祭坛献上祭物,而耶和华不再因为人的缘故诅咒地,也不再灭各种活物。罪恶被涤尽,新生开始。

这种“创造——毁灭——新生”的模式普遍存在于各民族的洪水神话中,弗莱认为“洪水本身既可以从神愤怒和报复的意义上看成是恶魔意象,也可以看成是拯救意象。”[5]

基督教的洗礼仪式,与此一脉相承。教徒入教之时,主礼者口诵圣经经文,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将受洗人的身体浸在水中,表示洗净原有的罪恶。“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①一方面,人们用水洗去原罪的恶,另外一方面,洗濯之后的信徒开始精神上的新生。

民间传说中,人死后过鬼门关,经黄泉路,黄泉路和冥府中有忘川河为界,由奈何桥渡过忘川,饮下孟婆汤则抹去前世一切记忆,再入轮回重获新生。中国民间也有武林中人退隐时,会举行“金盆洗手”的仪式,仪式经常会邀请武林同道观摩作证。主人将双手放入盛满清水的金盆,以示洗去前尘往事,从此退出江湖,不再过问武林中的是非恩怨。他们有的是因为忏悔罪愆,有的则是看破种种纷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既可以孕育生命也可以夺走生命,所以水也具有净化作用,它能带走污秽不洁之物,因而也被赋予了赎罪的功能。

三 叙事空间转换

名山大川一直被认为是天地灵气汇聚之地,所以仙人居所常在山清水秀之地,而妖魔鬼怪也往往集结在荒山野岭伺机为乱。《西游记》全书在水中发生并且和妖怪有关系的劫难一共有8处。

如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泾河龙王第九子,西海龙王的外甥鼍龙霸占黑水河神府邸,并假装摆渡者将欲渡河的唐僧和八戒擒获;第四十七到五十回都和通天河里的金鱼怪相关,南海观音莲花池中的金鱼趁涨潮走失在通天河,变身灵感大王,每年令陈家庄献祭童男童女。被孙悟空和猪八戒变化成童男童女打败后,又冻住河面,在唐僧师徒过河之际将唐僧拖下河底。第六十二回乱石山碧波潭老龙王的九头驸马盗走祭赛国的佛宝舍利子,祭赛国王认为是金光寺的僧人监守自盗,于是将僧众问罪枷锁,拷打索求。唐僧师徒为帮众僧洗清冤屈,找到观音菩萨除去此害。此外还有诸如如落胎泉、濯垢泉等等。

中国传统长篇小说往往缺乏一个从头到尾贯穿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连接形成一种缀段式结构。作为一部历险小说,师徒四人一路西行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发生地无非是自然地点和社会地点,后者如寺庙、道观、村庄、宫廷,而前者则主要是山川河流。叙事空间的转换为故事发生带来更新鲜好奇的背景,打破故事叙事的单一化和模式化。吴承恩在写作中也有意按照山——水——山的模式来交错安排故事地点。所以有妖怪出没的这类河流经常被描绘成阴森凶险之处,比如流沙河,“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6]99而通天河则是“千层汹浪滚,万迭峻波颠。岸口无渔火,沙头有鹭眠。茫然浑似海,一望更无边。”[6]221黑水河“层层浓浪,迭迭浑波,层层浓浪翻乌潦,迭迭浑波卷黑油。近观不照人身影,远望难寻树木形。滚滚一地墨,滔滔千里灰。水沫浮来如积炭,浪花飘起似翻煤。”[6]201这一方面是对雄奇大自然的还原,另一方面也是极力渲染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即为妖怪的蛰居埋下伏笔,也体现出最终打败鬼怪继续前行的不易。

叙事空间的变换使妖怪类型由老虎狮子白骨精之类换成了鼍龙金鱼九头虫这一类水族,生活地点、习性、使用兵器包括手下喽啰都和山怪都有所区别,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新鲜感。

其次,是孙悟空个人作用的弱化和团队合作的加强。从流沙河收伏沙僧时开始,水中大战的主角就是八戒。按照孙悟空自己的说法,水里勾当,他不大十分熟。即使是空走,还要捻诀,又要念避水咒,或者变成水族比如鱼虾蟹鳖之类。“若论赌手段,凭你在高山云里,干什么蹊跷异样事儿,老孙都会,只是水里的买卖,有些儿榔杭。”[6]100

黑水河一回,沙僧让悟空看着马与行李,自己下水找寻,然后在水下和鼍龙大战不分胜负。这是一场角色交换,沙僧在取经队伍中的分工基本上是后勤工作,看马守行李是他的分内事。但凡降妖除魔首先出马的必然是孙悟空,或者加上八戒辅助,沙僧守住后方保护唐僧。这里也展现了吴承恩在人物设定上的巧妙,八戒和沙僧都擅长水性,一个曾是掌管十万水军的天蓬元帅,一个是藏身八百里流沙河的卷帘大将。悟空的短板有这两人补上。除此之外,唐僧的白龙马是西海龙子,也精通水性。

通天河一节,八戒和沙僧表示两人手段不行,还是需要悟空下水。悟空坦诚,捻避水诀轮不得铁棒,使不得神通,打不得妖怪。最后八戒驮着悟空,三人一起下水。找到唐僧被关地点之后,悟空先出水面,让八戒和沙僧引诱妖怪上岸,他才好厮打。

《西游记》中孙悟空本领高强一向极其自负,对除妖降魔有着莫大的兴趣,对求他捉妖的人十分热情,口称照顾生意。八戒形容他便是见了外公也没那般亲热。而唯独对于水域中的妖怪,会向八戒和沙僧服软认输,“若是山里妖精,全不用你们费力;水中之事,我去不得。”[6]229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有软肋,但这并没有危及到整个取经队伍,适当的展示弱点让我们觉得这个角色更真实可爱,同时也为八戒和沙僧提供了施展本领的平台。师徒四人性格各异,彼此制约,而又优势互补,最终达成取经这一共同目标。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在生活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之后,人们逐渐开始好奇外部世界。《西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神魔小说正反映着这种倾向。而书中一再出现的河流意象反映的则是深层次的文化共性。河流作为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恰如荣格所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生前那样在宽阔而清浅的溪流中漫淌。”[7]

注释:

①《圣经》,中国基督协会,译.1998年版,《旧约》第5,6页,《新约》第63页。

[1]管仲.管子[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谢瓦利埃,海尔布兰特.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4:905.

[3]T?S?艾略特.荒原[M].赵萝蕤,张子清,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4]老子.道德经[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5]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王逢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91.

[6]吴承恩.西游记[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图书出版社,1993.

[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121.

[责任编辑 张永杰]

On the Image of River in Journey to the West

LI L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 China)

In "Journey to the west", Tang's monk and his three disciples experienced a great adventure, after 81 difficult times, they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The novel is composed of these stories. Image of the river appears repeatedly in the book, the image to the origin of life and guardia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tonement and purification and narrative space effects, The image of the river in many literary works were characterized th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cultural symbol, it reflects the deep cultural commonality.

Journey to the West; River image; Origin; Purification; Narrative space; Cultural commonality

I24

A

1008-9128(2017)03-0041-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3.010

2016-09-22

李莉(1977-),女,湖南娄底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唐僧西游记河流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当河流遇见海
惹人喜爱
唐僧的私密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