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山地典范 旅游文化密码

2017-03-10 13:04王定芳
理论与当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黔西南兴义史前

王定芳

国际山地典范 旅游文化密码

王定芳

在贵州省大扶贫战略行动中,黔西南州走出了一条山地旅游扶贫的新路。黔西南州山地面积占全州面积71%,高于全球47个百分点、全国37.7个百分点、全省9.3个百分点,比有“山地王国”之称的瑞士高11个百分点。从广义的定义角度,黔西南州山地面积占全州面积96%以上,可以称为全域山地,是当之无愧的“山地之州”。广泛的山地面积,富集的山地资源,独特的山地特征,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山地文化,值得研究开发。

一、山地文化的基本定义

山地是重要的地表形态、生态系统、生活空间。山地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体”:一是山体。黔西南州山众多,堪称山的王国。山雄奇。或突兀成峰,或凹陷为坑;或群山集聚成峰林,或群峰连绵有脉络。高山、丘陵、群峰、峡谷、天坑、溶洞等等,具象凸彰,形态各异,气势万千,形神融合,赏心悦目。二是水体。山地之水,丰富多彩,刚柔相济,当为水的世界。有湍湍江水,有缓缓河溪,有急急飞瀑,有涓涓细流,让山地更显灵性,更有生机,更加美丽。三是物体。主要指山地上的物种繁多,繁衍生息,繁荣发展。物种,既是动物植物的生长,更包括人类的活动。山地聚居人类(山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绵绵不断的多彩文化,培育了熠熠生辉的民风民俗。四是气体。主要指多元的气候现象和独特的小气候特征。朝晴晚雨,昼晴夜雨,时雨时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这种山地气象体征的主要表现。

围绕山地的这“四体”特点,借鉴生态文化、山地旅游等概念阐释,可以理解和定义山地文化:山地文化是生活在山地这一特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显山体特点、水体特质、物体特色、气体特征的文化体系,是代代传承沿袭下来对山地资源利用、认知体验融入、生活习俗风情、经验总结提炼等的文化积淀,是世居山地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黔西南州山地文化的战略定位

实质上,山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环境。作为“山地之州”的黔西南,既是山地文化的宝藏,又是山地旅游的热土。黔西南山地文化的战略定位可以概括为:国际山地典范、旅游文化密码。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一)时机成熟

通过在黔西南州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黔西南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一下就借势跃上国际舞台。2015年10月10日至11日,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黔西南州召开,39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1300多人出席大会,大会发布了《国际山地旅游大会贵州宣言》。2016年9月22日至23日,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在黔西南州召开,45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3700多人出席大会。大会发布了《国际旅游减贫宣言》。今后每年一届的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将成为黔西南面向世界打造而成的国际山地旅游高端交流平台,黔西南的山地形象符号将越来越被国际认识、认知和解读,山地特征、山地元素在国际视野之中有着独具特色的典范意义。

(二)发展需要

就全州正在实施大山地旅游战略行动来说,繁荣山地文化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展全域山地旅游服务的。从旅游文化角度来诠释山地文化的观光、休闲、体验、养生、禅悟等功能,可以拓展、丰富、深化山地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使山地旅游更加有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培育发展山地文化,应与加快发展山地旅游相结合、相融入,既借力山地文化来助推发展山地旅游,又要借力山地旅游来宣传推介山地文化,做到二者和谐共生、相互促动、齐头并进,使山地文化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样定位黔西南山地文化,既突出了黔西南特质,又凸显了国际化品牌。

三、黔西南州山地文化的主要内涵

世世代代生活在黔西南大地上的各族同胞,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催生和繁衍了婀娜多姿、丰富多彩的山地文化。我们可从《盘江考》(徐霞客)、《兴义府志》、《盘江明清诗词选》和《金州赋》(刘长焕)等文献中研究分析黔西南山地文化的主要内涵。

(一)多元的山水文化

刘伯温当年写下“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中的千条水、万重山更应是黔西南山、水自然形态的高度概括。黔西南境内流程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8条,分别与南盘江(州境内流程264公里)、北盘江(州境内流程324公里)、红水河(州境内流程44公里)构成3个区域水系。水系发达,水域广阔,可谓千条水;丛矗起伏,万峰成林,堪称万重山。徐霞客考察研究南北盘江,两次到兴义,写下赞誉兴义万峰林的经典名句:“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此又其西南之极也。”山,铸就气魄;水,流动灵魂。“山水长卷·水墨金州”,贵山贵水,天下贵客。万重山、千条水、山水画,凸显着黔西南山地文化体系中显著的山水文化特征。

(二)多彩的民俗文化

黔西南州境内居住着布依、苗、彝等3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42.47%。他们世居山地,依山建房,伴水而生,以地为席,世代繁衍生息,长期的时空积淀,便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这些多有典籍诗文载承。当前,黔西南已声名在外的“三月三”布依文化节、“六月六”布依风情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等系列民族节庆活动,正在引领和助推多元的民俗文化迈步风生水起大道。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布依族勒尤、布依族高台狮灯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一大批民族节庆、戏曲歌舞、特色工艺、风味小吃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节日庆典、民居服饰、美食歌舞、民间绝技、巫术禁忌等,构建了黔西南多彩的民俗文化色质,而神奇、神秘、神往就是最重要的民俗文化特色。

(三)古老的农耕文化

风车、水碾、榨房、犁耙、刀锄等,就是农耕文化凝固的生动记忆。耕牛、马车、驮骡等,就是农耕文化流动的历史倾诉。农耕文化是一幅诗情画意的生活图景,耕读结合,歌舞相伴,乐在其中。“壤接滇乡並粤乡,笔山青对读书堂。旭初念切生明计,课学兴农建义仓。”(《兴义县竹枝词》)和“家家儿女纺棉纱,民聚川湖俗尚华。竟日机房歌唱满,疏灯茶馆话生涯。”(《新城县竹枝词》),这两首诗最能展示黔西南古老的农耕文化场景。如今,金州农耕文化园等一批山地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投用,开启了现代人类解读古老农耕文明、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激情和向往。山地旅游,农耕体验不能缺席;山地文化,农耕文明不可缺位。应当说,在黔西南山地文化体系中,原生态、多样化、体验性就是其农耕文化系统中的文化特质。

(四)悠远的史前文化

历史以文化为鉴,文化以文字为本,史前文化即文字产生前的人类文化。史前文化没有文字记载,只以出土文物为证。黔西南的史前文化最早可追溯到1.2亿年前的那一段漫长的混沌时光。1957年5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在顶效绿荫村发现了“贵州龙”化石,将黔西南史前沉睡的文化记忆一下便往前激活到2.4亿年前。“贵州龙”开启了黔西南史前文化的第一扇门。沿着这一文化脉络,接着便是兴义猫猫洞文化,1.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兴义人”就在这片土地上群居生活,为我们创造最早的“兴义文化”。紧接着应该是安龙铜鼓山菩萨洞文化,其文化性质与兴义猫猫洞文化颇为相似,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再接着就是安龙观音洞文化,据考证属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迄今已有9970至7080年。“安龙人”的出现,拓展和延续了黔西南的史前文化。沿着“贵州龙”“兴义人”“安龙人”以至最近才发现的贞丰大红岩岩画等这一史前文化脉象,从环境生态学角度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耀眼的文化基因:山地。这是黔西南山地文化之脉迹。当今,我们还可从洞穴人家、天坑村落等民居现象中去感知黔西南史前文化的历史遗迹,有深远的学术研究、开发价值,更能激发现代人们的体验欲望。悠久历史、远古文化、山里人家,形成了黔西南山地文化中史前文化沿袭传承的文化特点。

(五)独特的气候文化

北纬25度线是世界公认的黄金气候生态带。黔西南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阳光辐射小,非常适宜人类旅游居住。全州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年平均317天,森林覆盖率为51.27%。州境内生长着银杏、桫椤等20余种珍稀树种和石斛、灵芝等1000多种药用植物,是中草药的药源宝库。天然大空调,自然大氧吧,气象立体分布,生物种类繁多,康养休闲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天下宾客身心向往,形成了黔西南山地文化中独特的气候文化要素。

(作者单位:中共黔西南州委办公室)

责任编辑:谢义飞

猜你喜欢
黔西南兴义史前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重返三叠纪——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寻味贵州——黔西南
史前人,都画啥?
兴义万峰林
风吹黔西南
骑行在兴义
赏花——兴义万峰林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
最大的史前海蝎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