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2017-08-07 15:01苑坪玉
理论与当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原汁原味民族民间贵州

苑坪玉

浅议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

苑坪玉

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打造文化强省,紧紧把握传承我国各民族传统共同的高尚、高雅精神追求,通过对各族人民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伦理道德和淳朴民风,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大力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才能形成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一、“礼失,求诸野”,民族民间文化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资源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在顾炎武看来,亡国和亡天下是有区别的。亡国,是指封建王朝的更替,而亡天下,则是整个民族的灭亡。他说:“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就是说,懂得保天下才能懂得保国。当然,保国之事,有肉食者谋之。但我们作为匹夫,老百姓,也有一份保天下的责任和义务。

《汉书·艺文志》说:“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我们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宗教信仰、生存方式。由于贵州地处偏远,长期受到经济、交通等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封闭的状况,无形中也使贵州传统的民族民间社会受外界堕落文化冲击较少,从而得到了相对完整的保留。至今,许多民族民间文化还是一片淳朴的处女地。而这一短板,当下却恰好成就了贵州文化的一方沃土。这种淳朴的民族民间文化,相对外界的堕落,体现出很大的异质特征。“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在主流社会礼乐崩坏的情况下,民族民间文化中蕴含的丰厚道德积淀,“不犹瘉於野乎!”我们正好可以到贵州的乡下田野,到贵州的民族民间去寻求礼乐文化,去接受原生态文化中那种圣洁淳朴的洗礼!

建设文化强省,贵州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无疑是丰富的资源。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民族民间工艺等等,都可以形成得天独厚的核心竞争力。贵州民族民间历来以乡规民约、民风民俗等习惯法约束个人行为,并通过歌舞工艺等文化承传的方式,实行传统道德的影响与教化。道德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起到法律强制与经济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示范作用。所以在贵州民族民间,无论政治权力如何更替,历史风云怎样变幻,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崇尚勤俭、惩恶扬善等等人格追求,始终是他们自觉的道德规范,维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种传统的道德伦理,通过民族民间的习俗、歌舞、工艺和故事传说等形式,不仅能代代传承,还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完善,不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因此,广泛深入地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应该是实现贵州文化大发展,建设文化强省的根本措施之一。我省多彩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要依靠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对此,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致力于文化资源的开发整理,并实现资源共享,予以合理的保护和运用。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在品质上的升华,做好文化精品转化,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资源使用效率,切忌盲目追求形式和体量,粗放的滥挖滥采,浪费乃至破坏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文化环境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前提

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无论是开发还是保护,都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这原汁原味是什么?就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品质内核,就是对本民族对家乡真挚热爱,就是本民族特有的人格力量,就是那种传统本真的淳朴和诚信。这种原汁原味不仅要体现在民族民间文化开发的样式里,更要体现在当下社会的人文风气里。所以,民族民间文化原汁原味的开发,不仅要有惟妙惟肖的样式和元素等形式要件来保证,更要有当地广大民众人文社会的文明环境共同弘扬。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就是说,同样一种水果,环境不同,滋味就会大不一样。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原生态”文化,根植于地域并且反映当地历史人文特征。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文化,如音乐,本色天然。声调或如泣如诉,或激越铿锵;嗓音或婉转清亮,或粗犷悠扬,犹如高远的天籁;而舞蹈则拙朴优雅,服饰绚丽斑斓,动作豪迈有力,舞步翩跹袅娜,恍若山水在悸动,将人们轻松愉悦的乡野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具有自然美、原始美,充分展示出原型化的人格。所谓原汁原味的开发,当然不是拘泥于原样一成不变,时代环境不同了,原有的样式一成不变,很难走进文化市场;旧文物需要维护维修,否则无法向社会开放。但原有的汁味不能变,必须保留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不能拆掉真文物,到处建假文物。更不能一边搞传统文化的形式,一边放任坑蒙拐骗的行为。因为这种原汁原味不仅体现在其文艺的形态里,更是体现在当下社会的文化背景中。没有适宜的人文土壤,民族民间文化不可能保持原汁原味。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的人文环境如果发生蜕变,许多文化现象必将快速消失。例如民族民间举行祭祀活动,要有一定的仪轨程序;跳傩戏、制作工艺等所用道具和工具,使用前也要进行各种规范的开光仪式。这都是乡民们敬畏自然、尊崇先人的内心外现。开光后的器物具有了神性,所以表演者无论是唱是念,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已然神化。旁观者也满怀敬畏、尊崇之心,对表演者笃信无疑。现场笼罩着真挚、庄重、虔诚的氛围。神性实质上就是原生人性,它主宰着所有的表演质地。

即便我们刻意保留了民间民族文化原来外在的形式,但社会人文背景的变异,也会使它失去本身的精神内涵和存在的现实意义。目前,虽然要求传承原汁原味民族民间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原生态的人文土壤依旧一寸一寸地被吞噬。不仅观众,就是表演者也少了内心的敬畏和尊崇。随你表演形式如何惟妙惟肖,也很难再有那种内在的精神质地。所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避免其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变质,丧失原汁原味,最终沦为一种纯粹的表演,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州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清水出芙蓉,不仅成就了我省山水秀美的造型,也孕育了各民族人民的美好心灵。但重叠的大山,险峻的峡谷,由于历史上信息交通的阻碍,对贵州各民族人民的眼界、认识形成制约,人们既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渴望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这种童心望世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状态。我们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就是要注重弘扬这种纯真美好的心灵,以之改造当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而不能让她同流合污。

建成一个真正的文化强省,需要具有认同感、亲近感、归属感的“软实力”。我省民族民间文化既是这个软实力的基石,也是这个软实力的引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本质,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的就是要形成淳朴诚信的人文氛围和社会环境,做到“风景如仙境,人情似故乡”的境界。只有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才能把传统的优质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形成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核心竞争力。

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创新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驱动力

所谓文化,古人在《周易》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义。所谓民族民间文化,则是民族民间的文明教化,实际上也就是各民族群众在追求幸福的历程中形成的状态。我们说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就是传承这种状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就应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当我们说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所谓原汁原味,并不是想要拘泥于原样的不变,而是讲究汁味的不变,讲究精神实质的坚守。比如民族歌舞、民间工艺,包括民族民间习俗等等,时代环境不同了,原有的样式一成不变,就很难存在下去,更不要说走进文化市场。

但是,民族民间文化自然传承的变化,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创新。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本质上应该是创造潜在的民族民间文化市场需求。我们说要建设贵州文化强省,文化创新是根本的驱动力。这种文化创新,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而言,是一种后发先至的追求,是一种生命力的焕发。因为,文化创新,不仅仅是要文化与时俱进,而是要文化做社会发展的牵引机和火车头。民族民间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文化创新则是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就像当年民间戏曲艺人以徽戏和汉戏为基础,吸收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优点和特长,通过创新诞生了京剧这一剧种;而今李玉刚又以京剧为基础,借鉴戏曲、古典舞、民歌、美声、通俗等元素,创新演唱《新贵妃醉酒》,使京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跻身于当代社会的大众文艺市场,迸发了无限生机。可以说,一种文化能生生不息的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正源于这种不断的文化创新。

省委省政府要求把贵州旅游打造成支柱产业,正是看到了贵州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文化,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积淀。我们必须深挖民族历史,不断发掘民族民间文化的“源泉”。但如果我们对这种自然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仅保持传承状态,游客无论到了哪个景点,文化内容千篇一律,周而复始。除了天赐的优势资源之外,无非喝牛角酒、吃农家饭,或者摆长桌宴、跳民族舞,游客很快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各地各民族文化渐趋同质化,缺乏独特人文区别和新意;各种民族民间工艺品也粗制滥造,没有创意精品。不仅很难引起顾客购买的兴趣,有的甚至败坏了民族民间工艺的名声。这显然是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在原生态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让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变成游客百看不厌、爱不释手旅游品牌,这就需要进行文化创新。因为只有文化创新,才是促进贵州旅游持续发展,形成支柱产业的根本动力。

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就是要创造当代文化市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需求。文化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时代性与现代审美化的代名词。任何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包括一些文化习俗、仪规,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激活于当下,融于当下、活在当下,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从过去走进当下,走向未来。正如《礼记·大学》所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创新具有紧迫性、持续性。创新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根本手段,若没有创新,只是拘泥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也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

我们必须要紧紧把握住文化创新这个方向,开掘民族民间文化的丰富资源,改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文化创新机制,提供文化创新平台,培养文化创新人才,才能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贵州省文联)

责任编辑:谢义飞

猜你喜欢
原汁原味民族民间贵州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高职音乐教育发展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
嫦五“打包神器”带回“原汁原味”月球样品
新时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探究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贵州,有多美
将IMAX“原汁原味”搬回家? 一文看懂IMAX Enhanced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