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形成路径研究

2017-03-10 11:53闫金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桑塔格苏珊美学

闫金红

(开封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苏珊·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形成路径研究

闫金红

(开封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艺思潮正处于现代与后现代的转型期,美国文艺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提出的“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等美学思想,打破了传统文艺批评范式,为文艺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究其早期美学思想形成路径,来源于60年代美国文化的浸染,性格中的张力呈现,以及对诗性艺术的自觉追求。

苏珊·桑塔格;美学思想;路径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正处于现代与后现代转型时期,各种文艺思潮纷纷应运而生。此时美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占主导地位的高雅文化让位于流行文化,对政治、伦理道德排斥的呼声达到了最高点。处在这场变革中心的苏珊·桑塔格,代表时代发出了最强音。

从1961年开始,桑塔格先后在《常青评论》《党派评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反对阐释》(1964)、《关于“坎普”的札记》(1964)、《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1965)等文章,她的批评文字顷刻间在文坛引起轩然大波。《伊甸园之门》的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称她为与左派批评家欧文·豪齐名的“我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文论家”。后结集出版《反对阐释》文集,《纽约书评》曾评论该文集,认为它是美国文学批评转轨的象征,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著作。

作为文化批评领域的风向标,桑塔格提出的新的审美方式得到了人们的首肯。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曾说,《反对释义》仅标题就概括了60年代美国流行的社会情绪。[1](P179)威廉·菲力蒲也指出:“桑塔格的出现,结束了对大众和商业文化产品的敌视态度,桑塔格的风格改变了原有的争论议题,开创了一条重新审视我们文化现象的新路径。”[2](P84)不可置否,桑塔格独特的美学观,让她成为社会文化思潮的弄潮儿。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化对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名女性知识分子,她独有的女性魅力和对文学的炽热,也对其早期美学思想的产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美国文化的浸染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被刺举国震惊。同时,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制度、要求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也在全国大规模地展开,并伴有骚乱发生。除此之外,美军对越南战争的不断扩大与升级,让美国人民义愤填膺,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经常爆发群众示威游行。政治时局的变幻莫测带来的是文化思潮的巨大转变。保守派因循守旧的思想被人们不屑一顾,一些学生或青年教师,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开始质疑政府的权威,用一种激进的姿态来表达自己对自由、民主、平等的渴望。他们过着吸毒、性自由、摇滚乐、身着奇装异服等各种颓废的生活,他们想以这种行为方式实现对传统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反叛。所以,丹尼尔·贝尔总结道:“60年代最明显的表现是情感的规模和强烈性,这种情感不仅是反政府的,而且几乎完全是反体制的,最终还具有独立自治倾向。”[1](P172)费瑟斯通面对这个时代也曾感慨道:“很清楚,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以‘反文化’著称的时期,人们攻击情感的限制,以松懈的态度来对待着装、表现和行为举止。”[3](P68)

青年们的这些离经叛道的做法,不仅反映了6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的新动向,而且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文化与情感的萌发。不仅桑塔格加入了这场批判的反文化运动,马尔库塞也是关注此类问题的成员之一。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人物之一,他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尤为激烈。他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这个社会不允许反对派和反对意见的存在。技术的进步使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可以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收音机等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从而占领人们的私人空间。与此同时,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满足当前的优越生活,而不再追求另一种理想的自由,人们内心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和创造性正逐渐丧失,根本提不出或者根本想不起来提出什么抗议,他们受社会一体化趋势的影响,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文化领域,高雅文化与现实同一起来,“文化中心变成了商业中心,或市政中心、政府中心的适当场所”。[4](P60)融入理想的文学,也因主人公(早期资本主义文学中的反叛角色,当代文学中的歹徒、明星、荡妇、民族英雄、跨掉的一代、实业界巨头)同一的生活方式,而变得不再跟现实有本质的区别,这也使得表达想象的高雅文化不再能提供与现实不同的抉择。而最有希望提出抗议的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等,由于最少分享到制度的好处,所以还存有一定的批判和否定态度。以赫本特·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新左派理论家“从弗洛伊德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把左派从街头书斋或者从政治领域向象征领域的这种转移视为从‘基础’向‘基础之下的那个基础,即本能’的暂时战略后撤,试图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生物学的基础(所谓‘新人’)。因此他们强调的是感性革命,希望藉此塑造人们新的感知习惯。”[5](P4-5)由此不难看出,工业时代的“异化”与极权,促使人们的感觉官能日渐退化与麻痹,为了恢复被理性思考压倒的感性体验,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与桑塔格的“新感受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963年,在美国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出现了以先锋表演为中心的文艺现象。格林威治村中的这些先锋艺术家们,从欧洲汲取激进的思想,以种种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前卫艺术如“外外百老汇”戏剧、事件剧、舞蹈、电影、视觉艺术改变着美国传统文化的格局。萨利·贝恩斯指出:“1963年的纽约格林威治村,另一种历史与政治也在创造中。……因为不仅有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在塑造着战后的美国文化,而且重要的是,个人团体也为一代人的日常生活建立了模式——他们借助于弥合私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工作与娱乐、艺术与日常经验的界限,逐渐松动了社会与文化的结构。”[6](P1)桑塔格在这个时期也居住在格林威治村,她亲眼目睹和见证了这场反叛的先锋文化运动,并深受启发。客观上讲,这场先锋艺术运动加速了欧洲和美国之间的思想融合,打破了由传统知识分子划分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藩篱,把50年代“垮掉的一代”通俗化的高雅文艺精神又向前大大推进一步,由此形成一股“反文化”潮流。如何让借由这股潮流催生的新的艺术形式长久地继续发展下去?王予霞认为,60年代的先锋文艺努力寻求被公众所接受的形式,即先锋艺术家必须参与到所有的波普文化中,但这一过程又充满着浓厚的离经叛道思想,这种文化特征预示了现代主义先锋文艺的终结和后现代主义的开始。[7](P72)

由此不难看出,60年代的美国社会、文化,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新的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为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养料。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桑塔格用自己的语言在美学领域勾勒出一幅崭新的蓝图。

二、性格中的张力呈现

安吉拉·莫克罗比在《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描述到:“苏珊·桑塔格的形象和本雅明的形象一样都很富有知性。这个形象是在1960年初形成的,和时尚无关(没有耳环和特殊发式),一直持续了二三十年。这张照片自然是黑白的,同样传达出了梦想者的情调,既有女性的力量,又在随便当中透出潇洒。浓密的黑发,黑眼睛,橄榄色的皮肤,方下巴,没有化妆。在苏珊·桑塔格的短篇小说集《我,等等等等》的封面上,有她的一幅全身照,她穿着黑色长裤,黑色马球衫,牛仔靴,斜坐在窗台上,手臂支靠着一摞书和文章。画面虽然严肃,也透露出些许乐趣。这是一个令作者十分满意的图像:在家里,和书在一起,穿着黑色衣服。”[8](P99-100)

从这番描述中,可以看出一个活生生的女性形象。然而,这个女性形象却与我们一般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不同,因为她有着众多的称谓:“女性理论家”“女性批评家”或“女性作家”。但是,和多数女性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桑塔格的行文风格并不完全带有女子气,她的语言风格也有“男性”化的一面。在文集《反对阐释》里,桑塔格这样评价自己的文章风格:“坚定不移,直截了当”。[5](P355)“坚定不移”是指“‘胸有成竹’、‘一根筋儿’”;[9]“直截了当”是指“一种发现和直接抵达事物本质的能力,它靠的不是推理,而是巫师般的直觉能力,这是一种‘女性气质’”。[9]这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桑塔格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可以说,这种看似简单、略带粗犷的文风,使得她更加迷人。男性喜欢她身上女性独有的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女性喜欢她男人般的清晰和力度。

桑塔格不仅拒绝被“男性”语言同化,而且也反对小女人式的写作。她实际推崇的是具有“土星气质”的作家,像本雅明、波德莱尔、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人。《在土星的标志下》一文里,她具体谈到这种土星气质是像本雅明那类作家的气质——漠然、犹豫、迟钝。[10](P114)这种气质透过他们的人格和作品呈现出来:他们通过各自倡导的“思想生活”方式来完成对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审美救赎,他们的理想是要创造“伟大作品”或“整体”作品。所以,桑塔格以他们为榜样,倡导一种融理性于感性、将创造和推理合二为一的写作方式。《关于“坎普”的札记》一文,就是桑塔格对这种写作方式的有力论证。因为在理解文中讲述的有关“新感受力”实质内容之余,你还会发现整篇文章的风格既不像男性智性思考的总结,也不是女性流于浅薄的感性随笔,而是一篇蕴含高度审美价值的独立写作宣言。

三、诗性艺术的自觉追求

二战以后,整个西方世界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之中。以美国为例,50年代,政府首脑用“冷战”“反共”“国民舆论”等高压政治手段虚假描绘出的“民主、自由天堂”,被此起彼伏的社会动乱击得粉碎。经济萧条使贫富矛盾变得空前尖锐;为争取平等权利的黑人抗暴运动的频繁发生;越战的逐步升级使得大学校园及全社会弥漫着反战的情绪;西欧各国兴起的青年运动;黑豹党、嬉皮士、女权主义、反文化运动、肯尼迪被刺、马丁·路德·金遭暗杀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逐渐增长了社会的怀疑、焦虑和不稳定气氛。尽管宇宙空间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生命与能源科学、系统工程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人们对未来却不抱有希望。

由危机、动荡与高科技的发生和发展引起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的混乱,势必影响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引发各类新思潮、新观念和新理论萌发的可能。在欧陆盛行的以研究个人存在为出发点、以摆脱异化为目的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为存在主义提供哲学理论基础的现象学等哲学思潮,陆续传到美国,为美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萨特、加缪、海德格尔、胡塞尔等一系列欧陆思想家的名字及其著作立刻在美国的大学校园引起热烈反响。与社会价值观变迁一向保持同步的美国文学和文学批评,在这些新思潮的冲击下,也随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身为“纽约文人集群”一员的苏珊·桑塔格也为这些积极变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她不遗余力地将欧洲文论巨擘如本雅明、罗兰·巴特等介绍到美国本土,使得美国国内的众多学者对欧洲文艺思想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与认识。当然这一举动,也得益于她的个人经历和美学观点。桑塔格早先在哈佛大学拿到哲学和文学硕士学位后,便在奖学金的资助下赴欧洲留学,期间在巴黎大学学习一年。她深受法国文艺新思潮的影响,以至于在她以后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每年都要在巴黎度过大半年的时间。

1964年,桑塔格发表单篇文章《关于“坎普”的札记》,两年后又出版批评文集《反对阐释》,旋即在美国文坛引起轰动并成为最具争议的人物。她对前卫艺术大加赞赏,认为艺术的本体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应该培养受众一种新的审美能力——新感受力。这些鲜明的学术观点,可以说是桑塔格早期美学思想的杰出代表,它不仅为传统文艺理论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也为美学理念和原则提供了新的参考标准与范式。究其理论来源,不外乎两方面:一是两次大战期间及二战后的法国文艺思潮,包括阿兰·罗布—格里耶、娜塔丽·萨罗特、米歇尔·莱里等的新小说;阿托尔、欧仁·尤涅斯库、让·热内等的戏剧和电影艺术以及萨特、加缪、卢卡斯、罗兰·巴特等的哲学和批评思想;二是来自被人们称做“美国第一批知识分子”的纽约犹太人作家和批评家的思想和作品。所以,她认同普鲁斯特、乔依斯、卡夫卡、贝克特等现代派传统的观点,在借鉴和改造他们的现代性观点之后形成了自己向后现代性转变的美学观点。总之,桑塔格的美学观点是带有欧洲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及后现代主义的印记,它偏重形式的新、奇、异。具体到文学层面,她主张抛弃话语承担的历史道德负荷而强调语言的陌生化,要求对生活有直接感受,抒发“简单真理”,放弃抽象的阐释,从而使文学变得无深度感、平面化和碎片化。像她发表的长篇小说《恩人》(1963)和《死亡匣子》(1967)就是依据她的理论思想写成的,被视为具有欧洲现代性的先锋派作品。

除此之外,桑塔格还将大众流行文化纳入高雅艺术的研究视野。她把建筑、室内装潢、绘画等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还将现代派电影艺术、荒诞派戏剧、摄影、科幻小说、法西斯美学,乃至社会对癌症、爱滋病所赋予的神话等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野,从而使她的文学批评和审美范围逐步扩大加深,这也就为后来兴起的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1]〔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Carl Rollyson & Lisa Paddock,SuSan Sontag:The Making of an Icon[M].NewYork:W. W.Nortion & Company,2000.

[3]〔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5]〔美〕桑塔格.程巍.反对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美〕萨利·贝恩斯.华明.1963年格林威治村——先锋派表演和欢乐的身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王予霞.苏珊·桑塔格纵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8]〔英〕安吉拉·莫克罗比.田晓菲.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9]张柠.桑塔格:被肢解的女性和批评家[J].中国图书评论,2006,(2).

[10]〔美〕苏珊·桑塔格.姚君伟.在土星的标志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 庆

The Formation Route of Susan Sontag’s Early Aesthetic Thoughts

YAN Jin-hong

(Kaifeng University,Kaifeng 475000,China)

In the 1960s, the trend of thoughts in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is in the modern and postmodern transition. “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New Sensibility”, for example, in her aesthetics proposed by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 Susan Sontag, break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paradigm, and inject new vigor and vitality to th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formation of her early aesthetic thoughts comes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1960s,the performance of her dualistic nature,and her conscious pursuit of poetic art.

Susan Sontag;aesthetic thoughts;a route study

2016-02-01

闫金红(1982-),女,河南安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审美文化研究。

1004—5856(2017)04—0083—04

I106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4.019

猜你喜欢
桑塔格苏珊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严肃与自由:苏珊·桑塔格文学评论分析
桑塔格研究“新浪潮”中的特点与走向
——芭芭拉·秦访谈录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最高贵的导盲犬
桑塔格的自我激励
最高贵的导盲犬
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