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党组织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的效能提升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

2017-03-10 11:52颜俊儒
理论探讨 2017年6期
关键词:矛盾党组织群众

韩 源,颜俊儒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130)

论基层党组织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的效能提升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

韩 源,颜俊儒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130)

社会矛盾化解是乡村治理的综合性课题,其效能提升需要软治理与硬治理的整合发力。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问题解决的治理优势与功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与细化落实。环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作用发挥严重不足,影响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创新与效能提升。有鉴于此,基层党组织应该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创新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路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全过程,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素质提升、群众基础的夯实、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与良好社会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此助推乡村社会矛盾的综合化解、乡村治理的改革创新与新型乡村社区的全面建设。

乡村社会矛盾;化解;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社会矛盾化解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传统优势,对乡村社会矛盾化解具有诸多的功能,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1]。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思想政治教育严重滞后,其作用发挥远远不够。同时,目前学术界往往注重对社会矛盾化解法治机制构建的研究,忽略了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审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效能的提升与乡村治理的创新。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探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一定的学术价值。

一、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是乡村治理、乡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是一项非常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系统工程,而发挥社会矛盾化解主体、客体的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与协调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一项传统的治理优势与治理手段,是构建和谐乡村需要高度重视的重要手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消释党群隔阂、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有利于形成乡村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促进社会协调稳定;有利于建立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预警预测和矛盾调处等机制,能有效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与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效能[2]。因此,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乡村社会治理与乡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运行之中,具有诸多的关联性。

(一)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1.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内涵与功能。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由化解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要素构成。从内涵视角来讲,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是乡镇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对乡村地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中各种问题、纠纷与矛盾做出的积极回应与有效处理。从作用视角来讲,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着眼于乡村地区各类矛盾的和谐及时有效处理,将有利于和谐美丽幸福乡村的建设、精准扶贫脱贫的开展、乡村村民素质的提升、乡村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的顺利推进。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党建的推进与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推动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将能够倒逼乡村地区“两学一做”活动的开展与党风廉政建设的推动,更有利于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全面的长期工程,包括教育主体、客体、内容、机制等要素。从内涵视角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人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过程,力求先进思想掌握与主导人的过程。从作用视角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诸多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个体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情感、心理调适能力,有利于引导个体人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强大的立德树人功能。从社会方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工程、思想工程、民心建设工程与人才培养工程,其开展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力推进,有助于良好社会心态、社会风气、社会共识的形成,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的培养和精神动力的供给。

(二)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1.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场域与提出了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定的场域,也需要一定的着力点。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的场域,也是其大有作为的场域。这些场域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其中,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作为乡村社会改革、发展与稳定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新时期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重要课题,其推进与实施能够为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实施场域。其带来的诸多挑战,将会成为乡村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与整合发力的新着力点,能够成为释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力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命力的新动力[3]。

2.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途径与乡村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方式。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教育等手段来协同推进。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社会矛盾化解具有诸多的推动作用,是整个社会整合与稳定的重要手段[4]。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共识凝聚功能,能够破解乡村社会矛盾发生因子体系的认知根源问题,提升矛盾双方的思想认知水平。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与协调的功能,能够预防社会矛盾升级、控制社会矛盾激化、引导群众情绪的合理合法释放、做好矛盾化解后后续问题的教育,从而有利于乡村地区和谐文明社会的构建与乡村地区社会治理的创新。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论、政策法规的教育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指导功能,以及道德风气建设的功能,能够为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提供诸多的理论支撑、科学方法,能够为乡村社会矛盾化解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与社会风气,还能够避免社会矛盾化解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忽左忽右态势的再现[5]。

二、目前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不足的表现及其影响

环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实场域,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视不够,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显得缺场,对网络媒体与电视媒体等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显得非常不足,与社会矛盾化解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乡村社会环境状况的复杂多变更是增加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这些都影响了其思政功能的发挥[6],影响了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及其公信力的提升,影响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与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从而影响了整个乡村和谐、文明、小康社会的奋勇推进。

(一)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与落实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主体的思政教育自觉不足与乡村治理能力不高

1.社会矛盾化解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识与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本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与落实,但在当前推进乡村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与一般的工作人员往往关注物质的作用,习惯采用经济行政的思维与方式来处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全面。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社会矛盾化解预防、控制、教育引导、协商沟通与协调服务等功能的作用,没有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社会改革、发展稳定与治理的安全阀与黏合剂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认识的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严重不足,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缺位,表明了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不足。

2.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矛盾化解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素质,是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主体性条件,应进行很好的培训与提升。但在目前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职业素养培养的常态化机制没有真正建构与运行起来,致使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解决基层问题的现代公共行政服务与治理能力不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村民的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宣讲与观念问题纠偏的作用发挥不足,影响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客体基础的夯实

1.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群众的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宣讲与传播非常不足。理论教育可以增强乡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政策法规的宣讲与学习可以增强乡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认同,因此应该好好重视与落实。但是,目前乡村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与乡村建设中,很少对乡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的教育培训,致使乡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严重缺乏,理论盲多;在政策法规宣讲方面,偶尔派巡逻车下乡宣传,对扶贫开发与“四农”政策宣传很不到位,致使乡村群众政策盲、法盲多。目前,乡村群众理论盲、政策盲、法律盲的现状非常不利于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同时也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忽略了或者遗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不自觉地放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育与政策法规宣讲方面的巨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放弃了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乡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与国家的信任认同的巨大推动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群众诸多观念认知问题的纠偏不得力。乡村群众价值观、利益观、财富观、共富观、公正公平观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形成,都是乡村社会矛盾顺利化解的重要条件与基础,是避免矛盾发生的认知条件,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与具体落实。目前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很大一部分乡村群众的利益观狭窄,财富观与共富观出现偏差,公平观与公正观过激,价值观扭曲异化与庸俗,彰显了一些乡村群众对价值问题、利益问题、财富问题与共富问题、公正公平问题的认识存在诸多偏差,难免会引发了一些矛盾。这种状况的存在,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发挥好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好先进文化的传播影响力,没有为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积淀好一定的群众认知基础。

3.思想政治教育对说服与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乡村群众实际问题的努力做得不够。构建良好的群众基础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客体基础,不仅需要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宣讲、观念认知的纠偏,还需要切实解决乡村群众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中应该高度重视群众身边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但在目前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基层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协调作用,在助推与协调金融部门、农技部门、教育部门、医疗部门等参与乡村群众的融资困难、就业困难、产业技术困难、市场营销困难以及优质教育资源获得问题、医疗卫生问题与养老问题的有效解决显得不足,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社会矛盾的预防与控制作用的发挥。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整个过程不够,适应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健全

1.思想政治教育对各大平台开发利用不足,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矛盾化解的覆盖面。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在化解乡村社会矛盾时,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媒体、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的教育学习功能,对乡村社会矛盾化解进行舆情方面的引导与掌控非常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这些媒体对乡村群众的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以及思想问题的教育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社会矛盾化解全过程的覆盖面[7]。

2.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建立健全与乡村社会矛盾配套的运行机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乡村社会矛盾化解过程的有效对接。这方面主要表现在,基层党组织在化解乡村社会矛盾时,没有及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乡村社会矛盾发生的预防问题、矛盾化解中的协商与劝导协调问题、社会矛盾化解后的后续补偿问题的处理之中。因而,没有建构起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的预防机制、沟通交流机制与心理调适机制,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无缝对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乡村社会矛盾的有效及时化解。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乡村社会的道德建设与公共文化生活的作用发挥不够,影响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所需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

1.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地区开展道德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够,对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助推乏力。道德建设是一个社会风气好坏的决定性因子,是减少社会矛盾与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条件,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与落实。但目前乡村社会的道德建设处于一种务虚的状态,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在乡村地区践行非常不够,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组织与社会成员之间、国家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乡村地区思想道德风尚建设的这种现状,影响了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顺利推进,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道德建设场域中的作用发挥严重不够。

2.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乡村地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发挥不够,对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现状的改变创新乏力。健康向上的公共精神文化生活是减少社会矛盾与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条件,还是对乡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应该受到基层党组织与政府的重视。但目前看来,很多乡村地区的公共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没有真正开展起来,现有的公共文化生活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看电视、跳广场舞、打牌等低层次的公共文化生活态势。究其原因,一是基层党组织以及相关社区机构对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重视与服务不够;二是很多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等基本的精神文化生活设施缺乏与精神教育功能开发不够。乡村地区公共文化生活的建设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地区社会矛盾化解需要的精神生活氛围,也表明了基层党组织对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重视不够。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效能

针对目前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现场中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现状,基层党组织应在重视政治、经济治理方式的基础上把握好社会矛盾化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新形势下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全过程[8]。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助推社会矛盾化解的主体素质提升、客体基础的夯实、环境氛围的营造、思政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以此实现对乡村社会的软治理与硬治理的有效整合融合,全面提升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效能与促进乡村社会问题的综合解决。

(一)加强对社会矛盾化解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在化解乡村社会矛盾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主动性与能力素质

要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具有传统优势的治理手段,首先需要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主体自身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治理能力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基层党组织与政府应该着力提升乡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主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

1.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基层党组织要利用各种场域、各种平台,在乡镇、村党员干部队伍中宣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优势、重要性,从制度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开展纳入党员队伍与干部的管理考核体系,力求从宣传到制度上督促乡镇村干部养成采用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习惯。

2.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与乡村治理能力。除了督促乡镇与村干部养成采用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习惯以外,基层党组织还应在坚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的同时,以“两学一做”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乡村思想政治的教育能力与乡村公共行政能力的培训,全力提升其针对乡村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与能力。

(二)注重乡村地区群众的理论、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夯实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群众基础

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良好的群众基础,也就是社会矛盾化解需要良好的客体基础。因此,基层党组织与政府还应该注重广大群众的理论教育、观念纠偏、政策法规宣传,注重针对特殊群体开展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困难帮扶,以便为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1.加强对乡村群众的理论学习教育和政策法规宣传,提升其理论修养与政策素养,强化其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对党、国家的认同。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培训与宣传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电视媒体以及其他传统的文化下乡等载体,结合村民的话语接受特点与水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大众化话语处理,以乡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理论与政策法规。通过这些理论的教育学习,不断增强乡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的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通过学习党和国家的“四农”政策、扶贫开发政策,不断增强乡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以此消解国家与群众之间的矛盾。

2.加强乡村群众诸多观念问题的教育引导与纠偏,提升其认知理解水平。现实问题的认知与观念的偏差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该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引导释疑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对乡村群众利益观、财富观、正义观的教育引导,使其认识到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什么样的利益观、财富观、共富观、价值观、职业观才是正确的、健康向上的,以及怎样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以此助推乡村群众逐渐形成正确的利益观、财富观、正义观、价值观、职业观与人生观等[9];同时,积极引导乡村群众正确、积极看待当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乡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此消解乡村群众对社会的负面情绪。

3.全力说服与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尽力消解矛盾发生的各种源头。乡村民生问题往往是诱发各种纠纷的源头,各级党组织与政府应该切实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0]。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该大力发挥思政教育的说服与协调功能,本着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的原则出发,针对乡村群众的资金困难、技术困难、教育医疗需求、就业需求等,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说服与协调上级、同级相关部门重视与切实解决这些乡村民生问题,以此消解乡村群众与乡镇党委、政府的矛盾。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社会矛盾发生与解决的全过程,建立健全适应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需要建构与乡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配套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全过程,切合社会矛盾化解的运行机制,建构起与之配套对接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中的作用发挥常态化、规范化。

1.健全矛盾产生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机制,尽量减少各类矛盾与纠纷的发生。基层党组织应该深入乡村群众,积极调研乡村改革发展稳定、扶贫攻坚中的问题,以此掌握乡村地区各类问题,做好相应的预案;建立健全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社会组织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机制,注重信息沟通与人文关怀,拓展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群众心理情绪的及时介入调适,以此有效化解各类可能产生的矛盾。针对特殊群体,比如老年人、残疾人以及留守的青少年,基层党组织及其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心理抚慰,进行针对性的帮扶。

2.健全矛盾产生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疏导化解机制,力求减弱社会矛盾产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应“建立乡村居民参与的制度保障”[11]。基层党组织应该遵循矛盾化解的规律,建构起劝诫与教育认知机制,力求对利益纠纷相关者进行劝导与认识上的引导;建构起协商沟通机制,力求引导利益纠纷相关者就相关问题进行心平气和、通情达理地沟通、协商,力求信息对等式交流,达成化解矛盾的共识;建构起矛盾化解的督促落实机制,引导利益纠纷各方务必落实已经达成共识的方案。

3.健全矛盾化解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与心理调适机制,力求彻底根治社会矛盾的负面影响。为了防止矛盾化解后产生的遗留效应,基层党组织应及时对矛盾化解对象进行精神的教育教育补偿机制,从心理介入调适与思想认识的开导上去做好矛盾化解后的善后工作;从人生、事业与职业的规划教育上入手,引导矛盾相关者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事业、职业等方面,力求引导其重新检讨自己的处事行事之法。

(四)以道德、风气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为乡村社会矛盾化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矛盾的有效顺利化解不仅需要良好的客体基础和群众基础,更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持续需要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与国民精神生活的健康向上。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着力培育好乡村社会的道德风尚与公共精神文化生活,为乡村社会矛盾化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风气。

1.以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为契机,大力强化乡村社会的道德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与氛围,积极建设和谐文明乡村。社会矛盾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水平相关,基层党组织化解乡村社会矛盾时,应大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建设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践行为契机,通过道德讲坛、道德人物评选、道德纪录片播放、互助活动等方式,以诚信、信任、互助的道德基因的形成为重点,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融于其中,以此形成乡村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达到有效消解社会成员之间的纠纷,也为可能产生的纠纷化解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

2.以美丽幸福新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乡村公共精神文化生活的开展,不断充实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社会矛盾的产生往往与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相关。“在乡村文化的投入和相关制度建设上依然要进一步加大力度”[12]。因此,基层党组织在化解乡村社会矛盾时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扶贫功能,根据乡村群众的精神生活现状与实际需求,以国家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精神为指导,加大乡村农家书屋的建设运行,推动文化广场的改造与功能扩大,提升“三下乡”活动的层次,积极开展与落实文化扶贫各项活动,加大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丰富供给,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乡村广泛传播与扎根,以此不断丰富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引领乡村群众构建健康、充实的精神家园。

总之,乡村社会矛盾的化解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需要基层党组织、政府、社会组织、乡贤精英、乡村群众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从不同视角去探索与实践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幸福美丽新村,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创新,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等,都为基层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中更加重视与发挥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注入了强大持久的动力与多样化的期待。目前重要的是,基层党组织应该主动契合乡村社会矛盾化解的现场,在注重发挥法治、经济等手段的同时,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治理、建设与乡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发挥。力求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对乡村社会矛盾的及时有效化解,在有效化解乡村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增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优势,释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活力,以便全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亲和力、执政力,实现对乡村社会的全面综合治理,最终形成基层党建、乡村社会治理、幸福美丽和谐新村建设良性互动、协同创新的良好态势。

[1] 苏醒,盖元臣,赵坤.论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97-99.

[2] 陈成文,孙树文.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化解社会矛盾[J].思想教育研究,2010,(3):8-12.

[3] 李征.化解社会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23-24.

[4]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0.

[5] 邓越.社会矛盾化解与思想政治教育[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5):41-42.

[6] 林洁.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64-69.

[7] 王江波,田仁来.信息化、技术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现及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14-16.

[8] 王学俭,宫长瑞.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4-27.

[9] 李春华.加强三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社会矛盾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88-91.

[10]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13.

[11] 闫喜琴.乡村旅游中的利益博弈和制度安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3-87.

[12] 张晓琴.乡村文化生态的历史变迁及现代治理转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80-86.

〔责任编辑:王华薇〕

2017-08-23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国家治理视域下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研究”(16XZZ004)阶段性成果

韩源(1970—),男,贵州毕节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颜俊儒(1969—),男,四川仁寿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当代中国政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267.2

A

1000-8594(2017)06-0138-05

猜你喜欢
矛盾党组织群众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清华党组织公开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多让群众咧嘴笑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