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峰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中国未来的走向问题等便越来越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首次在党的报告中提出,标志着该问题正式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从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经历了16年的时间,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不懈探索的过程。“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出发,辩证唯物地理解、掌握和建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使二者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实现辩证统一,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完善和深化的过程逻辑,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与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证”[1]。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必须先要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问题。
政府是一个国家为维护和实现特定的公共秩序,按照一定的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政府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具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政府在行使经济职能时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宏观调控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为基础的。政府在行使经济职能时与市场发生交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市场在其发育和壮大过程中,也推动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经济运行通过市场上商品交换过程中价格变动所反映的信息引导资源的流向,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中体现的是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性。在谈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主要是指二者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是动词概念。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国民经济运行是遵循客观规律性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总是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产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对应的社会形态为前资本主义社会,但那时也存在着小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特征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对应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形态的社会性质,它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阶段,也是落后国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必经的阶段。因而其经济形式较为复杂,既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态,其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做物质上的准备;也有共产主义的经济形态,经济计划性较强,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公有制是经济成分的主体;产品经济的特征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统筹生产,不造成资源的浪费,商品流通环节发生质的改变,由商品经济时代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变为生产、分配、消费三个环节,货币、交换现象自行消失,其对应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当前中国新型发展道路,也就是在这种处于过渡形式的社会形态中,把共产主义的某些因素与资本主义的优秀的文明成果融合在一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鼓励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的“掌舵者”能有力地驾驭复杂的经济形势。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吸取了资本主义乃至过去一切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因而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自身的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将越来越充分地表现出来。当前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是符合时代特点、与社会主义所处的特殊历史阶段相吻合的,是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是很发达、生产资料私有和社会化大生产并存、社会分工在全球范围内的纵深发展以及政府组成人员的知识和理性比较有限的背景下,政府无法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通过价格变动反映的信息来自发地调节。虽然这种调节并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但也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无法跨越的资源调节方式。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国家(政府)充分发挥经济职能、探索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是要按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运行的,如果生产的组织形式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要求的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水平,那么,这种生产方式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国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实行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曾经起过比较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不利于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共中央正确把握客观经济规律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这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只是少数,社会主义建立的时间还不长,社会主义还是新生事物,整个世界格局还处于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资本主导着世界发展的进程,私有制和社会化生产是世界经济的两大特征。因此,市场必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在中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国际贸易以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基础,必须由市场通过价格变化对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进行配置,中国处于这一世界体系中,必须遵循这一法则。第二,虽然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但也存在着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而且,公有化的程度还相当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间还有差别,国有经济内部和集体经济内部也有差别。所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之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若存在生产要素需求时,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即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第三,社会主义经济还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经济,市场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千千万万的行业,难易计数的商品种类,十三亿多的人口分布在广袤的土地上,各地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民族特点、宗教信仰、人口素质、传统习俗等千差万别,在目前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下,要想实现完全的计划配置资源,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在当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实行市场经济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们都没有给出社会主义的确切定义。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模式。社会主义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科学的构想,一般而言是基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对社会主义的构想,是从很多方面来描述的。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实现共产主义所必经的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将在几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出现。在那种条件下实现的共产主义,肯定比资本主义有大得多的生产力,人民更加幸福和自由。但是,中国是在被帝国主义瓜分的民族危机中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在一穷二白甚至面临强敌入侵威胁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发展经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苦的奋斗历程。在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的政策、制度都必然有着不同寻常的特点。“为了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应该把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恰恰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体制条件”[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但没有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反而更加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因为经济发展得更好,人民不断走向富裕,所以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的信念。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应该具有社会属性,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实际上,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有计划的。关键看这种资源配置手段用来为谁服务,为资本主义服务,就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市场经济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并不等于市场经济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就认为社会主义变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是私有。因为只有产品是私有的,当人们想要获得自己不拥有的产品时,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和他人的产品相交换,市场便产生了。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市场存在的客观条件,所以社会主义是可以与市场经济兼容的。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是机械的,是用静止不动的观点看问题。只要是有利于国家、有益于人民、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就是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传承性,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不仅可以继承,而且还应当发扬光大。只有借鉴了资本主义甚至过去一切社会形态的优秀文明成果,才能使社会主义超越过去的一切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1929—1933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彻底暴露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弊端,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新自由主义思想被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所取代。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滞胀”状态,凯恩斯主义者无法自圆其说,又提不出可行的办法。在否定凯恩斯主义的声浪中,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美英等国主流经济学的地位。新自由主义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主要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缓解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寻求理论支持,强调市场而弱化政府功能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坚持三个“否定”: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
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可以揭示新自由主义者所宣扬的“自由”的实质:第一,这种自由是资产阶级自由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少数人无偿占有大多数人的劳动成果的自由;第二,这种自由是工人阶级自由出卖劳动力并且自由得一无所有的自由,这种自由实际上是用财富的不平等代替了出生的不平等、以人身自由换取生存的不自由(因为工人阶级自由得一无所有,必须把自己束缚在资本之上、听凭资本的摆布才能生存下去);第三,这种自由是少数人占有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和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之中的自由。
1.自由化。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只是资产阶级享有的自由,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则是被剥削、被奴役的不自由。这种自由是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以及工人阶级被剥削而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命运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少数人占有社会财富的绝大部分、占有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劳动成果和绝大部分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和没有安全感的自由。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因而,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由只能是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人的自由。公有制是保障人民群众自由的基础,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监督和管理也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自由不受非法的侵害。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的自由。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不是为了限制市场的自由,而是为了保护市场的自由。只有合法、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真正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一个没有监管、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的市场,必将因为道德风险引起的逆向选择而使市场走向衰竭。中国不能因为片面或歪曲自由的含义而弱化政府职能,这是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历次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没有约束的自由最终带来的是不自由。如果没有第三方权威机构——国家,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那何来自由呢?
2.市场化。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自由经济和法制经济。中国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相结合的,有着自身的特色,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个国家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状况,还要充分考虑本国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及其发展的价值取向”[3]。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不能按照西方发达国家设定的市场标准来界定自身的市场经济。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将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无异于往西方国家设置的陷阱里跳,把头伸向西方的绞绳,任由其绞杀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张宇教授指出,“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照搬照抄别国的理论和经验,是行不通的”[4]。2016年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满,按协议,西方发达国家到期日应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予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但是,中国自加入WTO之后,经济增长迅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美日首先宣布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此时中国按照他们设定的目标实行市场经济的话,中国的经济可能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经济安全没有保障,将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私有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大旗,不能倒。“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为导向,这样才能实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从来没有做到也不可能做到的共同富裕的目标”[5]。但是,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不能实行完全单一的公有制。因此,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方面,中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中国积极鼓励、引导、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竞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给予无息贷款,减免税收,简化审批程序等。虽然中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并不是让非公有制取代公有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跃了市场,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私有化程度越高越好。
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引爆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遭受重创,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迅速衰退。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惯性增长,直到2011年,中国GDP增长率为9.2%,2012年GDP增长率下降为7.8%,2016年GDP增长率为6.7%。由于中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能对经济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而在世界金融危机中有力地保护了中国的经济安全。在金融危机余震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能够一枝独秀。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保证了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那种完全西方模式的、削弱政府权威的自由化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是相容的,在尊重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特殊规律,政府在掌控经济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生产关系方面是大有作为的,政府和市场能够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不能机械地模仿资本主义国家来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自主决定方案。“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都会有所不同”[6]。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历史、民族特点、宗教信仰、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差异,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差别是很大的。正如何自力教授指出的,“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禀赋的不同,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并由此派生出形态各异的经济体制,产生了不尽相同的资源配置效果”[7]。因此,中国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会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就要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在如何对待市场经济的问题上,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地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使之适合中国国情,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市场经济可能引起的消极方面,政府应该进行监督、控制和改造,尽量使其负面效应最小化。这就需要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监控。不在政府监控之下的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方式的国民经济运行必将成为脱缰的野马,在狂奔之后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就是经济运行超出了政府控制范围所导致的恶果。有时,危机对一国经济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有可能摧毁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瞬间回到几十年前的状态。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不是谁多谁少的关系,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也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和市场之间存在矛盾。“对于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无论其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构成了其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核心矛盾,这对矛盾处理得好则有利于经济发展,处理不好则会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阻碍”[9]。“大市场”必然会导致“小政府”,政府功能弱化,市场弊端凸显,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蔓延,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将会频繁发生,经济发展经常中断,社会秩序混乱;“强政府”必然导致“弱市场”,政府权力将会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干预经济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将会扭曲资源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场又是统一的。政府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市场也可以弥补政府失灵。正如胡钧教授所说的,“政府发挥作用是市场存在和正常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10]。
政府主要治理宏观经济领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和制度环境,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为市场发挥作用保驾护航;在微观经济领域,市场通过价格变动反映的信息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因为政府无法对千千万万的商品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只能由市场来发现和及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11]。“‘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1]。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充,共同助推经济发展,造福人民。
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比如提供公共物品,因为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第二,纠正单纯市场调节所带来的外部负效应,比如环境污染问题。第三,提前矫正市场可能对资源配置造成的扭曲,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羊群行为。第四,逆经济周期行事,平滑经济波动,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避免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第五,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更加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实现经济发展,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目的。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当经济活动严重违背等价交换原则时,政府就应该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保证经济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但不能因为政府政策的失误而完全否定政府在组织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当今时代,市场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几乎是不可能的。某些领域,如果没有政府干预的话,将会出现市场失灵,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甚至不利于市场稳定和发展。以下方面主要是由政府负责或需要政府干预的地方:1.宏观经济领域。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国防、治安、消防、行政、教育、通讯、社会保障、环境治理、就业、民生、基础设施、城镇规划、农村发展等,这些领域,要么完全由政府负责,要么政府出资,市场运作。3.国有企业。政府成立国资委进行监管,主要是国有产权的管理,具体经营环节交给企业(市场),国资委不干预。4.非公有制范围。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规范、引导、支持、监管,可以很好地避免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比如假冒伪劣商品,有毒有害食品,政府应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5.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政府并不是限制竞争和经济的自由,而是保护竞争和自由,并积极创造公平、正义、自由的竞争环境,“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是一种方向性控制,绝非是对市场本身功能的压制”[9]。
1.新自由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要把中国推向资本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走私有化道路,让公有制变成私有制,这种思想很危险,会导致国家资产流失,人民受损,加大两极分化,社会不和谐。
2.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思想。有的学者一贯排斥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对市场经济在中国应用了二十多年所带来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显然是错误的。这种思想是僵化的、保守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是对市场经济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理解。这种观点是要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彻底划清界限,否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联系,否定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3.把中国视为“权贵资本主义”[12]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在抹黑社会主义,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夸大了社会的负面影响,把极少数的负面的东西当成社会的主流。
4.政府时时处处干预市场的微观活动。这是少数领导人的“官本位”思想作祟,不愿放权,是一种封建的“大家长”的思想作风,是不依法行政的表现。
以上几种思想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正确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不是起全部作用”,“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既要反对借自由主义的名义把中国推向私有化的思想,又要反对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从而把政府和市场割裂开来的思想,还要反对把中国视为“权贵资本主义”的思想。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闫培宇,张亮,新常态下政府与市场辩证逻辑关系的历史性探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9):36.
[2]杨瑞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7):27.
[3]庞增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发展逻辑[J].南通大学学报,2016(3):101.
[4]张宇.市场有效,党政有为,根基牢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J].红旗文稿,2014(8):4.
[5]余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坚持唯物史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10):29.
[6]袁恩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6):19.
[7]何自力.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J].求是,2017(3):34.
[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7.
[9]刘汉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J].经济问题,2016(4):46,48.
[10]胡钧.科学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经济纵横,2014(7):9.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7,116.
[12]吴敬琏.当前中国面临的最严重危险是权贵资本主义[J].领导文萃,201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