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文,张亿钧
(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41;2.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 安徽 蚌埠 233041)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安徽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凭借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升,保持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促使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三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和很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的省份相比,在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投入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兼业化、农民老年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明显增加等方面。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由于农业现代化速度的提升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方向的转变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导致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由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增长,加大对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是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成农业强省的迫切要求。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省,不仅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也是我国商品粮生产的重要基地。最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研发的投入,通过大力推行“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粮食产量处于增产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安徽省2015年的粮食总产量为707.6亿斤,较2014年增加了24.5亿斤,增长率为3.6%;综合平均每亩单产达到355.6公斤,较上一年增加了12.1公斤,增长率为3.5%。“菜篮子”和农副产品市场供求旺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经初步形成,主要以麦、稻、棉和优质牛羊肉、河蟹等10大优势农产品为主。在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态势,与农业强省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同时收入来源不断拓宽,尤其是非农收入比重连年提高。自2013年起,全省农民收入连续三年保持14%以上的增幅,人均纯收入达到7161元,并且工资性收入增长率为16.8%,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2015年安徽省生产总值达2.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8.7%。农民人均收入达10821元,增速为9.1%。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安徽省坚持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等方式不断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5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931家,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2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已注册登记的达6.1万个,较2010年增加4.6万个;家庭农场逐渐兴起,发展到2.9万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近700家。由此可见,随着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成长,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达到5,820个,较2010年增加2,611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于9,000亿元,比2010年增加5,3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了1.97∶1,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速
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近几年,为了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安徽省不断改革机制和制度,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安徽省2013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率为64.6%,较2012年同期比增加38%,而该年全国平均水平仅为57%;不仅如此,2013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率也高达55.5%,同期比增加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可见,技术的进步提升了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截止2015年底,全省范围内,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到2,10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6,600万千瓦,随着农业生产的科技化的进程,其贡献率提高到了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建成了示范村、示范家庭农场及绿色增产示范片(区)达300个,创建了粮棉油高产示范片达705个。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解决目前处于困境的农业发展,必须要加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于科技进步对农业支撑能力的增强,大力推进了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机械化水平,由于在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机收等主要环节得到了突破,使得农机农艺相互融合。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领域,推动了以大田生产为核心的农业物联网建设与应用,其中23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县、4个示范区已初步建成。邮乐农品电子商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279家农企和农民合作社引入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其中农企同比增长65.6%,农民合作社增长59.4%。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使得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增加到80个。
(一)农业投入仍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依旧短缺
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安徽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农业投入虽然不断加大,可财政拨付投入,仍然不能满足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为农业科技项目开发具有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等特点,再加上农业科技多是政府投资而农民受益,在金融信贷总额中,农业信贷所占的比例仍然偏小,农业信贷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农业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农田、林网、路、渠、塘等农业基础设施的短缺,无法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这直接导致农业丧失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农民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显薄弱,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旧落后
农业的科技化和产业化水平高是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农副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农业品牌化经营、现代特色优势农业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等方面。尽管安徽省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了50%,显著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但与我国农业强省或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5年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比值为11.2∶51.5∶37.3,服务业在产业结构组成中所占比重过小,而农业所占比例依旧过大,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层次结合不够;从种植业结构看,传统粮棉油生产仍为主导,约占种植业附加值的八成以上,可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还有较大增效空间;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产值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足十分之一,而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一般达到或高于2∶1;省内部分地区的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发展缓慢。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缓慢,农业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虽然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呈上升趋势,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总体的发展水平较低、带动能力较弱,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也处于初始阶段,并没有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就农业从业劳动者素质来看,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城市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而在农村务农的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与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职业农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据安徽省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农业从业人员中,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占52.8%,而具有高中及以上水平的仅占4.6%,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比较大,而比较利益又比较低,导致大量有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流向二、三产业。此外,因为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减弱,农村总体农技服务意识不强,导致了农民技术培训组织作用乏力,科技创新能力低下,农产品科技含量普遍不高。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统计,因大量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转移,截至2014年,安徽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数,仅占农村从业劳动力的40.3%,且从事农业生产人员中大多为老年人和妇女,这一劳动群体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总体不高,使用的农业生产方式也较为传统。虽然在2014年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工作,但数量并不多,如何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仍然是一大难题。
(一)遵循发展规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必然产生新型农业主体,这是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内在规律性的体现。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探索阶段,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难题依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坚力量,政府必须加强引导和支持。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还需完善和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较国外发达地区而言十分落后,无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的发展,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水平。为此,安徽省充分考虑了本省农业规模经营的相关因素的影响和阶段性要求,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的实践中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据其不同的特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使各经营主体相互发展与促进。随着多年的沉淀,逐步构成了多元化发展、共生共赢和优势互补的优良格局。数据截止到2014年,安徽省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高达4823家,名列全国第6;农民专业合作社39736户,位列全国第8位;超过15万的各类专业大户,8185家的家庭农场经过了相关部门的认定和工商部门的登记注册。迅速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然成为推动安徽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动力。
(二)顺应发展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智力保障,在我国农业兼业化、农民老年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大环境下,它使得“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得以解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扩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安徽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高级农经师阚言华带领安徽省界首市农委、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长丰县教育局、霍邱县职业高级中学的几位学者,基于安徽省农业资源现状,将安徽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所公布的决定、规划和相关的数据作为基准,以分产业、分类型的方式对安徽省新型职业农民所需数量进行分析和预测。其结果显示,预计到2030年,安徽省谷物规模生产经营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占总人口7242万人(预测值)的比例为2.14%,与发达国家目前的谷物生产体系从业人员相比,所占总人口的比例相近;畜禽规模养殖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数量为50万人左右,而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超过6.1万人;安徽省渔业养殖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总数大约为26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达8.6万人;设施蔬菜生产所需新型职业农民中,设施瓜菜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总数将超过107万人、露天瓜蔬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总数大于45万人、参与瓜菜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不低于150万人;水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约为20万人,其中生产经营所需的职业农民1.6万人以上,季节性需求量较大;对现有的家庭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测算,安徽省茶叶生产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劳动力数量不少于18万人;若夫妻两人充分就业和收入需求能够被桑蚕养殖所满足,在对现有家庭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测算之后,得出蚕桑养殖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劳动力数量不高于16万人。
鉴于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巨大需求,201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围绕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围绕着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如何推进,以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培养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质量”来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以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法律“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部、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已在全省88个农业县(市、区)实施,其中部级项目有30个县实施。全省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2380人(含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其中部级项目培训13280人,省级项目培训9100人。2016年,围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五大示范行动“的实施,安徽又在全省实现培训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1.5万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0.5万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万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1万人,以此推进农业绿色和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对培训合格者的认定和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达60%以上。
此外,还要创新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制定出台新型职业农民独享性综合性扶持政策体系,并将优势教育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倾斜,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问题,特别是对农业大户及农业大户子女免试推荐入学,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促使其可持续性发展。对于高级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可以依托农业院校开设农业MBA专业,各级财政适当予以资助。
(三)针对产业发展和主体培育目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主体的复杂多元化,形成了教育需求多样性、培训目标多元性和培训机制系统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将制度设计和政策配套有机结合,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和主体培育目标,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有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逐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以及公共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经费投入标准应以参与培训的农民数量来决定,各级财政的承担比例也要予以明确,同时把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的内容,形成一套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二是对农业、科技、教育等各部门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充分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优化和重组教育培训资源,形成社会化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率;三是针对产业发展和主体培育目标,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以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为依托,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主要内容,实行分类型、分层次教育与培训,即要想发展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就要对拥有一定文化水平、资金支持、创业意愿,且有技术基础的农民,开展关于创新创业的培训;四是实施农村支教“特岗教师计划“,以政府重视、政策支持来鼓励吸引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以及有意愿到农村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对口高校大中专生,以制度激励和福利待遇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打造良好的环境来培育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师资力量,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事业能够持续发展。
总之,要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目标,就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进而必须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事关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景琴玲.基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的农业职业教育体制的中德比较[J].世界农业,2011(09):70.
[2]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和顶层设计[J].改革,2014(5):32-34.
[3]郑丽莉.安徽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成效与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8-49.
[4]赖立.农村成人教育的着力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职教论坛,2013(6):48-52.
[5]孙忠萍.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5(13)164-166.
[6]阚言华,李军,魏青松,韩家友.安徽省农业主导产业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数量目标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6(14):245.
[7]赵伟峰,刘菊,王海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安徽样本:发展实践与政策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16(05):81-87.
[8]孙邦国.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