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月刊》(1924-1936)与民国时期的湖州报人

2017-03-10 09:49韩瑞韬
关键词:戴季陶湖州月刊

韩瑞韬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湖州月刊》(1924-1936)与民国时期的湖州报人

韩瑞韬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1924年正式创刊于上海的《湖州月刊》,拥有长达13年的办刊历史,是近代最具生命力的同乡会刊物之一。以陈果夫、潘公展、戴季陶、汤济沧、邱培豪为主的湖州籍报人,为该刊的创办与发行灌注了大量心血。以《湖州月刊》为代表的近代大众媒介,不仅担负了舆论宣传任务,承载了文化使命,还对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发挥了积极作用。

《湖州月刊》;湖社;报人;大众媒介

1924年正式创刊于上海的《湖州月刊》,拥有长达13年的办刊历史,是近代最具生命力的同乡会刊物之一。关于《湖州月刊》的研究和介绍,主要有郭绪印的《老上海的同乡团体》,其中在提及湖社及其创办的刊物时,简要介绍了《湖州月刊》的创办时间和过程。本文在一些新发现的史料和档案资料基础之上,通过对《湖州月刊》历史的重新梳理,将《湖州月刊》创办、发行的过程及该刊报人重新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从近代大众媒介的角度,探讨办报与同乡结社的互动关系,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一、《湖州月刊》的历史

湖社,1924年由“旅沪湖人张静江、陈蔼士、戴季陶、杨谱笙、严濬宜、汤济沧等三十余人所发起,正式成立于民国十三年六月一日。其旨趣为谋湖属六邑,及旅外同乡事业之发展。历年以来,对于湖人公共事业,办理极多。”[1]1937年随着抗战的爆发和上海的沦陷,湖社社员多转走他乡,星散四落。

湖社在成立之初就拟议创办一种刊物,担负“研究湖属建设事业,灌输同乡新颖的知识,以贯彻本社成立的旨趣”以及“宣传社务,联络社员,为同乡各界及社员的喉舌”的任务。[2]1924年10月1日,《湖州月刊》在上海正式创刊,作为湖社社刊对外公开发行。

因此,创办刊物的事宜备受湖社成员重视。在1924年湖社成立后的第一次理事会议上,全体议决创立一种月刊。在1924年7月15日的第二次理事会常会上,决定把社刊定名为《湖州》。同年,“七月十九日理事会临时会中,议决聘请特约撰稿者,充基本撰述员,分任首二期稿件,并推定汤济苍先生为编辑主任,拟定月刊格式及刊载文字次序。”[2]《湖州月刊》出版前的各项准备,至此基本就绪。

1924年湖社委员会第七次常会上,除编辑汤济沧外,推定周由廑、陈果夫、张廷灏、潘公展、钮师愈专任集稿,陈蔼士与周越然任校对,戴季陶、杨普笙、周颂西等为特约撰稿员。1925年3月,汤济沧因事务繁忙,辞去该刊主编的职务,推潘公展为编辑。第二卷第1期起,由潘公展担任主编,又加入邱培豪、陈立夫、胡安定等为特约撰稿员,以充实刊物内容。1927年8月,潘公展就任上海市农工商局局长,改推张廷灏继任编辑,张廷灏共编了三期,后因无暇兼顾辞职,改由丘培豪担任主编,邱培豪一直担任该刊编辑至1935年底第六卷结束。

1934年湖社组织计划刊物委员会,由委员会公推严濬宣、陈果夫等主持其事,“决定聘请陈果夫、潘公展、陈立夫、周由廑、戴季陶等28人为特约撰述” 。[2]1936年起,邱培豪推举邱祖谋担任编辑,该年9月5日编辑邱祖谋因“入夏以来体质孱弱,病魔时扰,爰遵医嘱,减少工作,藉资息养”辞去编辑职务,[3]该刊正式停刊。实际上,由于编辑部一直以来存在“稿荒”“钱荒”问题,加上当时湖社主要负责人忙于公务,无暇旁顾,《湖州月刊》自1935年起就在勉力维持,1936年5月陷入停顿。至于编辑人员的离去,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湖州月刊》的主要报人及其作品

民国时期的报人,往往身兼数职,报人身份多为其身兼数种职业之一种,甚至只是个人兴趣而已。如被誉为“才子报人”的包天笑,就是一名作家兼报人,一生驰骋于文坛和报界。《湖州月刊》的报人们,也是这样一群身兼数职,纵横于民国政界、商界、教育界、报界的湖州精英。

(一)陈果夫

陈果夫,原名祖涛,吴兴(今湖州)人。早年加入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随其叔陈英士参加辛亥革命和“讨袁之役”。民国13年(1924),为蒋介石召去广州,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理部长,[4]历任国民党地方和中央要职。

陈果夫是《湖州月刊》最多产的撰稿人,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这份刊物灌注了太多心血,从集稿到发行,处处可见其身影。哪怕是搬离上海在南京担任要职,公务繁忙之际,也不忘去函湖社出版部,请求定期寄送刊物,[5]每期内容必定详细“检阅”。[6]另一方面也与他本人喜欢思考、勤于写作的习惯有关。

陈果夫在《湖州月刊》发表的文章极多,内容涉及民俗、医药、教育和农村建设等方面,更有为数众多的小说与剧本。其中关于移风易俗方面的著述最为杰出,1925年开始在《湖州月刊》上连载5期的《评湖州之四时俗尚》就是其中的典范。该文认为,湖州旧有风俗“虽有很多不合时宜之处,然亦颇有可取者”。[7]陈果夫根据旧府志所载湖州风俗,逐条评议,以当时新的思想和眼光进行判定,阐释旧有习俗的利弊。该文即便在今天看来,仍有诸多可取之处,是研究民国时期湖州风俗不可不参考的经典著述。

近代以来,大批知识分子热衷于投身移风易俗运动,陈果夫也始终对此事抱以极大的热忱。1925年在《湖州月刊》发表《评湖州之四时俗尚》后,他并未就此停下脚步,始终留心民俗生活。在担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33年-1937年)期间,为了配合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他亲自组织、编订了系列移风易俗的电影、教科书以及日历等。[8]这一时期,陈果夫在《湖州月刊》上发表了《新生活运动要注意卫生上道德的观念》。

所谓久病成医,由于陈果夫个人身体多病,在医药卫生方面他也颇有研究和心得。他在《湖州月刊》发表过《你的病好了么》《生命力的研究》《医学的幼稚与中医科学化的必要》等文,这些文章既有对中医理论的思考,也有对人体健康的感悟,今天看来仍有参考意义。

与《湖州月刊》潘公展、戴季陶等其他几位主要撰稿人不同,陈果夫的政论文极少谈论政治,关心最多的则是农村建设和国家教育问题。他在《湖州月刊》发表的文章中,农村建设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如何救济蚕丝业》《今后中国的合作运动》和《复兴农村问题》三篇。他也重视国家的基础教育和教育改革问题,发表了《今后中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改革问题》两篇文章。

此外,陈果夫还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如小说《返老还童术》《可怕的暗杀》《大家庭中之故事》,剧本《瞎说》,独幕剧作品《题主》和《合作之初》等。这些作品中既有丰富儿童生活的读物,也有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还有对于移风易俗运动的具体实践。

(二)邱培豪

邱培豪是著名学者,毕业于沪江大学1927届政治系,曾长期担任陈果夫秘书,与陈果夫共同编著民国时期著名的《中华民国生活历》一书。1928年6月后,邱培豪接替张廷灝担任《湖州月刊》主编,直至1935年底第六卷结束,前后长达8年。

在未担任该刊主编之前,邱培豪发表在《湖州月刊》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法治思想的传播和国家主义的宣扬。邱培豪曾洋洋洒洒写就一篇《国家主义对于中国之过去和将来》发表于该刊,此文穷流溯源国家主义在中国的历史,鼓吹提倡国家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邱培豪又先后在《湖州月刊》发表《日本侵略中国大事年表》和《从国际法上论我国对日应采取的态度》两篇文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探讨从国际法上获取帮助的可行性。其中《日本侵略中国大事年表》较为著名,被收录在多种抗战工具资料中。

担任《湖州月刊》编辑后,邱培豪在该刊所发表文章内容的重心由宣扬法制思想和国家主义,完全转向湖州风俗的调查、地方建设和社会救济。《湖属渔业建设费评议》和《救济农村之急切办法》两文,关心湖州地方社会的渔业建设和农村救济。此外还有《湖州人今后应投资在哪里》一文,中肯地指出湖州人在上海致富的由来,该文今天也常被民国时期相关的浙商活动研究所引用。

1934年,湖州发生特大旱灾,哀鸿遍野。邱培豪连续在《湖州月刊》发表《救灾与完成湖嘉公路》和《救济湖州灾民的一条康庄大道》等文。邱培豪还关注湖州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生活,如《湖州地方志综述》一文系统统计了1932年以前湖州现存历代方志卷目,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除上述两位最主要的报人外,《湖州月刊》的重要报人还有潘公展和戴季陶。潘公展和戴季陶在《湖州月刊》发表的文章多鼓吹国家主义和国民党政策,如潘公展的《国家主义与中国》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概观》,戴季陶的《孙文主义民生哲学系统表》和《国民读本编辑内容》。如此集中的主题,与他们长期担任上海大报或者国民党党报编辑、主笔的经历相关。

三、作为大众媒介的《湖州月刊》

“大众传媒是一种权力资源,也是话语力量的增效器。作为重要舆论工具,传媒具有影响、操纵和变革社会的辅助功能,是现代国家形塑社会生活形态的主要方式。”[9]晚清以后,各类新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且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这些新式团体往往发行机关刊物作为其舆论喉舌,扩大影响力,增强团体的竞争和凝聚力,《湖州月刊》就是其中一员。

与其他同乡会刊物不同的是,《湖州月刊》因为湖社拥有的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不仅担负了“宣传社务,联络社员,为同乡及各界喉舌”的舆论宣传任务,[2]对增强旅沪湖州人的凝聚力、谋求和维护旅沪湖州人的利益也起到了重要影响。该刊还承载了“研究湖属建设事业,灌输同乡新颖的知识”的文化使命,[2]在潜移默化地为受众灌输三民主义等国民党党义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国民党逐渐建立和掌控的党媒和民营体系互动的新闻传播体系中的一个链条,在推动中央政府对湖州地方社会的影响和管控的同时,也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众媒介具有提高社会声望地位的作用。以陈果夫、戴季陶、潘公展为代表的《湖州月刊》的主要报人,在13年的时间里对该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他们发表的文章也没有离开过“国家”“国民党”“湖州”等关键词。在近代大众传媒初步形成、国民党新闻传播体系逐步建设并完善、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整合地方社会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一面通过创办报刊提高、巩固了个人的社会声望和地位,一面也都被打上了这个时代最深的烙印。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姚印佛.湖社社基全案[M].上海:湖社出版部,1932:45-46.

[2] 邱培豪.十年来的出版概况及今后的计划[J].湖社十周纪念特刊,1934:74.

[3] 函辞月刊编辑职务由[M]//民国廿四年八月内第十二届委员会处理宣传工作案卷.上海:湖社,1935.

[4] 王克文,余方德.湖州人物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303.

[5] 陈果夫索月刊[M]//民国十六年四月内第四届委员会处理宣传工作案卷.上海:湖社,1927.

[6] 陈果、立夫二君索碧浪与湖州[M]//民国十六年四月内第四届委员会处理宣传工作案卷.上海:湖社,1927.

[7] 陈果夫.评湖州四时俗尚[J].湖州月刊,1925:53.

[8] 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时间制度与观念变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4.

[9]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7.

G219.27

A

1671-5454(2017)04-0034-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7.04.009

2017-06-05

韩瑞韬(1992-),男,甘肃张掖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江南区域社会史。

猜你喜欢
戴季陶湖州月刊
画与理
画与理
国民党右派 戴季陶的“红”黑人生
画与理
戴季陶:“姐姐”的话儿记心上
戴季陶酗酒险送命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1926年1月13日戴季陶被“禁止三年不得作文字”
欢迎订阅2015年《同舟共进》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