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经济思想析要

2017-03-10 09:30张文渊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观点思想经济

张文渊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州 510053)

王符经济思想析要

张文渊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州 510053)

作为“潜夫”的王符,是东汉一位重要的政论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思想跳出了前人将农工商简单地划分为“本”与“末”的窠臼,指出农工商皆有本,也皆有末。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民共富”“人地相称”的经济观点,他的经济思想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符;重农抑商;人地相称

王符,东汉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史书记载:“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1]1630因其出身不好,故“为乡人所贱”,也因此造就他“耿介不同于俗”的性格,当然也就会被权贵人士所举荐,因而只能潜心著书,“乃隐居著书30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1]1630该书除了批评时政,“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1]1630书中有特色的经济思想,值得玩味。

一 农商皆有“本末”论

“本”“末”的关系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家朝廷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在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思想家都把重本抑末作为其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如战国时期的改革家李悝就主张“农伤则国贫”的观点,他把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认为商业的发展会危害农业的地位,进而出现“国贫民侈”[2]516的现象。同样是改革家的商鞅则把农业的稳固看成是富国强兵的前提,他提倡:“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3]60韩非则是比较明确区分“本”“末”内涵的思想家,他指出:“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趋本务而外末作。”[4]455从引文中可以看出,这里所谓的“本”指的是农业,所谓的“末”则是指工商业。秦始皇也是重本抑末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司马迁在 《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琅琊石刻一事,如:“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5]245他已经把重农抑商看成是皇帝的一项重要工作。“汉承秦制”,新生的刘汉政权除了在政治体制上基本沿用了秦朝的旧制,在经济政策上同样也采取重本抑末的思想,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汉初期,朝廷就在政治上对工商业者采取歧视政策,史书记载,“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5]1418到了孝惠帝、高后时期,虽然对商业的管制有所放松,“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5]1418“夫理国之道,举本业而抑末利,是以先帝禁人二业,锢商贾不得宦为吏,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1]958从这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汉朝也以重本抑末为其重要的经济政策。

王符也提倡重本抑末,他认为,“凡为治之大体,莫不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6]14在他看来,本末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君主的统治,尤其是君主,应该把它当成治国之根本。与主流思想家观点不同的是,王符重本抑末的思想并非就是简单的重农抑商,他主张“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6]15-16在他看来,无论是农业还是工商业都有自己的“本”与“末”。从事农业的农夫应以种植桑麻为本,以从事其非农之业为末;手工者以制作社会上必需品为本,以生产装饰品、奢侈品为末;商业者以互通有无、满足人们的需要为本;以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为末。“本”“末”问题为什么这么重要呢,王符以农业为例,曾指出:“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 ,百人衣之。”[6]120谷物桑麻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如无谷物桑麻,天下人便会受饿挨冻,因为“一夫不耕,天下必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受其寒者”。[6]120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农民都“去农桑,赴游业”,国家则一定会衰弱,故他把颠倒本末的做法看成是“贫邦之原”。[6]17为了解决“本末不足相供”的社会弊病,他要求农、商都必须重视本末,尤其要求君主重视本末的关系,“夫本末消息之争,皆在于君,非下民之所能移也。夫民固随君之好,从利以生者也。”[6]23故他认为,“明君莅国,必崇本抑末”。[6]23对于王符这种本末观,学者王步贵这样评价:“(王符的)这种估计和肯定实际上是对轻工商的浅陋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显示了王符经济思想的理论火花和独到见解,为当时一般思想家的认识水平和理解高度所不及。”[7]55刘文英也认为,“他对‘本末’界限的重新划分,科学地分析了农、工、商三大经济部门正常的经济功能及其畸形发展所带来的危害,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一项重要的理论成就。而他由此制定的农、工、商兼顾的经济政策,虽然当时未能实施,但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价值。”[8]38王符的这种本末观,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从这段话可以得知,黄宗羲的经济思想,很明显继承了王符的观点。

二 反对“浮侈”的消费观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则是这种经济形式下必然的生活方式。在提倡节俭的思想家中,当数先秦时期的墨子最有名,其观点也最深刻,他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9]123王符继承了墨子的这种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观点,他把东汉时期挥霍无度、铺张浪费的现象称之为“浮侈”之风,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浮侈”之风的危害及其解决办法。

第一,王符认为“浮侈”之风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对于奢靡的生活方式不以此为耻,反以为荣,且相互攀比。他说:“今民奢衣服,侈饮食,事口舌,而习调欺,以相诈绐,比肩是也。”[6]123王符认为这种“浮侈”之风是“最无用而有害”[6]123的事情。

第二,王符尖锐地揭露并批判了权贵阶层腐朽的生活方式。他认为他们的消费不仅奢侈,而且完全不符合礼法,是一种僭越的行为,“今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6]131不仅如此,这些权贵阶层为了死后也能过上帝王般的日子,大兴厚葬之风。他是这样描述的:“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葬。”[6]137丧葬活动极为奢靡,“刻金镂玉,檽梓楩楠,良田造莹,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6]137他认为,权贵阶层追求厚葬只是为了讲排场,“竞为华观”[6]137,求安慰,并非是为死去的人考虑,因为这种做法“此无益于奉终,无增于孝行,但作烦搅扰,伤害吏民”。[6]137

第三,王符认为“浮侈”之风还会影响到各行业的本末关系。他认为,由于人们过度追求奢侈品,社会上的此类物品就会供不应求,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大量的人会去从事生产此类产品的工作,他这样描述当时的都城:“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6]120农夫的人数远远低于浮末者。在“浮侈”之风的影响下,手工业者和商业者也会舍本逐末,“百工者,所使备器也。器以便事为善,以胶固为上。今工好造雕琢之器,巧伪饰之,以欺民取贿。虽于奸工有利,而国界愈病矣。”[6]17商业者则以出售无用之物为目标,他指出:“商贾者,所以通物也,物以任用为要,以坚牢为资。今商竞鬻无用之货、淫侈之币,以惑民取产,虽于淫商有得,然国计愈失矣。”[6]17他认为,农夫从事游业,百工生产奢侈品,商人出售无用之货,虽然对参与者有利,但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此三者,外虽有勤力富家之私名,然内有损民贫国之公实。”[6]17从某种程度上讲,王符在这里已经关注到了国民共富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呼吁东汉王朝要“明督工商,勿使淫伪,困辱游业,勿使擅利,宽假本农”,[6]13发展生产,让农工商回归自己的“本”。

第四,王符主张通过“教化”来“移风易俗”,进而改变社会上的“浮侈”之风,最后解决“本”“末”倒置的问题。他认为贤明的国君除了富民之外,还应该教化之,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故明王之养民也,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6]122所谓防微杜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教化来杜绝人们舍本逐末的想法,改变其消费观。故他说:“王者统世,观民设教,乃能变风易俗,以致太平。”[6]140当然,在王符这里,教化应该由统治者来实施,认为只要国君把富民和民统一起来,天下就一定太平:“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为成太平之基,致体征之祥。”[6]14

三 “人地相称”的土地制

“人地相称”即人与地(土)的分配比例要协调。“人地相称”经济观点在夏、商、周时期就有相关的论述,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10]1117这可以看成是“人地相称”观点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人地相称”观念的成型期,《管子》认为只有人与地比例相当时,农业生产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它指出:“地大而不为,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命曰人满。”[11]471地多人少,就会出现“则不足以守其地”“上赋重”[11]260的问题;人多地少,则会出现“国地小而食地浅”[11]260的局面。因为,必须重视人地比例协调的问题,所以书中说:“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知足也。”[11]1025到了战国时期,“人地相称”的观点得到进一步完善,商鞅在变法之初,就对秦国当时的情况作出这样的概述:“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溪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也。”[3]87他认为,秦国就属于典型“人不称土”的国家。在商鞅这里,“人不称土”有“民胜地”和“地胜民”两种形式,“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3]42无论是“民胜地”还是“地胜民”都是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因为“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3]44故他提出:“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事徕。”[3]42的主张。

王符“人地相称”的观点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他首先指出,土地是民之根本,“土地者,民之本也”,[6]284他还把百姓是否拥有土地看成其能否富裕起来的前提,他认为,“苟有土地,百姓可富也。”[6]254因此,如何让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就成了他经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王符看来,判断土地得以充分利用的标准就是“人地相称”。

然自东汉以来,由于都城的东移,边疆地区的人口大量内迁,加之土地兼并的恶化,人地之间的配比极不协调,书中记载:“中州内郡,规地拓境,不能半边,而口户百万,田亩一金,人众地荒,无所容足”。[6]258与此相反,边疆地区则是地广人稀,大量耕地得不到开发利用,再加上战乱等原因,西部地区呈现出大片土地荒芜废弃的现象。他指出:“今边郡千里,地各有两县,户才置数百,而太守周回万里,空无人民,美田弃而莫垦发。”[6]285他认为,这种土地与劳动力比例不协调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的生产。他曾引用《周书》上的话:“‘土多人少,莫出其财,是谓虚土,可袭伐也。土少人众,民非其民,可匮竭也’。”[6]286故他提出了“土地人民必相称也”[6]286的观点。此外,他还用中医治病的原理来说明人地需相称,他说:“且扁鹊之治病也,审闭结而通郁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故病愈而名显。”[6]284-285言下之意,人多地少应向地广人稀的之地迁徙。于是,王符提出了移民边疆的“实边”主张。

迁徙中原之民以实边疆之地并非易事,为实现这一目标,王符主张采用经济和行政双向政策来鼓励人民迁徙边疆。他说:“募运民耕边入谷,远郡千解,近郡二千解,拜爵五大夫。可不欲爵者,使食倍贾于内郡。”[6]288如果这种政策能够执行,移民实边的目的就很容易达到,甚至可能会出现“虽欲令无往,弗能止也”[6]288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王符“人地相称”的观点还有实边保边以安中国的政治目的,他说:“先圣制法,亦务实边,所以安中国也。”[6]288移民边郡,充实边疆,杜绝敌人凯觑之心,从而确保中原安全,“(边境)无患,中国乃得安宁。”[6]278

总之,王符的经济思想是针对东汉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构建起的,他不仅指出了产生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而且也提出了一些诸如“农商皆有本末”“人地相称”“崇尚节俭”等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经济思想中的某些观点既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也对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范晔.后汉书[M].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2]刘向.说苑校证[M].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3]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司马迁.裴骃集解.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王符.潜夫论笺校正[M].汪断培,笺.彭铎,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

[7]王步贵.王符思想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8]刘文英.王符对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贡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2).

[9]孙诒让.墨子闲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10]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4.

[11]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责任编辑 刘贵阳]

The Brief Analysis of Wang Fu’s Economic Thoughts

ZHANG Wen-yuan
(party school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Guangzhou 510053,China)

Wang Fu,known as a hermit in history,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commentator and economist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His economic views jump out of the predecessors' thoughts which simply classified the business of agriculture and trade into the important part and unimportant part respectively. He also held that both the agriculture and trade were made up important aspects and unimportant aspects. And on this basis,his economic standpoints also included that it’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situation of common wealth for the whole country and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area of the farming land should match the number of peasants. His economic though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conomic.

Wang Fu;Physiocracy;The farming land and peasants’ number——matched

F092

A

1008-9128(2017)06-0085-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6.020

2017-07-28

张文渊(1981-),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哲学。

猜你喜欢
观点思想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观点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