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义命分立”价值趋向

2017-03-10 09:30吴玉琨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轴心礼乐孔子

吴玉琨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孔子哲学“义命分立”价值趋向

吴玉琨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孔子的“义命分立”奠定了日后儒学精神之方向,促进了古代知识分子自我精神的挺立。孔子以“义”为“礼”与“仁”的理论枢纽,将“义”视为求正当和立公心的人的主宰性因素,将“命”视为人生自觉意识之无可奈何的限制性因素,从而树立了“义命分立”的哲学立论。孔子有意悬置“命”的客观性限制,提高“义”的任重道远的精神性自觉价值,在先秦诸子背景下完成了儒家的第一次轴心突破。

孔子;“义命分立”;礼;仁

孔子“摄礼归义”“摄义归仁”,在“仁”“礼”“义”三观念的综合理论关系下,形成了后世儒学思想的主脉。孔子“义”的思想与“仁”“礼”的思想形成,使孔子思想体系的三大哲学立论点和哲学上的最终归旨。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由“礼”折到“义”,由“义”折到“仁”,是辩证逻辑上的“三分”,是典型的“三折”理论。“仁”是孔子在政治伦理上的最大追求,“义”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枢纽。

一 作为孔子哲学体系枢纽性价值的“义”

孔子思想以“仁”“礼”“义”作为哲学上的三大立论观念。“义”在其中起到“礼”与“仁”的枢纽性连通价值和判断价值。“礼依于义而成立,义是礼之实质,礼是义之表现。”[1]86礼是西周统治者的最高文化价值,是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等级规度。在孔子思想里,礼的判断标准不是外化的天道,不是政治上的等级,是义。孔子视礼为义的表象,将西周的外在的礼放入人的内心之中,从而改造传统的价值标准,体现了孔子思想“由外入内”的重大哲学突破性。“孔子的主要创见构成了礼乐传统的突破。孔子的突破基本就是在于对当时的礼乐实践作出哲学上的重新阐释。”[2]24-25在对传统礼乐批判的基础上,孔子基于当时的礼乐传统对礼做出了新的实践性改造。孔子的这种改造离不开对当时巫文化背景礼乐传统的把握。“一般轴心思想家特别是孔子身上的巫文化痕迹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见证,因为在轴心时代,巫文化仍然是很有势力的。”[2]66礼的来源本是殷商时期巫文化的产物,后期逐步引申为政治上的等级规度。随着西周政治王权的崩溃,以政治强权为其保证而实行的礼乐文化已经丧失了其统治地位。“孔子是一个改良主义者”[3]102孔子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崩溃必然是痛心疾首,孔子喜欢改造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使得社会重新回到原有的轨道上去。孔子此时作出的一大哲学突破就是将属于西周时期的巫文化之下的礼,归旨于人心之中。“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4]30在关乎礼的起源问题上,孔子有意认为礼乐不是在巫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而是因为“亲亲”“尊贤”的内心需要才产生了礼,这就把外在的礼过渡到了人心之中,是亲亲尊贤的一种天性延伸。在礼和义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一义观念,于是礼之基础归于自觉,而礼成为一自觉秩序即文化秩序。”[1]87礼由外在的天道命令,回归到了人心的灵魂自觉,从而礼的社会践行不必再依附于自然宗教和外在的西周政权,即是在礼的强制性基础西周政权崩溃的背景下仍然需要践行,礼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至为义。

“礼以义为其实质,义又以仁为其基础。”[1]89义在仁与礼之中充当桥梁的作用,这里的桥梁作用分为连接性价值和判断性价值。仁在《论语》中有多次论及,孔子从未给予仁一定的价值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仁乃孔子哲学最高的价值追求,仁与礼和义也是密不可分的。“毫无疑问,正是孔子及其门人发挥了仁的这一含义,把它加以理论化,并作为一种政治道德准则。”[5]43仁的观念不是孔子发明了,孔子给予了仁新的价值内涵,仁首先是与礼联系在一起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4]125仁与礼具有明显的价值相关性和目标一致性。在仁与礼的地位问题上,孔子似乎更加强调仁的核心地位,礼只是社会行为规则实践的表象。“仁是义之基础,义是仁之显现。”[1]89仁与义互为关联,仁是义的价值性基础,仁通过义展现实践性价值。可以认为仁是未发,义是已发。仁是否只能作为一个“未发”的先验性价值而存在不得而知,但仁在孔子的立论上完全是统属于思维判断层面的。孔子认为这是仁,另一种不是仁,在具体的行为实践层面是义之正当和公心在履践。“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义之本也。”[6]25仁在本体上给予义以价值支撑,义在现实实践中践行仁,成为仁的自觉性延伸。

二 孔子哲学对“命”的效能问题的悬置

孔子对命的论述有很多处,“孔子的认识论观点也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和调和的倾向。”[5]45孔子受到西周文化传统和自我价值觉醒的双重影响,从《论语》片段来看,孔子对命的论述经常是矛盾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4]65孔子认为天是具有判断和惩罚性质的,在得罪上天的时候,祷告祈求是为时已晚的。这里的天不仅具有人格神的意志,似乎也具有惩罚的实践力量。“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4]87孔子的天命观在后期必定经历了一个大的飞跃。孔子“纯理论旨趣则渐渐加强,至晚年而大成。”[1]80尊敬鬼神,远离而不去亲近,实则是对以鬼神为代表性的传统天命观的一种悬置。

孔子并没有否认西周以来传统思想的“命”,孔子认为“命”是可以确定事情成败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4]148孔子是将大道的能否实现归结于“命”的。这种“命”的思想正是孔子对西周思想的继承。“孔子基本上没有摆脱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仍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并且承认天命。”[5]45孔子生活于轴心时期,对传统的接受和继承是不言而喻的。孔子经常谈及自己好学,学习的对象不能否认很大一部分是对传统知识的回顾。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对命的悬置并不是对命决定成败问题的悬置,而是对命的效能问题的悬置,对命在自觉价值上的悬置。“圣人于利害之际,则不待决于命而后泰然也。”[4]148“命”的概念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虽然存在,却成为了一种悬置起来的背景性存在。

孔子并非不知道自己的道不能够实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4]172孔子是明确知道自己推行的道是不能实现的,这是命,是无可奈何者。“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4]171孔子看重的是“直道而行”,并不在决定成败问题的命上做过多的纠缠。孔子看到命是人生之无可奈何者,是种种不为人之自觉所能控制者,由此在孔子的思想中将“命”悬置了起来。

“圣人虽罕言命,而《论语》所言者无非命之理。圣人一言一事,岂有出于性命之外者。”[7]17西周传统的命的概念,是出于性命之外的,是在巫文化笼罩之下的天道。在孔子的思想中命虽然保留了一定人格神的结果决定性,但实践价值却是命无法左右的。“道之废,则不合乎义。”[1]101不合于义,君子必然“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4]69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立公心、求正当。在“命”作为悬置问题处理之后,孔子更加看重对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开拓。不能否认孔子思想中没有和“横渠四言教”相通的东西,孔子是以文王的继承者自居,以恢复周代的礼乐秩序为己任的。孔子周游列国对道义的传播至死不渝,这是充分表明孔子已经了然“对应然与必然(或自觉主宰与客观限制)之区别。”[1]101孔子对命的理解,在轴心时期最大的贡献即是人在文化上自我本体意识的觉醒。孔子悬置“命”的成败问题发扬“义”的实践精神,开创出来的一条坚韧不拔、“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100的现实主义路径对后代儒家士人有着重要影响。

三 孔子哲学“义命分立”的全面确立

作为生活于轴心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孔子一生经历了对西周古典知识体系的继承和对时代精神的重大突破。“即是把孔子思想中的天理解为具有目的的最高存在,但和商周的观念很不一样。”[2]42孔子的“天命观”更重视对此岸价值的追寻,这是一种人格独立的优秀品质,是经过读书博学可以在自我内心体察天道的行为。孔子言:“五十而知天命。”[4]56此时的孔子已经通晓当时世间的绝大学问,既是通晓自我人生的目的与所努力的方向和所能达到的成就以及最终归局之无可奈何。“所谓死生有命与莫非命也之命,是乃就受气之短长厚薄不齐上论,是命分之命。”[8]1这种气之流行的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命运。孔子四科以颜渊、伯牛等列为德行科,也是孔子四科中的第一等级。“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4]117但是就德行科弟子的生活处境来说是颇为困顿的,以至于“箪瓢屡空”,而且最终“颜渊死”“伯牛有疾”。孔子不得不感叹:“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4]84孔子对这里的命的感叹是对作为气之流行的命的感叹。孔子晚年接连遭遇不幸,除了颜渊、伯牛,“鲤也死”[4]118,“若由也,不得其死然。”[4]119孔鲤和子路接连去世,这对孔子的精神有沉重的打击,但是孔子及其弟子一生所追求的不是这个命的最终的结果,而是人生过程中行义的正当性和价值自觉性。“回也不改其乐”[4]85,“鲤趋而过庭,退而学诗,退而学礼。”[4]162“子路终身诵之。”[4]110“子路无宿诺。”[4]129孔子对弟子最大的教育即是明义命之分,这里的命是狭义上的命,也即关乎成败结果的命。对这种命,“子曰:不怨天,不尤人。”[4]148除了这种狭义上的命,还有一种命不同于成败结果。“又一般如孟子所谓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命也之命,是说人之智愚贤否。”[9]2这里的“命也之命”实质上“义”,孔子是将“命”拆分来看待的。

孔子哲学认为“义”是世间实践行为的正当性和价值选择。“义者,宜也。宜,所安也。”[6]20义是君子行为处事的求正当和立公心,义是士人行为处事的价值准则。在行为处事、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孔子认为“君子义以为上。”[4]169这是一种价值自觉意识的升发,义并不是天生而存在于人心之中的,而是需要依靠君子的自我修行和体悟。当心中存有仁,行为发乎礼,礼之中表现为义,践行了三者也就区分了君子小人。“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为行之。”[4]155在孔子看来义是礼的本质内容,礼只是行为上的表象。在礼之中仍旧是个义字,类同于新儒学的理在气中理论。“礼以义为其实质,义又以仁为其基础。”[1]89仁的学习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思想,仁是义和礼的价值底蕴,只有发于性善和四端的仁才能充扩于四体,继而形成孔子思想的哲学主脉。“义”是孔子哲学“礼”“仁”的价值枢纽和判断标准。“礼是义的准则,义给仁以节制。”[6]32义仁礼,发散延伸出来的所有体系,由礼引申发散出孔子正名的学说,由义引申孔子“直”的观念和价值判断,“有仁而在引申理论中遂有忠恕。”[1]96孔子以仁礼义三观念为论述中心,以义为连接枢纽,形成发散了“正名”“直道”“忠恕”的整个思想体系的轮廓。“合而言之,则仁义礼三观念合成一理论主脉,不仅贯穿孔子之学说,而且为后世儒学思想之总脉。”[1]90

孔子思想体系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义命分立”哲学,是在轴心时期重大的思想突破。至少至老年,孔子是很明白“义命分立”的。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4]156孔子在一种明知“道之不行”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一种儒家士人精神上的挺立和意识上的自我觉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4]110又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4]147孔子在对西周天命观继承的基础上,极大地开拓了作为个人存在的精神价值。在孔子的轴心突破以前,中国古代的整个文化笼罩在巫文化人格天的控制之下,这里的人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人,个人的精神价值和自觉意识掩埋在群体之中,成为了典型的“人学空场”。孔子“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9]176孔子的学说探索和周游列国的现实实践行为,也为后世的士人君子树立了价值榜样。

四 总结

孔子“义命分立”所追求的价值,归旨在于士人君子自我精神和人格的挺立。孔子对西周的“命”的学说有相当大的继承成分,但与商周巫文化背景下“天命观”亦存在迥殊的差别。孔子开创了诸子百家的先河,启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上的轴心突破,孔子以“义”为“礼”与“仁”的价值枢纽和判断标准,继而延伸了“正名”“直道”“忠恕”等学说立论奠定了孔子哲学体系中的总体框架。孔子对决定成败结局的“命”悬置起来,挺立一种以“义”为核心的求正当和立公心的人的自觉性价值,塑造了士人君子的精神品质形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脉。

[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卷一[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侯外庐.中国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熊赐履条.学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8]陈淳.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责任编辑 贺良林]

Confucius's View of Righteousness and Fortune

WU Yu-ku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nan University,Henan,475000,China)

Confucius's quot;Righteousness and fortunequot; laid the direction of spirit of Confucianism after the date,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self standing ancient intellectuals. Confucius to quot;justicequot; as the theory of quot;hub ritequot; and quot;benevolencequot;,quot;righteousnessquot; as a legitimate and fair for people to dominate factors,quot;lifequot; as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the life consciousness of the helpless,so as to establish a quot;philosophical argument righteousness life divisionquot;. Confucius intends to mount quot;objectivity limit lifequot;,improve quot;spirit consciousness valuequot;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breakthrough in the pre Qin Confucian axis background.

Confucius;quot;Righteousness and fortunequot;;Ceremony;Benevolence

B21

A

1008-9128(2017)06-0082-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6.019

2017-05-13

吴玉琨(1992-),男,河南开封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轴心礼乐孔子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钢结构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性分析
人类文明的大河基因(四)轴心时代背景下的诸子争鸣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CFRP和角钢复合加固混凝土矩形柱轴心受压承载力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