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曾胜赞:“天下山水之秀,聚于黔中”。贵州,西南一隅,山清水秀、山绿水美,这样一个中国的宝贝,却有一些不怎么光鲜的“标签”:贫穷、落后、交通不便。正是因为这些“标签”,当我们贵州人到外地去读书、出差、旅游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场景,那就是当你告诉别人“我是贵州人”时,接下来的几秒钟,大都会让你感觉左脑右脑打结,因为一堆奇葩问题会让你应接不暇:贵州,贵州属于云南吗?贵州属于广西吗?贵州属于遵义吧?我遇到过最经典的应该就是,当我骄傲自豪地告诉别人 “我是贵州人!”时可对方却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不可能,山高路远,穷山恶水的蛮夷之地怎么可能长得这么白”。那一刻我感觉我的心里有几千只鹿撞过,可嘴上却说不出一句话。过去,在外省人眼里贵州一直就是“贫穷、落后、偏远”的代名词。
然而,事实正是如此。我就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我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一个小县城——晴隆,1995年晴隆县因为贫困上过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当时报道称:晴隆是全国最贫困的县。那么晴隆到底有多穷,我想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在戴时昌的长篇报告文学《姜仕坤》一书中,有个令我觉得称奇的细节——说“晴隆的鸡不啄米”,因为从未见过米,甚至不知道大米是可以吃的。由此可以想象过去的晴隆穷到什么地步了。晴隆县石漠化严重,喀斯特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3%,而人均耕地仅0.77亩。其中坡耕地占65%,地表土层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发展农业耕作困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不适宜人居住的地区。晴隆只是我们贵州贫困现象的一个缩影。
1994年,著名的国情专家胡鞍钢教授4次到贵州调研,并写下调查报告《“贵州现象”呼唤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调整》。报告中,胡教授提出了“贵州现象”一词,认为“贵州现象”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环境和体制背景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最突出的欠发达现象;“贵州现象”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过低,且长期居全国后列;结论就是“贵州是中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是全国贫困落后的典型”。
但贫困落后不该永远成为我们贵州的符号和标签。今年的4月16日,一个值得贵州人铭记的日子,我们迎来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在这个万众关注的日子,我们看到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贵州在一些方面已经冲出了“洼地”,有的地方走到了“平地”,一些领域已经攀上了“高地”。我们的大贵州正在渐渐撕下过去贫困、落后、交通不便的标签,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贵州正在悄然崛起。我们每一个贵州人的脸上,都可以写上大写加粗的两个字“骄傲”。
撕掉这些标签,写上骄傲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却凝聚着贵州人民不同于常人的艰辛和努力。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五年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始终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确保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更好地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走出了一条砥砺奋进、阔步向前的康庄大道;五年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拿出了“敢教日月换新天”“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干劲,同自己较劲儿,同落后较劲儿,同贫困较劲儿,同困难较劲儿。而正是这股不甘落后的较劲,彰显了贵州人的勇气、骨气和志气,让贵州这五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不得不提到的有这样三个关键词——大交通、大数据、大旅游。
首先,谈谈大交通。说起交通,这应该是我们贵州这几年变化最大的,也是作为贵州人非常骄傲的。蜀道难于上青天,而黔道更比蜀道难、比蜀道险。新中国成立时,贵州省能维持通车的公路只有1950公里,到了1991年,贵州才有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贵黄公路;到了“十二五”初期,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也仅有1507公里。贵州的决策者深知,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正是贵州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只有路通了,一切才好办。近五年,贵州举全省之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433公里,拉直了可以从贵阳到俄罗斯;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接近1000公里;9个市(州)全面通航,乌江航道全程贯通,建成黔中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贵州从“三不沿”到真正实现了“处处连”,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更强、底气更足,以大交通为代表的“贵州速度”让我们贵州人感到无比的骄傲。
其次,说说大数据。2013年,当大数据在人们脑海中还只是一个概念的时候,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已纷纷在贵州开工建设。贵州决策者抢先机谋发展,把大数据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机遇,短短四年间,贵州率先做出大数据顶层设计、率先获批建设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率先设立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率先颁布全国首个大数据地方法规,数十个大数据领域里的率先在贵州落地。过去我们曾是工业时代的跟随者,而今天随着大数据在贵州的风生水起,我们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领跑者。正如马云所说:“贵州做了一个世界级的战略定位,为中国未来的大数据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今天提到大数据必然想到贵州,而说到贵州必然会想到大数据,以大数据为代表的“贵州机遇”让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
最后,谈谈大生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发言深刻地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这五年,贵州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持绿色发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森林覆盖率达到52%。大力实施环保基础设施攻坚行动,全省88个县有82个县生态质量评价优良,9个市(州)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全面推行河长制,成立全国首个环保法庭,制定并执行全国第一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省级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设立“贵州生态日”,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唱响了 “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主旋律。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凉爽的气候选择到贵州旅游,“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以大生态为代表的“贵州气质”让我感到无比骄傲。
现在,距离胡鞍钢教授提出的“贵州现象”一词,已经过去了20多年。今天贵州的发展,令胡鞍钢教授“惊呆了”,用胡教授的话说是“换了人间”。胡教授是这样评价的:“二十多年过去了,贵州的确走出了一条成就巨大、前景光明的跨越发展之路,过去十分突出的极端贫困和欠发达的贵州现象,转变为以高速增长、绿色发展为特征的贵州跨越即是‘新贵州现象',贵州发展路径的探索不仅是中国贫困地区发展的样板,也是世界贫困地区发展的样板。”
是啊,从“贵州现象”走向“新贵州现象” 承载了贵州人民太多的希望和期盼!贵州不负众望,用“贵州速度”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创新路;用“贵州精神”筑起了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致富路;用“贵州跨越”创造了连续五年经济增速全国前三的后发赶超;用“贵州颜值”登上了《纽约时报》推荐的全球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用“贵州骄傲”,发展大生态,领跑大数据。
有这样一首诗,使很多人惊叹,那就是明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的天才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几百年过去,贵州人做梦也不敢奢望“胜江南”。但是这五年看着大交通、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的蓬勃发展,我们已毫无疑问地坚信“胜江南”不是梦,“富美贵州”不是梦。
我想很多人与我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为贵州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骄傲!我们值得骄傲!我们为自己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贵州的跨越发展、后发赶超,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