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贡献

2017-03-10 07:31徐晓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建设

徐晓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贡献

徐晓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伟大而艰辛的探索,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和宝贵经验。研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贡献,为新时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宝贵经验

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探索和探索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继续推进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也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特别注重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尽管这些观点中有的不够成熟,但他的探索成果无疑为后来中国形成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准备。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明确指导:“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P314)列宁则首次把共产主义进行阶段划分,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3](P94)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党在八大上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基本建立。但紧接着在1957年初,毛泽东从我国的具体建设实际出发,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4](P214)毛泽东的这段话透露两点信息:一是就国家性质来说,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二是就发展程度来说,我们只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建成”的区别,对于何时建成社会主义,毛泽东认为:“只有经过十年至十五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5](P549)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的国家才算充分巩固,社会主义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5](P550)

随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中“建立”和“建成”的思想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创新,提出划分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理论。1959年,毛泽东在研读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说到,“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6](P116)并且认为:“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得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6](P116)尽管毛泽东没有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形成理论体系,也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但相比苏联领导人长期以来认为社会主义建立后可以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传统观点,则显得更加深刻和具体,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逐渐清晰,他开始意识到摆在全党面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他指出:“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很落后、情况很复杂,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容易的事。”[7](P60)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大约10个五年计划到15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8](P216)之后,毛泽东又不止一次的在不同场合中提醒全党,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将会不断遇到困难,建成社会主义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就当前而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程度还不够,建设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我们要坚定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建设,团结一致,做足思想准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成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任务。

(二)走自己的路的初步理论探索

中国在建国之初,基本照搬照抄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但毛泽东对这种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逐渐认识到该模式的弊端,提出“以苏为鉴”。“搬,要有分析,不能硬搬,硬搬就是不独立思考,忘记了历史上教条主义的教训。”[9](P950)随即,毛泽东又提出:“苏联经验只是一个侧面,中国实际又是一个侧面,这是对立的统一。苏联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P950)这都表明毛泽东已经开始探索,寻找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在苏共二十大后,苏联模式弊端显现,毛泽东对其做了深刻总结,“他们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的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4](P31)并且在反思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10](P23-24)探索出一条新的、适合中国自身建设的社会主义道路。

随即,毛泽东着手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探索。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1](P9)对于如何结合,毛泽东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11](P9)尽管毛泽东“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和完成,但就当时的国内外背景来说,能够提出这样的理论已经很不容易。新时期,毛泽东的这一理论被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所继承并不断发展完善,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本结论。”[12](P3)在新时期,我国继续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根源上同样是毛泽东的这一理论的继续发展,就目前而言,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力图寻求适合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历史新飞跃。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

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13](P115)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类矛盾,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到底是什么。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思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14](P281-282)毛泽东在前人的基础上,先是明确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的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5](P767)紧接着,毛泽东基于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又规定了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6](P341-342)然后,在党的八大上,毛泽东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带领人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去,虽然实践的持续时间很短,但还是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初步探索。

同时,他还认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4](P205)同时较为明确的界定了“敌人”和“人民”的概念,敌人是指“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4](P205)人民的范围包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4](P206)并且认为“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4](P205)毛泽东在正确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后,提出了解决方法,“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矛盾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的两种不同的方法。”[15](P765)想要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就必须解决矛盾,也就是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性质的矛盾。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而对于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则需要正确的及时处理,并且注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以及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的相互转化。时间和实践证明了这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尤其是分析怎样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详细概括了如何正确处理两类矛盾,这对我们当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情况,首先提出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原则,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这些理论化为实践,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提出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建国初期,毛泽东面对当时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就设想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改变解决这一情况,他指出“必须首先热心于发展我们的生产力。”[17](P237)毛泽东首先是在意识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社会主义革命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5](P22)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不止一次地强调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就不断围绕如何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展开探索,“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都是力图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时,我国的工业产值达到783.9亿元,所取得的成就超过旧中国一百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道路奠定了初步基础,也改变了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

(二)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中国应要“解决独立的完整的工业化体系问题”。[18](P1433)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著名的“一体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不断促进我国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在实践过程中,毛泽东也不断认清前苏联模式的弊端,他指出:“所谓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15](P722-723)随即,他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要注意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注意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他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粮食的生产。”[4](P240)以此为基础,毛泽东逐步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三)提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在中共八大上,毛泽东强调我们的任务是:“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17](P236)毛泽东希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与此同时,毛泽东带领全党进行实践,促进了“四个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在八大党章的总纲中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6](P315-316)这标志着党的现代化目标由“社会主义工业化”向“四个现代化”转变的思想开始萌芽。为实现这一目标,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两步走”战略思想:第一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经过努力,在“一五”期间就已经提前完成第一步计划,第二步不仅是当时达到战略目标,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邓小平随即在80年代将这一思想发展为更符合中国实际的“三步走”战略。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这“四个现代化”是对毛泽东提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目标的具体表述,是继承和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而添砖加瓦。

三、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留下了宝贵经验

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道路艰辛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至今仍指导着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一)坚持独立自主

建国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毫无经验,所以只能照搬前苏联的建设方案。在探索的实践基础上,毛泽东不断认识到前苏联模式的弊端,尤其在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借鉴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道路。毛泽东虽然没有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概念,但究其本质,就是希望建设这样的一条道路。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3](P11)别人的东西再好终究是别人的,只有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新时期,我们要继续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其基本观点之一。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并且明确强调“共产党员是实事求是的模范”。[19](P522)毛泽东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都要从具体的历史实际中出发。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进行了最精准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0](P801)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新时期我们继续前进的旗帜。新时期,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951年5月,党中央在中共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明确指示:“必须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教育人民,而不是用其他任何观点和方法教育人民。”[21](P290)毛泽东也指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密切联系起来的,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原则。”[4](P116)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来看,每次取得的胜利,都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完美结合的产物。新时期,一方面,我们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如既往的将这一指导思想坚持下去,运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实际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将其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便能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2](P148-149)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奠定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影响十分深远。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伴随着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总体来说,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要的开辟者,他为这条道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了伟大而又艰辛的探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们不能否认他的历史功绩,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22](P29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新时期,我们要在前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0]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1]吴冷西.忆毛泽东——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要历史事件片段[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列宁选集:第6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7]中共党史文献选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1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张 庆

Mao Zedong’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Route Exploration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XU Xiao-gua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1,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has been making great efforts on exploring the rout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The explorations provid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material base and valuable experi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new times. Study of Mao Zedong’s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route exploration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value of reference.

Mao Zedong;the rout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theoretical preparation;material base;valuable experiences

2016-09-3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HSKZ2015D01。

徐晓光(1990-),男,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1004—5856(2017)08—0013—05

A84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8.004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建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