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怀贤武医结合思想体系探讨

2017-03-10 06:1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医学武术医学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郑怀贤武医结合思想体系探讨

□刘晓兰

(成都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人们更加关注于对健康问题的探讨,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将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相结合,是推动“健康中国”实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武术的技术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武”“医”的共通之处是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武医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修身养性、祛病健身的目的。中医学中的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也对武术和中医学的研究发展产生了影响作用,影响施治的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武医结合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也就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郑怀贤 武医结合 健康 建设 体系

伴随历史的发展进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保障。随着时代的逐步发展,人们“防未病”的意识也在提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是要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的健康,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加应该把健康放在首位,防未病就显得更加关键了,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通过克服难题,寻求层层突破,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效,纲要明确提出要将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逐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计划的进程。从相关的政策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重视民生的建设,主张预防为主的方式保证健康,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收集、整理与郑怀贤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分类将资料进行归类,为后期进行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以“武医结合”为论述基础,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探讨郑怀贤的武医结合思想体系。

1、郑怀贤武术思想之刍议

郑怀贤学习武术的渊源颇深且曲折,在此不一一赘述。在郑怀贤形成的武术体系中尤以孙氏八卦拳的技击功夫受人称赞,同道对其美誉名为“西南五生八卦拳第一人”,在武术界享有较高的称赞。郑怀贤学习的八卦拳的活步推手和散手、快摔、擒拿是西南武林中的技术绝技,郑怀贤学习八卦拳得到孙禄堂先生的指教和提点,学习到太极与八卦融合的绝技。郑怀贤通过刻苦学习与钻研,熟练掌握了八卦活步推手、散手等技艺,运用闪、腾、挪可以做到得心应手,走、沾、控人技艺运用自如。被郑怀贤一生视为珍宝的三大技击绝艺就是孙氏八卦拳、飞叉、擒拿。郑怀贤学习到的武学技艺种类颇多,造诣颇深,同时郑怀贤善于将所学技艺中包括擒拿、摔跤、卸骨和打穴等技艺与八卦拳融汇贯通,其技战术思想全面,技击实力超群。在早期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总结自己独到的经验,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训练体系,他的这种态度、训练方式对后来从事武术方面的教学与钻研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2、武医结合内涵阐释

“武医结合”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将武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手段,是通过运用武术达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的目的,二者在根本上是有所区别的,医学的目的是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是通过医学干预的的手段,通过内在或外在医疗手段、采取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达到祛病治病的目的,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武术和医学结合的最初是来源于远古战场的厮杀,是经过人类的反复实践与论证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武医结合是根据中医理疗的特有理论和方法,将武术中的点穴、擒拿和正骨理筋等技艺与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武术医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瑰宝,并且这种防病祛病手段对一些现在医学上无法解决的疑难病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武医结合是通过武术、气功、中医三者相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点穴(指压穴位)、刮痧、按摩等技术手段与中医学中的穴位、脉络等相结合以到达治疗的效果。通过个体的病症特点合理制定运动处方,以达到防病祛病的目的。目前将中医学中的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与武术的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具有健身价值功效的民族传统体育手段相结合,共同形成的武医体系,相互之间彼此延伸和渗透,从而达到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目的。

3、郑怀贤武医结合理念解读

郑怀贤(1897-1981)学习武术渊源颇深,自少年时期就接触武术并开始学习武术,在学习武术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影响了武医结合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武术历史久远,在发展过程中古人将一些损伤通过点穴、刮痧、按摩等技术手段达到恢复健康、促进健康的目的,这种武医结合的体系渐渐形成系统,使中国的武术与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即保证了武术的发展,发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促进了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武医结合体系是中国运动创伤学的雏形,对运动创伤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武医结合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郑怀贤自少年时期接触武术的学习造诣颇深,在长期的武术学习中继承和发扬了武医结合的传统,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自成体系,根据武术与医学同根同理,结合武学与骨伤科的按摩技术形成的十二正骨法、十三伤科按摩术等骨伤按摩技术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被后人尊称为“武医宗师”、“骨伤圣手”。从武术的练功技术技巧中寻找与医学中治病防病的共通之处,达到相互借鉴的效果是有积极作用的,对武术和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1、“武”、“医”共通之处是构成共同体系的基础

武术和医学都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武术历史悠久,而医学中的中医学奠基深厚,都有其特点。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做习武之人,多谙医术,自然地把武术与医学系统的合为一体,共建了武医体系结构。郑怀贤在学武过程中学习了形意、八卦等拳术,另一方面也学习了医治跌打损伤、接骨头,为后期从事运动创伤的相关学习与工作奠定了基础。武术是中华之精髓,而医学乃中华之精华。武医结合是由于精、气、神之理,五行生克之义,二者重视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辨证法。武、医都是防病祛病、达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的目的。武通过如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手段通过固气、固本、固元(本因、内因、外因)达到健体防病祛病的目的。而医术也是通过本因、内因、外因达到辨证论治的效果。

3.2、武术的技术手法促进中医学发展

武术的基本功包括了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身法、眼法等,其中武术的手法又包括了拳法、掌法和肘法。在古代正骨理筋的手法是融擒拿、点穴于一体的,杜自明、林如高、郑怀贤都是这一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中医骨伤科中对“手、眼、身法、步”等的要求很高,要求对基本的骨伤按摩手法和技法掌握熟练,做到得心应手,同时对是身体平衡,和身体下肢力量的要求颇高,需要长时间成蹲位给伤者治疗。

中医学中的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都是较为出名的。正骨手法主要用于骨折和脱位,通过手法达到治疗的目的。理筋手法主要是用于身体的软组织部位、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通过指按法、提捏法、拇指推揉法达到缓解疼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对手法的要求极高,需要“有力、持久、柔和、渗透”,而武术则讲究“刚、柔、虚、实、巧、拙”形成影响的作用,在武术技法技巧练习中通过力道的练习和掌控达到灵活运用力道,故中医学行医也应重视武术功底的练习和掌握,形成影响作用。

3.3、武医结合,达到修身养性、祛病健身的目的

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通过武医结合不仅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更能祛病健身,为人类的健康而服务。自古以来,武术、气功、中医就是一家,武术气功理论构成了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中医理论又指导了武术气功的实践。中医认为气功对改善身体的功能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气功的练习达到修身养性、祛病健身的目的。

中医学常讲“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所以人要修身养性,使人体内在系统调和。武术的练功如气功则使气沉丹田可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维持阴阳平衡,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4、辨证论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前提

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前提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郑怀贤主张伤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其核心病机应是伤病产生的机制和伤痛发作的机制。辨证是寻求本因、内因、外因,施治也同样是本因、内因、外因的有机结合,二者都是以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辨清病症的起因,达到治本的目的。论治,又称为施治,是根据病症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原理和手段,达到固本培元的目的。武术也是通过寻求本因、内因、外因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的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达到防未病治已病的目的。

4、郑怀贤武医结合思想体系探讨

在健康中国建设即在现阶段,除了发展医疗卫生、医疗手段、医疗环境外,更应该以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相结合。武和医有其共通之处,构成了一个结构体系,武术讲究的是整体,平衡阴阳、五行、八卦,讲求内外兼修、天人合一,而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贯穿整个体系结构。武术和医学结合也表现在经络上,古有明训,“不懂经络不言医”,而经络是错综复杂的,在武术的学习中对经络的把握,形成武术与医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武医的治疗手段分为了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其基本的宗旨都是疏通经脉、平衡气血阴阳,以达到防未病治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顺应人体内在系统的发展规律,以实现“治疗、调理、保养、康复”等诸多医学目标。当然,武医结合也不是万能的,只为我们提高武学修为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方式,为研究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愿武术和医学体系的结合可以有所突破创新,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1]张耀红,侯乐荣.郑怀贤“武医结合”伤科学术思想的整理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02.

[2]汪静.运动医学专家郑怀贤的成就与贡献[J].兰台世界,2014,04.

[3]张先发,叶守贞.郑怀贤教授学术体系形成的初步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S1.

[4]牟希瑾.郑怀贤老师医德、医风拾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4,S1.

[5]柏昱.绝技写春秋——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先生传略[J].体育文史,1993,05.

[6]邢照利.郑怀贤武术教育思想的口述史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3.

[7]旷文楠.武林大家郑怀贤[J].中华武术,1995,07.

G804

A

1006-8902-(2017)-03-LXY

猜你喜欢
中医学武术医学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医学的进步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武术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