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客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对广东客家地区高校大学生客家文化传习的调研

2017-03-10 06:08:27陈慧枫谢国栋
关键词:客家人思想大学生

陈慧枫 谢国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新媒体环境下客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对广东客家地区高校大学生客家文化传习的调研

陈慧枫 谢国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地区,将客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更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继承和创新发展。

新媒体;客家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客家文化中的爱国爱乡、崇文重教、团结协作、海纳百川、明礼诚信、勤俭孝亲等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契合。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结合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将客家地区的客家文化与当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客家文化传习现状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也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1],如电子邮箱、搜索引擎、播客、微博、微信等。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新媒体的出现,为客家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新契机。

1.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1.1.1 思想独立个性化

新媒体的发展让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大学生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当代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物质异常丰富,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开拓视野,见识世界,因此形成了当代大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思想、行为特点。他们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个性张扬,不拘一格,不愿依附于他人,但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即我行我素、不受拘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

1.1.2 价值多元复杂化

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快速融合社会的各种信息,在丰富的信息源的潜移默化引导下,必然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单一的价值取向和固化的价值要求已经被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所摒弃,甚至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也不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满足自我,乃至出现部分学生有反主流价值观的趋势,比如相较于集体主义,他们更倾向于个人主义,等等。

1.1.3 价值认知浅层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信息流通具有高效性和片面化的特点,这导致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多流于媒体所营造的表层,具有娱乐性、噱头性、碎片性。大学生对于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的关注流于浅层和表面,没有深度的解读和思考,容易造成思想的片面化、情绪化和非理性化,从而造成价值认知的刻板和自我主观性。

1.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客家文化传习的现状

本文利用新媒体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以随机发布的方式,对广东客家地区高校的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对客家文化传习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共收回688份,有效问卷为688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调查对象中,有18.60%的被调查者为非客家人,81.40%的被调查者是客家人,其中属广东地区的客家人占78.92%。毕业生占28.63%,在校生占71.37%。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传习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2.1 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识程度不深,学习内容片面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客家文化“了解一点”的占67.59%,“完全不了解”和“想了解”的分别占比是10.32%和8.14%,而对客家文化“非常了解”的只占13.95%。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层,对客家文化的认知深度不够,更谈不上传承和学习客家文化。

调查显示,大学生相对了解和熟悉的客家文化主要集中在客家美食(占74.56%)、客家语言(占67.30%)、客家传统建筑(占55.67%)和客家习俗(占55.09%),而对客家精神、客家历史等其他方面认识和学习了解的兴趣不高。这说明大学生对于精神、历史层面的掌握较为缺乏,这与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较浅是一致的。

在“你相对熟悉(或想了解)的客家文化有哪些?”这一问题上,大学生对“客家精神”相对熟悉(或想了解)只有36.77%,“客家服饰”只有28.78%,“客家历史”只有28.34%,“客家山歌”只有34.01%。这说明除了客家美食、客家语言、客家传统建筑和客家习俗等日常容易被接触的客家文化类型外,客家文化的内在精神传承方面陷入了缺失的窘境。

1.2.2 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关注度与认知状况成正比关系

在分析大学生对客家文化关注这一问题上,在对“你了解客家文化吗?”和“你是否利用你所知晓或使用的新媒体去关注客家文化?”两组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认知情况和他们对客家文化的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例如,对客家文化“完全不了解”的大学生中,对客家文化“不关注”的就有43.66%,“偶尔关注”占33.8%,“非常关注”的只占2.82%;而在对客家文化“非常了解”的大学生中,对客家文化“不关注”的比例只有4.17%,“非常关注”的占25%,“比较关注”占35.42%。在比例最大的对客家文化“了解一点”的大学生中,对客家文化“不关注”的比例占9.03%,“偶尔关注”的占62.8%,“非常关注”的比例只占1.7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关注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将客家文化进行传承学习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1.2.3 新媒体途径传播的客家文化信息杂乱虚假,趣味性较低

调查中,有32.70%的大学生认为,即便利用新媒体进行客家文化传播,但由于传播的资讯不具有系统性、权威性和趣味性而导致他们的关注度低下。调研小组研究了一些客家公众号(如客家圈)发现,较多都是打着宣传客家文化的幌子,把客家文化商业化,或者靠其聚集人气传播与客家文化无关的其他社会资讯。传播的资讯一旦商业化或泛化,关注度随之也会受到影响,失去本身所具备的文化效应。而即便未完全商业化,但由于欠缺趣味性和权威性也不能长久吸引大学生的关注。

2 客家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因此,在新媒体环境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下,充分挖掘当地优秀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性和吸引力,具有地域针对性和适用性。

2.1 客家文化中的“崇先报本”和爱国爱乡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吻合,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

客家人具有“崇先报本”和爱国爱乡的精神,具体表现为:一是重视祖先崇拜,意在追远,永远不忘中原祖先的功德和业绩。报本,是指在面对其他族群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中,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作为炫耀祖德、报效祖先的最好“礼物”。二是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之大义。客家人素有维护民族尊严,坚持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当今,表现为许多客家华侨的爱国爱乡情结特别深,不论在海外漂泊多少年、多少代,报效祖国、热爱家乡的信念始终不渝。许多客家人在海外取得成就后,他们就会回到祖国寻根问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支援家乡建设。他们当中有的人并非十分有钱,但他们的爱国爱乡之情却是至诚至真。

2.2 客家文化中的团结协作和海纳百川精神与公民道德教育相关,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

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在小的方面就是集体观念比较强。客家人在迁徙、漂泊中深刻体会了团结、包容的力量,培育了一种整体观念。海纳百川的精神则体现了客家人包容性强以及博大的胸怀。客家人在继承先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在与其他民族长期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对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来丰富自己,从而形成了丰盈的客家文化。如今的客家人依然恳亲联谊、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展现了客家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是公民间团队协作的最好体现。大学生能够在客家文化中体会这样的客家精神,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公民意识。

2.3 客家文化中的明礼诚信和勤俭孝亲精神与个人道德准则的发展契合,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

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分子,他们所传承的文化意识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客家人比较全面地维系和保存了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崇尚明礼诚信和重视勤俭孝亲精神在客家人中代代相传,成为客家人的传家宝。客家先民在中原受到传统儒学教育,勤劳节俭观念根深蒂固。他们用勤俭打拼事业,用孝道维护家庭,践行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道德教育内涵要求。

3 新媒体环境下客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客家文化在客家地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将客家文化内在精神价值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3.1 发挥新媒体优势,提升客家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

3.1.1 增加客家文化资讯的权威性、系统性、趣味性和时代性

客家文化是生动的、具体的、生活化的,客家精神和价值内涵是可以具化的。调查显示,72.53%的大学生都认为应该“增加客家文化内容的权威性、系统性、趣味性、时代性”来促进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学习。

大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关注表层化、关注度低,是由于客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片面化、过度商业化和无权威化。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大学生相对熟悉(或想了解)的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习俗、客家语言这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融合客家历史、客家精神、客家价值,达到内外统一与资讯的有趣有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人物事件,让客家文化从传统的框架中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以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传承并扩宽客家文化的学习途径,确保客家文化利用新媒体传播不变质、不短暂。

3.1.2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即时互动性,增强客家文化传播的能动性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实时交互性,能让传播者和接受者进行实时地平等地互动交流,使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可以大大加强主体性,极大地解放和提升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更有兴趣、更主动地参与到客家文化交流当中,实现文化传承中主、客体的及时交流。为此,可以设立实时交流平台,方便大家交流;开放信息发布平台,让人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好的客家元素自由地与大家共享。

3.2 深挖客家文化资源,提高客家文化价值的精神辐射力

3.2.1 客家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发展相结合,扩大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仅仅将客家文化为单一独立的文化资源去发展以期影响当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显得势单力薄。调查发现,有67.15%大学生认为“客家地区应加大经济与客家文化资源的协同发展”。目前很多客家地区都在打造特色的客家旅游,大都是以山水风光为基础,以地域特色为内涵。以客家文化代表性区域梅州梅江区为例,梅江区结合区域优势科学布局旅游产业,将辖区规划为四大主体功能区,推动品牌景区景点升级改造和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逐步形成集生态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2015年上半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多亿元[2]。可见文化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

因此,应结合客家地区地理位置和文化特色,促进客家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协同发展,提高客家文化本身对外的影响力。鼓励各行业加盟,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开发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产品。同时,对客家建筑、客家服饰等这类具有实体性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发展相统一。

3.2.2 发挥政府宣传力量,完善对新媒体的监管引导

政府部门应当成为客家文化宣传的带头人。只有在政府重视的基础上,客家文化的价值才能辐射更远。河源市政府在这一方面做得颇有成效,河源市在公众场所如客家文化公园以及市区主干道等都对客家名人故事、名人名言,客家古训等进行了展示;在当地电视台播放客家文化的宣传节目,县区新闻广播还采用客家方言进行新闻报道,等等。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违法和不良信息比较集中于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即微信、QQ、网站、微博平台。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有效平台,利用互联网传播客家文化,也应加大对其监管的力度。政府应建立完善监管和处罚机制,促进客家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传播网络环境的安全。

3.3 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宽高校客家文化的传习途径

3.3.1 高校积极落实宣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在调查中,70.35%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应当“主动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客家文化”。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对客家文化具有深层次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是传承学习客家文化的内在动力;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客家文化的传习仍需要将内在情感外化为行动。尤其是客家地区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媒体平台作为宣传主阵地,积极借助和发挥对客家文化感兴趣或有一定了解的大学生群体的力量和积极性,利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客家文化传播,打造属于客家特色的教育内容。如建立图文并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客家文化微信公众号,增强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结合校园广播、校园刊物、校园宣传栏等传统媒介,打造立体式的客家文化宣传氛围。

3.3.2 发挥大学生能动性,建立线上和线下实践联动机制

当代大学生除了运用新媒体进行线上互动外,线下社团平台是其活动的主战场。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已经结合客家地区的文化特色开设了客家文化学院,并成立了客家酿酒、客家茶艺等社团,定期开展客家文化讲座活动。这一途径为传习客家文化开辟了一条新的方向,即充分利用新媒体线上宣传和客家文化社团和沙龙的线下活动,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学习,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

3.3.3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渠道,将客家文化精神价值贯穿学习生涯

客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前文所述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了客家人积极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准则。将客家文化引入课堂,如开设公选课或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中,都是行之有效的。这能使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将生动具体的客家文化展示出来,将客家人生活和实际发生的故事提炼成思想指南乃至价值指引,是客家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最简单且最有效的途径。

4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将传统文化中的客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探索。新时代媒介宠儿和传统文化的碰撞,必然产生火花,带来挑战。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在思考中不断地完善,使客家地区的高校学子能够真正感受到客家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价值体系,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指引方向。

[1]李虹霏.大众传播时代的客家文化传播策略[J].今传媒(学术版),2014(7).

[2]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梅江旅游网[EB/OL].http://www.meijiang.gov.cn/sonweb/ly/content.php?IndexID=225474.

[3]周建新,王有.新媒体语境中的客家文化传播[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陈秀香,杨玉凤.客家优秀文化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途径——以龙岩学院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2).

[5]武治宋.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息教育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2).

[6]吕延明,周海兵,李静媚,阮小华.新生代大学生对客家文化认知度的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1(15).

[7]匡星星,吴钒珲,童文增.客家文化融入“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

责任编辑:卢宏业

Research of the Hakka Culture Incorporate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New Media ——Research Bas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ustoms of the Colleges Hakka in Guangdong

CHEN Hui-feng, XIE Guo-dong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 China)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new medi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es. Hakka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Hakka area, incorporating the Hakka Culture into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will be beneficial to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virtue, and it’s more conducive to the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media; Hakka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2.036

2016-12-22

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pdjh2016b0726)

陈慧枫(1985—),女,广东河源人,民商法学硕士,讲师,兼职律师,中级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G641

A

1674-6341(2017)02-0088-04

猜你喜欢
客家人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客家人
宝藏(2021年7期)2021-08-28 08:17:34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行酒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06-13 10:18:44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福建人(2015年11期)2015-02-27 1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