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理分析

2017-03-10 06:08:27吴迪
关键词:集群理论区域

吴迪

(许昌学院 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理分析

吴迪

(许昌学院 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产业聚集形成的集聚效应可以大大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沿海地区开始进行产业集聚生产模式的发展,在取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同时也建立了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基于此,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运行机理,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也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鉴。

产业集聚;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增长极

1 相关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发展不断趋向集群化和融合化,在特定区域内会产生同一产业(相似产业)相对高度集中的现象,从而形成了产业集聚。相对于产业集聚的较为系统的研究最早是由Marshall开始的,其在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厂家通过集聚生产(工业集聚)从而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市场,减少中间的资本投入,形成一种知识的外溢。Webber则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也就是通过不同厂家之间的生产交易成本和竞争者之间的位置以及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来形成不同生产集群的一种发展现状。Marshall的观点被广泛应用在大多数的经济生产模式中,如纯粹聚集经济中,其主要是对不同厂商之间的空间聚集现象进行讨论,从而形成一种聚集经济形式。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1 外部经济理论

该理论在亚当斯密的相关分工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然后结合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研究,对工业生产中的组织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了相关的生产企业会由于利益的驱动自觉聚集到一起的结论。随着聚集区域的不断增大,涉及到的企业数量和规模也会逐渐增加,最终形成一种分工明确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模式。马歇尔提出了产业集聚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规模化,然后是服务性需求的专业化,最后则是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知识的溢出。但是马歇尔的研究仅从理论层面入手,是一种理想状态的经济发展形式,缺少对应的实际案例证明。在实际区域发展中,往往还会受到企业的迁徙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1]。

1.2 聚集经济理论

为了解决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后期的区域经济学家逐渐提出了一种聚集经济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根据微观视角的观察,将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是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主要是对自身的规模壮大进行重点关注,当企业的生产模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一种集聚效应,之后不同企业之间向着聚集方向发展;第二个阶段则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扩散等,不同厂商之间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逐渐向着产业集聚方向发展。而在区域的产业集聚过程中,需要以下几个要素的支持:首先是需要技术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模式;然后是企业组织形成了具有专业化组织生产的部门,其能够通过有效的管理对生产模式进行有效组织;再然后是劳动力的灵活开放,劳动力市场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最后则是市场网络的不断完善,形成一种需求广泛的市场。但是在韦伯的理论中,仅讨论了当地的资源和区域位置等方面的影响,其较明显的局限性表现在并未涉及到区域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等影响因素。

1.3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和增长极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推进作用[2]。该理论认为产业综合体指的是在特定区域之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等通过合理的分配和结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促进作用。该理论认为,需要将所有的企业放在各自适合的位置,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发展达到最初的设想效果。增长极理论则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来的,佩鲁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势力边界,这种势力边界是不依靠地理位置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仅仅依靠经济发展作为不同生产厂家的联系纽带。当地的经济管理部门通过一些政治政策将不同企业进行聚集,然后将某一个特定的地区变为资源和交通等资源全部集中的区域,这一区域随着经济的发展能够形成一种辐射作用,这一经济地区被称为增长极[3]。增长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辐射作用对周围地区进行经济促进,带动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此理论过分强调了政府作用和一些重要建设项目的带动作用。

2 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

2.1 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临近性

对于专业化的产业集聚理论,其中代表之一是Porter理论,其认为产业集群的产生是由于专业化的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所位于的区域环境中的各个厂商之间既存在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时又有相互之间的竞争。

对于集群来说,彼此之间的临近性是其最基本的内涵之一。而对于集群来说,其作为一种产业上的集聚,概念本身就带有一种明显的地理临近性特点。而对于产业集群的界定特征,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方位上的集聚特征,一是产业的专业化特征,这两个特征是产业集群的最基本特点。其中地理集聚主要指的是所有厂商在地理方位上是相互临近的,且一个产业集群的各个厂商全部集聚在同一个区域内。在当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地理集聚中,主要是以乡镇或者城市作为产业集群的地理边界。集群自身就具有一定的临近性特点,且这种临近性和企业之间的地理距离也具有一定的关系。如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大部分企业都集中在浙江等省区的沿海地区,可将该产业聚集省视为一个纺织服装行业的集群。随着地理距离不断缩小,可以发现纺织服装行业之间也不是集中到一起的,而是主要在温州和绍兴等地区[4]。进一步缩小空间距离,可以将其进行进一步的专业化集群划分。

2.2 产业集群下社会网络的形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一个企业的社会网络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向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同国外的企业与研究机构的技术研发与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多元,地理特点也在逐渐消减,直至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网络于是逐渐成为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网络对集群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所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不同学者对社会网络的定义没有太大的差别,普遍认为其是一种企业之间的协作发展,能够对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规范。但由于社会网络涵盖的范围大部分是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社会网络中获得资源和发展的可能性较小,其较多依赖的是地方性的集群网络。

产业集群能够对市场和政治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网络治理没有确定的规则,大都是不同企业之间通过长期的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的文化特征,这对网络信息交流和产品的交换具有较强的辅助性。不同企业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产业集群网络都起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大部分的企业更加愿意近距离地寻找合适的交易伙伴,这为集群网络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3 社会网络为区域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3.1 资源优势

集群网络对市场资源进行有效再分配,形成资源的集聚,具体来说能够通过人才和资源高度的集中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从而保证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随着自然资源的集聚和人力资源的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新的产业链也在逐渐完善。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对当地的资本和劳动力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同时还会带动当地的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帮助当地吸引资金和人才,促进区域的创新体系发展,逐步形成区域产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

2.3.2 成本优势

对于集群网络内部的各个企业,其在地理位置上距离较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特别是对于各种现代化设施和各项交通设施等。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能够大大地降低成本,另外还能促进不同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产品交易,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概括而言,其成本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信任度增加,另一个是集群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显著降低。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核心技术,实现创新目标。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升整个集群网络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使得集群网络内部企业共同获益。

3 以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想要实现产业集聚,不能只靠市场自发形成,必须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有效运行机制。对当地的优势产业进行准确的调查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潜力巨大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快速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行为相结合、政府与社会组织有效结合的运作方式(例如“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制定与实施产业选择、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战略规划,指导区域产业发展。要将产业集聚建立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营建创新创业环境,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局面。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机制的完善,为产业集聚发挥乘数效应提供强大的动力。

3.2 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

对于不同地区,其在发展产业集聚时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往往会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主要代表是以大型企业为基础的专业化协作性产业集聚。在这一区域产业集群中的主要表现是通过掌握核心技术等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湖北省的东风集团为例,其发展模式是汽车产业集聚和把武钢作为发展核心的加工型产业集群。东风集团在集群中的主要角色是为各大机械企业提供对应的产品供应,作为产业集聚,其对当地的资源和人才等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而武钢则是一种通过对原料进行再加工的上下游产业集群。湖北省的汽车产业集聚,其主要集中在襄樊汽车产业开发区等区域中,依靠东风集团的全产业链而产生的各种中小型供应商企业,为东风集团提供对应的汽车零部件。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3.3 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时期,各地产业集聚区成为破解发展瓶颈、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产业集聚区不仅是我国现阶段转型升级的主引擎,也是改革创新的试验区[5]。各地的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将多种产业进行集中,大大减少了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具有非常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目前,产业集聚区已经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形成了巨大的带动效应,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增长极。以河南省为例,全省产业集聚区2016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7%。产业集聚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高出产业集聚区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6]。可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创建和发展对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能够大大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生产收益,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业集聚的高度集中,大部分的产业都分布在一个较为狭小的区域内,对于企业的新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能够更好地保证企业的发展。同时,社会网络也存在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又带动了该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

4 结语

随着经济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化,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产业集聚也要先明确产业定位,聚焦主导产业,不断拉长做大产业链条,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我国的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还非常有限,为此,必须落实支持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及时发现解决产业集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搭建好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刘长全.基于外部性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国外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3):99—107.

[2]王海平,杨强.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11):37—38.

[3]高煦照.增长极理论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7(6):97—99.

[4]周南南.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分布特征及实证研究[J].河北企业,2014(4):75.

[5]吴迪.产业集聚区创新能力及保障机制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53—55.

[6]韩啸.河南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的路径——基于“互联网+”视角[J].人民论坛,2016(14):233—235.

责任编辑:李增华

Study on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WU Di

(School of Busines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Industries can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80s of 20 century, the model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was made in coastal areas and the huge economic interests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al capability in the reg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the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dustrial cluster; growth pole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2.012

2016-12-06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常态下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动力机制研究”(2016BJJ049);许昌学院重点科研基金项目“产业集聚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问题研究”(2016103)

吴迪(1981—),男,河南许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F062.9

A

1674-6341(2017)02-0029-03

猜你喜欢
集群理论区域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5:40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关于四色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