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刘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和全科教师培养的融合

2017-03-10 02:45龚宝成李红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顶岗全科师范生

龚宝成,李红霞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炎刘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和全科教师培养的融合

龚宝成,李红霞

(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立足于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时代背景,适应当前国家脱贫攻坚精准教育扶贫的需要,聚焦教育扶贫,探索师范生人才培养,淮南师范学院在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全科教师培养的融合,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体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体现民生改善,践行师范生人才培养与改革发展,意义深远。

炎刘模式;精准扶贫;全科教师培养

农村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怎样的教师才能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一直是教育的热点问题。淮南师范学院在师范生培养的“炎刘模式”探索中,实现“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全方位的小学全科教师的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衡城乡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努力和贡献。

一、“炎刘模式”:乡村义务教育扶贫要更精准

“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①《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人民网,2014年10月17日。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逐步推进,教育扶贫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均采取了一系列向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这与中央的脱贫攻坚战略要求是一致的。

安徽省寿县的炎刘镇,地处中部的农村,是全国农村的缩影。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乡村小学教育与城镇存在着巨大差异,乡村小学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凸显。教育经费短缺致使贫困地区教育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贫困地区学习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不仅表现为设施老旧,而且部分设施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一些教学用品,如图书配备、实验仪器等都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的校舍、图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增设以及更新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乡村教师现状堪忧,制约着教育水平整体的提升。从2015年秋开始,淮南师范学院至今已经连续派出四批师范生深入炎刘学区的9所乡村小学顶岗扶贫支教,取得了精准智力扶贫良好的社会效益。

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炎刘乡村教师队伍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结合我国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暨《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分析,从全国整体来看②《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普遍存在突出的共性问题:(1)“下不去”。教师投入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严重不足,一些村小教学点已经几年没有新进教师。(2)“留不住”。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特别是新入职教师在半年或一年内流动性最大。(3)“老龄化”。老龄化比较严重。因为太偏远、太艰苦,新教师长期补充不进去。(4)“供给偏”。教师队伍中结构性的矛盾,比如学科性短缺的矛盾,尤其是音体美教师短缺问题。(5)“教不好”。乡村教师普遍负担重、压力大,非常辛苦,能够出来学习的机会也很少。乡村教师非常让人敬佩。调查中发现,尽管条件非常艰苦、负担很重,但坚持20多年、30多年的教师也很多。他们对农村教育,特别是老少边差穷地区的教育贡献非常大,他们是我国乡村教育、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栋梁,非常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

“强国必先强教”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精准扶贫。从炎刘9所乡村学校的现实状况来看,由于政府近年来实施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工程等措施,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然而,为什么持续不断地增加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却仍然未能根本性地扭转一些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乡村教师质量带来诸多问题,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并未随之明显提升,使得不少农村父母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就读,不但导致城市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也使部分农村学校逐步成为缺少生源的“空心”学校。

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重在解决乡村教育质量问题,教师的供给侧结构性缺失的问题。多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大部分用在了诸如校园校舍、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而未能对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软件部分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当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已得到相应改善的情况下,仍没有及时改变工作重点,导致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针对性不强、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粗放扶贫”问题突出。因而,基础教育领域须改变以前那种“粗放扶贫”的工作模式,以“精准扶贫”的工作方式改善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必须找准义务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症结,对症下药。农村校长教师队伍素质亟待提高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除了经费短缺导致他们不能接受足够的培训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乏终身学习的资源和动力。

二、“炎刘模式”:扶贫顶岗支教及师范生培养的基本架构

扶贫顶岗支教“炎刘模式”,是淮南师范学院承担安徽省教育工委寿县炎刘镇精准智力扶贫任务。实践证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是加强乡村小学教育建设,提升小学教育水平,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基本理念: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是②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小学全科教师体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实践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培养课程体系是加强实践性,按照学科体系来架构的学科逻辑,以关注现实问题、回归生活世界、还原实践情境三维度来建构。师范生培养要走出教室,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的灵魂”。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本体论。主要精神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第二,“社会即学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主要内涵是: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

第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实质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二)情怀和追求: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践行立德树人大学宗旨

第一,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直接服务区域基础教育,要接地气,心系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顶岗支教扶贫,改善教学环境,提升师资队伍综合水平。“治贫必治愚,扶贫先扶智”,要想进行教育扶贫,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上不去,关键是师资不行,由于缺乏良好教育,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打工没技术,创业没思路,务农没出路”的问题。

第二,师范院校主动担当、支撑和服务国家扶贫战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主动担当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搭建反贫困学术平台,利用人才优势,开展知识扶贫,承担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第三,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是对师范院校传统的教育实践环节的一大拓展,本质上是一种强化的教育实习。在校大学生可以到农村学校的教师岗位上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期间全面承担在职教师的岗位职责。到经济不发达、生活条件落后、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基层支援教学工作,在艰苦环境中锻炼成长,可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夯实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核和基础,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大学在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示范引领、走在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是空头的说教,也不能简单地灌输,可以通过扶贫顶岗实习支教,扎根于现实生活、贴近时代特征,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帮助和引导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与认同,使他们真正理解和信服,把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内化为精神追求。

(三)实践模型:全科构架,课程统整,实践取向,突出个性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应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四年全程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积极反思教育实践,主动建构实践知识,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化实践意识,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

第一,全科构架。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淡化学科界限,不分学科,培养目标及其课程体系为有机整合和全科构架,主要采用“综合培养、文理不分、分向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我国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朝着“小班化”、“微型化”方向发展所面临的需求,适应教师供给侧机构性缺失导致的很难配齐各科专任教师的实际,更是对破解当前深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融合改革难题的积极回应。

第二,课程统整。师范专业应强化课程的统整与综合,注重教师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融合,注重教师教育、学科各分科和综合课程的融合,注重教师教育的理论、活动与实践课程的融合,注重教师教育的显性、隐性课程的融合,切实避免小学教师培养课程相互隔离,实施“3+1”教师教育两阶段课程的结合和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专业机构与优质小学实施课程的合作。

第三,实践取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应建构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建构于未来教师基于实践的理论建构能力的培养,引导未来教师善于把自己的成功的实践经验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①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它是传统的教师培养课程遭遇困境之后的必然选择,反映了教师知识研究的最新进展,体现了教师专业实践性本质的必然要求。

第四,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主要体现综合培养的价值取向,是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措施。推行“全科培养+学科特长+实践领域小班化教学”模式,不分学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并不是不求学生形成专长,而是在全科培养的前提下,为学生发展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与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在某些领域上形成专长,成为“多能一专”的教师。

(四)实践操作:三维合力,五位一体

第一,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基地学校形成三维合力,共同培养。统筹城乡教育,逐步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关键是配置好城乡师资资源,重点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地方高师院校在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中,通过构建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教师教育联盟,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校际交流的同步改革,并与校内相关改革措施相互配套,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是深化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范式。

第二,实施“基地共建、资源共建、师资共建、课程共建、责任共建”五位统筹,职前教师培养、职后教师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校地合作:精心谋划、悉心安排、倾心关爱;顶岗实习,深入农村、融入学校、投入教学,是解决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得来、下得去、教得好”的关键。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应具有农村情感的深厚性、专业知识的全面性、能力素质的综合性等特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免费定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可实行“3+1”开放性合作办学模式、构建“3+1”全科性课程体系和“3+1”养成性实践教学体系。

(五)拓展延伸: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第一,顶岗实习扶贫支教的社会效益。一是教育扶贫不仅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问题,更深刻改变了农村学校的面貌。二是教育扶贫不仅解决了农村学校教学问题,更深刻改变了农村的教育问题。三是教育扶贫改变的不仅是教育教学本身的问题,更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

第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新路径,立体多元地培养师范生,以“炎刘模式”作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重要载体,努力打通职前职后壁垒,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把高校推向基层,把行业力量引入高校,让高校能够更多地面向教育实体实践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地方更多地得到高校的智力支持,必将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地方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三、“炎刘模式”:需要一专多能的小学全科教师

扶贫顶岗支教的“炎刘模式”实践有力证明乡村小学亟需小学全科教师。小学全科教师是指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①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教育评论》2015年第4期。特征的小学教师。

(一)实现“下得去”目标,构建“三位一体”培养机制

整合师范院校、地方政府和实践基地的教师教育资源,采取定向招生、定编进岗和定期服务的方式,建立大学和实践学校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模式。学生要与报考的设岗县(市)和培养高校签署培养就业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毕业后按照协议规定提供就业岗位,相关部门将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确保有岗有编,增强“留得住”的吸引力。

(二)建立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资源配置体系

为乡村小学培养“一专多能”、留得住的教师,要把住“入口关”,严格招生选拔,采取大类招生、二次选拔等方式,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地方政府要出台政策、完善机制,结合部分省市的先进经验,推动和鼓励地方师范院校增设“全科”专业,拨付给师范院校专项资金,恢复免费师范生教育,实施公费定向培养,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确保师范生培养质量。

(三)突出全科特色,创新培养模式

从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角度来看,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按照“免费教育、全科培养、定向就业”培养模式。一是“学科培养+学科特长+实践领域小班化教学”模式。即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强化师范生职业训练,创新可行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策略。二是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并与同类学生享受同等奖助学金待遇。三是鼓励师范院校以入职后跟踪服务指导的形式,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加强乡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关注教育幸福感,优化职业环境

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衡量其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当前乡村小学教师的教育幸福感不高,在职业环境、社会地位、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体验等方面与城镇教师有较大差距,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保障乡村全科教师能终身服务乡村教育。

(五)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教育激励机制

应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好全科教师的工资与补贴发放、周转宿舍安排等相关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全科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对长期从事乡村全科小学教育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在专业成长和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在评先评优、学历深造、晋升职务等方面政策有所倾斜,以增强乡村教师责任感和荣誉感,让乡村教师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四、“炎刘模式”:推进精准扶贫和全科教师培养的融合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决胜阶段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顶岗支教的“炎刘模式”,聚焦农村的教育问题,能体现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体现民生改善,践行师范生人才培养与改革发展,意义深远。淮南师范学院打造的扶贫支教“炎刘模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了锻炼,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同时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受援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青年报》、CCTV音乐、安徽电视台、安徽高教网、光明网等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教育部新闻办官方网站将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精准扶贫的“炎刘模式”定格为“教改新举措”①教育部新闻办开通的微信公众平台“微言教育”,《安徽:教育精准扶贫的“炎刘模式”》2016年3月14日。,予以高度评价。

唯有以“精准”的工作模式,有的放矢地改善城乡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才能真正实现均衡发展的大目标,为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炎刘模式”探索过程中,推进精准扶贫和全科教师培养的融合,切实实现“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②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解决了教师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③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的问题,成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然选择。

扶贫顶岗支教和全科教师培养的融合,一是符合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结构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尤其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一小部分小班教学和包班制教学是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方向,将逐步代替分科教学。二是符合教师配置状况的需要。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师配置方面极不平衡,培养能教授小学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师能缓解小学教师分配不均匀的现状,完善教师资源配置体系,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为农村补充全科型的小学教师,从整体上提升小学教育的水平。三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趋势。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就是教师能够不断满足社会所赋予教师职业的要求,因而小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从团体到个人,从单学科到多学科的发展,这一趋势要求小学教师有更广博的知识面,是“综合型”、“全能型”的教师。

"Yanliu model"use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eneral teacher training

GONG Baocheng LI Hongxia

This paper focused on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explored the training ofnormalstudents.In carrying out"Yanliu model"where undergraduates take place of the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to teach for months,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eneral teacher training,paid attention to rural education,and embodied education fairness."Yanliu model"is significant for realizing education balance, narrowing the gap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mirroring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and reforming the training mode for normal talents.

Yanliu model;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general teacher training

G647

A

1009-9530(2017)02-0109-05

2017-02-16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创新模式研究”(DIA150296);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sk2015A512);2016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大项目“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乡村教师全科化培养研究”(2016jyxm0955);“乡村学校顶岗实习与支教扶贫相融合的师范生人才培养实践探索”(2016jyxm0960)

龚宝成(1966-),男,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全科教师培养和课程论研究。李红霞(1965-),女,淮南市方楼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顶岗全科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从建构主义下分析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必要性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