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环境现状及优化策略

2017-03-10 02:12檀江林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环境

檀江林,刘 茜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环境现状及优化策略

檀江林,刘 茜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立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环境因素作为切入点,从校园环境、网络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导入,反思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优化解决路径,即纯化“校园环境”,净化“网络环境”,优化“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环境;优化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大学生信念教育为基础,通过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程度逐渐被淡化,如何继续保证其教学质量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课题。本文力图从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的症结,把握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高效开展的脉搏,根据目前教育短板,提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成效的方法策略,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和教育制度。始终做到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继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与育人环境紧密相连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环境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健康向上的环境可以促进个体形成乐观积极的身心素质,反之,个体在恶劣的环境中则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给个人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在西方的环境论学说中,正如欧文所说的,“人是环境的产物”[2];同样马克思也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环境给人施加不同性质的影响,这就需要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和革新环境。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当前局势发展,促进教育领域体制改革,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抓手,牢牢掌握领导权和话语权。这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要做到塑造良好校园环境,提升自身授业技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从具体影响因素入手,改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主流核心意识上的的示范、引领和促进作用,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全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思想这块高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随着经济大潮的奔涌向前,各种影响大学生思潮的外部消极事物层出不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书育人效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思想上的糟粕和行为上的冲击,是需要学生、教育工作者、高校、政府及社会大环境整体联动,共同发力,进而形成合力,来铸造一座思想上的“钢铁长城”加以抵御;要尝试采取一些与时俱进、喜闻乐见、令人耳目一新的策略方法去优化外部环境,巩固我们的思想防线,掷地有声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去,让学生发自肺腑地去学习、去研讨、去践行,从而保证党的旗帜不掉色、不变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宣传“大环境”下的一个微型的“小环境”,它是正确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是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更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当今社会思潮争论的重要基础。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外部环境的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不断扩充,在攻坚克难、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更要加强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为谁办大学、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4]

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自身质量的高低,它主要是由高校教育工作者决定的,分属主观因素;二是内外部环境的优劣,其中包括校园、网络及社会环境,隶属客观因素。相对于主观因素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效果的影响,客观环境具有广泛性、普遍性、持久性等特点;若是外部环境发生动荡,将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往往给理论教育带来负反馈效应。本文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客观环境为着眼点,综合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教育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优化策略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环境的现状分析

(一)优化教育与挑战冲突并存相悖,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环境”更加多样

学校环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场所。学校环境作为传道授业的第一阵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定、和谐的学习场所,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渐进式发展,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硬件优势,为学生搭建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平台,充分发挥出环境正反馈的机制效应。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数据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每提升一个单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分别上升29.1%和24.1%。优质的内部教育环境能够以健康、积极的引导方式催人奋进,让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更加情真意切。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社会物质环境的改善也会带来校园人文环境的改良,但是校园文化的发展却有延迟和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建设方向不明朗,建设方式不创新,建设层次不清晰,致使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存在差异和不足。其次,文化活动载体量少质低。活动形式过多地流于表面化、趋同化,忽视活动开展内涵,“敲边鼓”“空架子”现象较多,忽视了精神文化育人的作用,罔顾文化活动所要展现的思想精髓,表露出校园文化发展“亚健康”态势。再次,高校周边环境建设出现“真空”。校园周边被良莠不齐的娱乐场充斥着,出现文化建设的“真空”区,这种周边文化建设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干扰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质量存在问题。一方面,师生交流互动不足。依照目前的高校教育工作考核体系,课堂教学任务是否足额定量完成是教师参与考核的主要指标,教师多致力于完成教学任务,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上的交流较少,很难在思想上真正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教师授课亲和力不足,“留堂率”不高。现实中存在一些教师将精力完全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圈、科研圈、官场圈里,忽视主责主业,师生关系淡化,缺乏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灌输说教,课堂表现缺乏新意,课堂效果不尽人意,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科技发展与网络教育交织错杂,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环境”更加多元

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各类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社会资讯包罗万象。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媒介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课本、课堂,而是偏向于快捷高速的网络音视频媒体。网络环境是把双刃剑,上传的内容良莠不齐,消极落后的观点在网络世界甚嚣尘上,而很多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声音难觅其踪,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对于优良教育资源判断、选择和使用的难度。复杂的网络环境会影响大学生们对网络行为的正确判断,容易造成思想混乱、行为不端的局面。加之传统道德中的社会风气、舆论压力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几乎无法形成实质性影响,起到的约束效果微乎其微。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发布不当言论,暴力攻击他人,破坏网络秩序,无视道德观念,忽视法律底线,产生了一系列的恶劣结果。

大学时期正值学生的青年阶段,性格冲动易被蛊惑,此时利用网络媒体对其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不失为避免青年学生“走歪路、走错路”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育效果却往往不尽人意。

一是课堂教育模式单一,方法陈旧,无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阐释主流价值理念。教育客体是沐浴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成长环境深受信息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生活习惯、思维模式、学习方法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新改变、新思想、新要求均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阵地应该由“第一课堂”努力向第二、第三课堂拓展,向社会实践要成果,向网络课堂要成绩。传统的教育方法依旧驻留在照本宣科上,“填鸭式”教育方法极易激发起大学生的叛逆念头。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模式上讲仍未脱离“教师讲、学生听”的以单向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那些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善于表达自身情感的当代大学生容易感到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如同嚼蜡,消磨了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二是网络教育存在时效性不足等缺陷。网络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便是时效性强,高效方便。但是网络的强时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稳固式思维模式进行对比时,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致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发挥出时代所赋予其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上的不足、理念上的陈旧、模式上的老化,均给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掣肘。目前推出的新型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旧停留在纸面文件上,只是作为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形式较为刻板,内容丰富度也有待加强,未能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的教育资源不能“精准投放”“定点使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三)国内动态与国际局势相互叠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环境”更加多变

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大势所趋。新一轮的国际矛盾与冲突在全球上演,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给世界新格局的建立带来了困难与挑战。整个国际环境暗流涌动,极端思潮蠢蠢欲动,暴恐等思想有借着网络途径跨过国门向青年群体进行渗透的危险,给目前的主流核心思想的传播与践行带来了负面影响。[5]同时在新世纪的发展背景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科技观念更新迭代,信息爆炸性的传播带来思想观念的冲击与改变,往常的社会环境、特定的民约风俗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何做好大环境大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成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情。

一是多元化价值观给大学生价值选择带来的挑战。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思想多元、行为开放、各种文化观念层出不穷的年代,诸如民族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思想潮流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矛盾与困扰,严重影响了其对于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在思想多元、文化多样、潮流多种的背景下,一些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容易被其侵扰和渗透,一时感情冲动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则会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带来波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矛盾也在不断地加大,收入、地位的不均等会让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地向注重现实倾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进入“后现实主义”的趋势。

二是西方糟粕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文化交流加深,西方文化影响着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文化之间产生冲击和碰撞。特别是在打开国门以后,西方的文化、思潮争先恐后涌入我国,随之而来便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带来了问题。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对社会问题还没形成稳定的“三观”,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信仰危机。西方多元化价值观鱼龙混杂,让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不知所措,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理想信念在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下产生混乱错觉,个人道德观念容易崩塌。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环境优化策略

(一)多层次筑牢主流意识,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环境”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政策倾斜、资金支持、人才建设等方面花力气下功夫,要将教育环境建设作为着力点和着眼点,充分发挥出优良教育环境的良好育人效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

第一,大力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教育环境,激发出良好环境对人的正面影响效果。要从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教育接受者三个层面进行统筹全盘考虑,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打造一支精干内行、默默奉献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校园管理者也要积极落实全国高校体制改革精神,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一流硬件设施环境,建立健全学生为本的教育体制,使大学生思想感情得到关心共鸣、精神生活丰富多样、道德品质得以锤炼。高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层次的优劣,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尝试在校园内划分出不同区域建立读书角,组建各类型兴趣小组,成立文化社团等加强学风文化建设的活动;借助校园宣传栏、布告墙、标语牌等媒介来张贴宣传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利用校园网制作、传播图文并茂、受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音视频。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设立“学校好人榜”“每周好事一广播”等形式,促进学生自觉践行主流核心价值观。

第二,提高授课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息息相关。要努力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树立育人理念、热爱教育事业,做到把学生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广大高校教师从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应该及时充电,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汲取新时期知识内容,提升道德修养,增强自身文化素质。一是可以从高校教育考核机制的改革入手,减轻教师评定职称的压力,使其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课堂中来,做到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二是定期举办培训讲座,邀请经验丰富的知名教师来为其传授授课经验,不定期组织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技能比拼大赛,切磋技艺,提升教学质量。建立起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在学术钻研、思想道德、为人处世等方面为学生解答疑惑。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即时聊天通讯工具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小组,就当前的政治热点进行探讨,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与发达地区的高校进行联系,给予青年教师前往进修的机会,开设专门的技能和能力训练课,开阔教师视野,鼓励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创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第三,重视打造优良校园周边环境。庞杂的外部环境,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将会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于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了解问题的发展态势,将其分门别类,按轻重缓急的程度加以处理。态度上要坚定有力,行为上要果断立决,争取做到追本溯源后净本清源。首先要与政府职能部门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规范周边商贩的经营权,维护良好的经营秩序,建设和谐的经营环境,对充斥在校园周边的“三俗”文化经营行为坚决取缔并予以行政处罚。其次,不定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摸底,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建立健全有关治理和优化高校周边环境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周边商铺的管理工作,采取奖罚分明的办法来规范其经营行为,可以建立周边经营点“黑名单”,将那些不符合校园经营环境的、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商铺加入校园“黑名单”,通过布告等方式提示学生勿往此地,直至其改良为止。最后,学校在治安管理方面加强与公安民警合作,邀请当地公安机关派驻“校园民警”,筛查、监管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以“混成旅”模式组织民警、学生组成联合安保巡逻队,加强治安监督和管理。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三俗”文化的识别、抵制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做到净化环境不留死角。

(二)多维度丰富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环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须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用现状展开,必须从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教育模式上打破常规,搭建新的教育框架。

第一,加强网络媒体平台建设,重点打造高水准的微博、微信平台,层层构建网络新媒体交互的立体网络,有意识、有规划地发布、推送主流核心价值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新媒体管理运营队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做大做强媒介平台。针对目前主流核心价值观宣传方式多样化、内容普适化的趋势,可以借鉴一些先进经验,尝试组织有艺术才能的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改版创作,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上传网络。同样,新媒体平台也是正能量的聚集地和发散地,可以通过解答、释疑、点评、澄清事实或者展现真相等方式来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力,使官方微博、微信成为弘扬主旋律、积攒正能量的旗帜标杆。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须以“喜闻乐见”“寓教于生活”为着眼点。互联网的发展不只加速了人们信息交换的速度,扩增了信息容量,更是改变了信息的展现方式和接受途径。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多地采用视频、音乐、动画、游戏甚至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将教育内容生动立体地展现给教育对象。既要坚持用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鼓励人感动人,又要通过丰富的网络文化内容来感染和熏陶大学生,努力在育人上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三,采纳“微思政”模式,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阵地”。要强化主流网站建设,可以效仿微博上“共青团中央”等,在保证其信息内容严谨性、准确性的前提下,重点发挥评论、转发、分享等功能,提高网站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参与度。要意识到思想政治工作是无处不在的,一句网络标语的悬挂,一个典型事迹的宣扬,都可以作为微型思政工作的一份子,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将其发散出去,积少成多后势必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多角度营造良好氛围,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环境”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多角度全方位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面对整体社会环境的嬗变,西方多元思想文化的碰撞,首先应牢牢坚持以主旋律教育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之一,从方向上确保思政教育工作不改变不动摇不“开倒车”。以主流思想引导大学生群体,给予其正确的三观选择与判断,将西方国家的糟粕思想屏蔽于国门之外,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扫清障碍,摒弃杂质。其次,针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多元文化思想齐头发展的态势,要做到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他文化思想中有益的、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要积极借鉴与吸收,反之,则要坚决抵制,不给其进入校园的机会。对多元文化思想中的消极思想可以予以引导、修正或改造,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发挥作用的一份子。总之,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的现象频发,要做到兼容并蓄、不视一切外来文化为洪水猛兽,也不一味将外来思想迎进国门,取外来文化之精华,综合中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促进文化思想发展繁荣昌盛。

第二,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作用。优化社会环境要从优化社会思想入手,思想的优化则需要大众传媒的支持与引导,现代社会是媒体社会、信息社会、“点屏”社会,每一个社会人都在通过不同的媒介接收信息,媒体的宣传引导时刻都在影响人们的思想态势和行为举止,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就是舆论强大、传播面广、内容量深、传递性强,因而对人的思想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7];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各党报省报,应该在宣传、新闻、文艺等方面坚持弘扬主流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旋律传播范围,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可以继续推出“中国好人榜”“感动中国”等系列栏目板块,大力宣传社会上涌现出的好人好事,树立先进典型,供全社会敬仰和学习,进一步扩大对于社会光明面的宣传,减少社会阴暗面新闻的投放;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需要向其灌输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从而帮助其坚定信心、培养意志、树立目标。

第三,大力加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社会是由不同的分工单位集成的,每一个自然人都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学校里就可以完成的,也不单是学校、教师的责任,社会整体大环境应该对此共同负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紧密频繁的、生动鲜活的、走进生活的教育,道德情感得到提升,法治理念得到升华,大学生在贴切的、富有教育内涵的环境氛围中受到感染、引导和启发,从而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要加强各行各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由社会各组织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形成人人做思想政治工作,时时做思想政治工作,事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8]。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所囊括的因子不仅仅只有学校和教师,家庭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社会组成部分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净化整体社会大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建一个风清气正的和谐局面。

[1]郑永廷,林伯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68-72.

[2]彭银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6(10):224-225,23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居继清.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针: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37(2):98-101.

[5]魏晓文,邵芳强.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4(6):29-33.

[6]罗本琦.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红旗文稿,2017(10):31-32.

[7]刘景来.从新闻作风谈政治家办报新闻理念[J].中国记者,2014(6):27-28.

[8]秦静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路径[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2(4):35-36.

G641

A

2095-0683(2017)05-0111-06

2017-09-20

檀江林(1965-),男,安徽安庆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刘茜(1993-),女,安徽宿州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校 刘正花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环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