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德
(1.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 344000;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梦理念的主体文化剖析*
张同德
(1.东华理工大学,江西抚州 344000;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510420)
中国梦与美国梦都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一种以拼搏进取赢得人的生命价值的精神意识。然而,中国梦与美国梦背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主体文化支撑,表达了霄壤之别的生存理念:个人主义作为美国精神的核心价值构成了美国梦的文化伦理基础,而富有心系天下情怀的群己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构筑了弘扬中国精神中国梦的文化内涵。
中国梦;美国梦;文化理念;个人主义;群己命运共同体
纵观环球,能够具有强大文化支撑“梦”理念的国家莫过于美国和中国。然而美国梦与中国梦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文化底蕴以及核心价值体系却大相径庭。从文化语境和社会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梦绝不是美国梦的翻版①。梦理念乃是一人、一家、一国之奋斗目标和生活憧憬,是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社会意识和精神追求,在不同社会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实现路径。中国梦与美国梦都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弘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拼搏进取精神,并不存在水火不容的对抗关系,相反却有着一种值得相互借鉴相互认同的对话关系。所不同的是,中国梦与美国梦各自体现了关于“人怎样存在”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关乎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基本问题。而“人怎样存在”的问题又一直影响着“人如何存在”这一问题,梦想背后透析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支撑。
“中国梦”肇始之初便具有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希冀,并在全国上下形成了高度一致的社会认同感。“中国梦”是直接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并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反复阐释其内涵和真谛: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其本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近五年以来,“中国梦”一直成为众多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热议话题。任平教授站在历史观的高度解析了“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当代指向意义,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中国梦”思想具有未来目标导向意义、世界历史性意义以及中国精神的价值指向意义[2]。孟东方和王资博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凝练了中国梦的内涵,认为“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理想的集中体现”,只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可以实现“理想与现实、共性与个性、世情与国情、静态与动态、合力与张力、求同与存异、刚性和柔性、国富和民福的统一”[3]。
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自鸦片战争始至抗日战争止,饱受西方各国列强欺凌,历经百年屈辱,难以磨灭的痛苦经历使得中国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过程中认识到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就不会有民族的兴旺发达,更不会有个人的生活幸福,而国家的繁荣富强又离不开每个人的不懈奋斗,因此,“中国梦”是国强民富梦,是心系天下福祉梦,国家梦提供了人民梦发展的广阔空间,而人民梦是国家梦得以实现的力量源泉。因此,中国梦既展现民族合力又张扬公民个性,其内在的文化支撑是“家国天下”情怀的群己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要更好地解读中国梦背后的文化支撑,需要深入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群己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建构中国梦的意义。
对于“美国梦”的国内外研究,学者们大多从文学和史学、历史和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展开论述和分析,鲜有从其内在文化的视角进行解读。据维基百科,美国梦是指美国的一种民族精神,有一套公民自由、民主权利、机遇平等的理念。只要努力奋斗,人人都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享受人生出彩的机会,都有可能走向通往社会上流阶层的阳光大道。这一界定虽然忽视了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诸多前设因素而略显粗糙,但它至少明确了美国梦展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精神,即努力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独立的社会氛围,弘扬个人主义精神,培养独立之人格、自由之选择的自主意识,最大化地实现个人价值。
从历史现实的角度来看,美国自建国以来就从来没有受殖民奴役的历史,美国梦历经早期的清教主义精神、独立战争时期民主自由思想、西进运动时期的开拓冒险精神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以来逐步衍生出的美国卓异主义,这些风格迥异精神理念的传承延续,陶钧淬火,最终形成了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张扬与政府主义排斥的传统。无论是从小木屋走进白宫的政治精英,还是出身卑微白手起家的商业传奇人物,无一不张扬着个人主义的奋斗旗帜。美国的个人主义精神真正彰显着美国梦的精神内核。
每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积淀下其独特的文化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价值取向,进而从整体上塑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而任何一个国家梦想的构筑都离不开其内在的民族文化支撑,以彰显其文化自信,体现其国家精神。
(一)美国梦的主体文化支撑:个人主义
美国梦的核心文化支撑突出体现在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②精神的张扬。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哲学和信念,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尤其是在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意义非凡。因此,深入理解美国梦的精神内涵离不开充分了解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熔铸成型过程中的作用。
从社会历史来看,个人主义肇始于欧洲启蒙运动中人本主义和宗教改革中基督教神本主义对欧洲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专制震古烁今冲击下所获得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它尊崇人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与现实的自我具有不可分割性以及个人身心自由的不可侵犯性。史蒂文·卢克斯从社会政治层面总结了个人主义所具有的四个单元观念,即人的尊严、自主、隐私和自我发展,它们是平等和自由诸观念的基本要素[4]。“人的尊严或者对人的尊重这一观念是平等思想的核心,而自主、隐私和自我发展则代表了自由或自主的三个方面”[4]。从社会政治角度转向个人视角本身,在道德心理层面,“追求真理是一项彻底的个人事务这一信念是个人主义的核心所在”,“个人主义是一个信仰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个人不仅被赋予了直接的地位和价值,而且也成为了真理的最终裁断者”,“个人主义使我们的个性成为了识别真理和实现道德价值的工具”[5]。个人主义在历史发展中所凝聚的这些内在观念和信仰价值观熔铸了现代社会的美国精神,隐括了“不自由,毋宁死”,“在追求财富的竞争中体现个人价值”,“民主政治,社会契约”以及“开拓进取,自由竞争,诚信敬业”等核心理念,并且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融入进了资产阶级的整个意识形态当中去,实质性地形成了“体现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道德伦理原则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为“多党议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私有制和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财产制度;多元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个人本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从而为资本主义社会个人追求幸福、实现财富增值的美国梦提供了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制度保障。而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使得美国社会认为个人主义是“达到由独立、自助、自我约束、充分发展的个人所构成的美好的、自然的社会秩序的唯一通道”[7],是维护自由制度不可或缺的伦理基础,是美国精神的核心价值。
因此,实现美国梦,就是美国精神的弘扬,是以理性、独立、自由以及自我实现为核心价值的个人主义精神的弘扬。
(二)中国梦的主体文化支撑:群己命运共同体
与美国梦倾心于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理想截然不同,中国梦不止于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家与国、群与己命运共同体对美好生活和社会福祉的希冀,其内在的文化支撑就在于对命运共同体的认可。个人主义在中国没有生长的土壤。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人们对个人主义的理解往往会走向两端,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自由散漫主义就是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这与以伦理情谊为核心纽带的群己文化观不无关系。在中国,一提到个人主义往往被认为是集体主义的对立面。而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话语体系与在西方话语体系里的含义同样径一周三。
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体主义是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上体现出来的一种道德原则、政治理念和社会价值观,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中高度注重公共利益、社团利益或国家利益的一种理念。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由于个人主义精神占主流文化地位,一旦在某一特定条件下高调宣扬集体主义的理念就很容易上升为国家集体主义,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对立起来,个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于某个政党组织,把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政治化,维护其政党组织集体的绝对权威地位,最终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如二战时期的德国。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很快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群与己的哲学观念中寻求到了共鸣。中国伦理文化家天下的情怀在处理群己关系问题上能够较好地厘清个体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处事往往以大局为重。个人主义在中国往往被理解为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负面价值观而受到反对。
在中国文化中,群己关系是看待人的社会性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和道德价值观,对个体的认识往往是在各种伦理人际关系之间发展形成的,个体的自我认知更多的受他人话语权力的影响。中国人信奉群体的精神,自上而下则注重民本思想,因关乎人心向背而奉行做官为民、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自下而上则要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心怀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个体与群体形成了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群己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故有“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强民方富,民富国安定”一理。因此,中国文化中的群己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突出群体利益价值观而反对缺乏公德心、损人利己的行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在中国语境往往具有贬义色彩。与西方的自由思想有着深厚的法律与人权的历史观念不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在中国缺乏民主与法制的文化地基,甚至很容易投向无政府主义。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明确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各种表现,指出了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政策不能贯彻到底,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群众发生隔离”,其来源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是“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是和马克思主义根本冲突的。它是消极的东西”。[8]反对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并不是说不重视个人的发展,而是在重视个性自由发展的同时尤为突出中国文化传统的群己利益一体观。与美国文化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在中国,英雄往往是以集体形式而不是以个人形式出现的。个人在集体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得以锤炼,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故,家要讲家风,企业要讲企业文化,国家要讲中国精神,这种群己命运共同体文化内涵丰富,对中国梦的领会和把握至关重要。
1.重伦理情谊。中国的群己文化蕴含着浓厚的伦理情谊观。中国的伦理情谊观充盈着“爱人”与“仁爱”的情怀,这种情怀始于家庭又不止于家庭,“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正因为注重伦理情谊,所以在群己关系中才会信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才会有“克己奉公”“无我利他”“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而这种重伦理情谊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共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凝聚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包含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精神的文化基础,而中国精神又是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力量。也正是有了伦理仁爱的文化基因,有了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中国梦才可以底气十足地阐发为和平发展之梦,合作共赢之梦。
2.行中庸之道。“中”即平衡点,社会人际关系上求得平衡点即可达到和谐的状态;做事平衡有度,“两害相权取其轻”,“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精髓。中庸是“根据事物的客观情况,通过不断的调整以求得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既不是搞平均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9]。怀有中庸思想,看事情往往要研究事物的正反两面,做事情要顾及各方利益,在权衡各方利益中寻找到“黄金分割点”。致中庸的途径有二:一则是“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在“群”与“己”中寻求平衡点,保留个体个性的同时也维护了群体利益,“君子和而不同”,承认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一则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敢于批驳不合理的极端行为和霸道做法,维护人间道义。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正是通过行中庸之道,在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兼顾各方需求,既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不断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梦想,又将改革的红利普及到民众,为个人梦想的实现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
群与己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无“己”则“群”不强,无“群”则“己”难存。中国的群己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推及到全球视野,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世界各国权力、利益、发展等话语权的争夺中寻求平衡点。新时代以伦理道德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庸之道为处事原则的群己命运共同体理念而构筑的中国梦不但有“自我”的世界,更有“他人”的世界;不但有“前人”的世界和“当今”的世界,更有“未来”的世界。中国人的群己观中始终具有“他人”意识,“他人”的问题就是“自我”的问题。由此可以理解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在实现过程中既不称霸又不搞扩张,倡导不同文明平等交流,致力于团结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推动建设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梦想都无法比拟的心胸和境界。
从根本上说,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设想。人们总是希望能够在和平的世界里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来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英]欧文)”。因此,本质上讲,中国梦与美国梦在梦想理念上具有通约性。然而,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格局瞬息万变。新时局新动态形势下,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内在核心文化支撑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都需要对当代自身的核心文化建设进行反思。
(一)不同梦理念的文化通约性
不管是“早发内生型”国家,如美国,还是“后发外生型”国家③,如中国,在当今全球化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时代,其现代化追梦的进程中总会面临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碰撞、交锋、融会,进而对其自身内在的核心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再构现代意义,展现时代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梦与美国梦在现代化构筑过程中,其梦想理念具有文化层面的通约性。
1.包容性。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全球性移民潮流为美国文化注入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血液,而美国社会又以其难以抗拒的文化张力潜移默化地将各民族文化浸润融化,盎克鲁撒克逊白人文化与拉美文化、犹太文化、非裔文化、亚洲文化等世界各民族文化相生相容,在对抗中对话,在对话中相生。也正因为其包容性,两百多年来美国梦一直激励着世界各地的追梦人不断涌入美国,而美国文化也因不断吸收容纳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而日益变大变强。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历来蕴含着厚德载物纳百川,雅量容人善若水的包容精神。也正是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可以相安无事;中华文化也因其包容性才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体系中惟一绵长至今未断流的一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突出体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理念上。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以和为贵,包容差异,在不同中寻求共性,搁置争议,共同发展。
2.创新性。创新是梦想起飞的引擎,创新是实现梦想的动力源泉。美国梦从一开始就营造一种激励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文化氛围。深受殖民地清教主义的影响,传统美国社会持续传承着清教徒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熔铸着美国公民的价值观,最终陶冶成为美国梦的核心文化精神的一部分。具体说来有四点值得肯定: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乐于动手亲力亲为的技师精神;美国清教徒式的集体主义精神④;以及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10]。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作国情咨文时重申美国梦的创新创业精神,充分鼓励和激发小微经济和草根创业的活力。不容否认,信息时代的当今美国依然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头羊。科技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新型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梦同样富有创新性,坚持改革创新来释放社会活力,激发群众创造性。尤为突出的是,2017年全国“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创”成为最为抢眼的关键词。据统计,本次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33次提到了“创”字。
“创”,既要有“闯”的勇气和胆量,又要有“新”的活力和智慧。追逐梦想的过程既是不畏艰险敢于闯荡的历程,又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创”,需要打破旧思维旧理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五四”精神;“创”,需要不抛弃不放弃不泄气众志成城百折不饶的长征精神;“创”,需要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女排精神。新时代新时期,中国梦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抓住了人这个生产力当中最重要的因素,让人的聪明才智和活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大家有改变命运、获得纵向上升的平等机会”[11]。
3.共同价值趋向。在内在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上,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注重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其理相通:中国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国梦弘扬公民自由、民主权利。“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2]。所不同的是,由于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环境中,不同梦想理念看待自我的方式存在差异。美国梦注重个人主义,自我是自主的,社会的公平正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权利自由的实现程度。中国梦强调家国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我概念是在集体需要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相互依赖中形成的”[13]。自我与他人相生相长,伦理关系浓厚,相互承担责任与义务。另外,“个人自主、权利和民主的概念并不限于西方文化传统,而是出现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中”,这些概念的来源“依赖于对普遍人类需求的共同看法以及对在不同文化中体验到的社会生活的迫切需求”[14]。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和平发展的环境。中国梦和美国梦都是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所不同的是,因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氛围种种不同,梦想价值所指不同。中国梦致力于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交流,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而美国梦则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
(二)梦理念的当代文化反思
不可否认,富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个人主义从“人”自身出发,尊重个人权益,突出个人价值,用民主法治的社会条件来保证社会各阶层之间成王败寇的自由流动,促进了资本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民主法治的不断进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可以激发公民的创新力,但个人主义容易导致社会内部的分裂,破坏社会的和谐,“个人主义首先会使公德的源泉干涸。但是,久而久之,个人主义也会打击和破坏其他一切美德,最后沦为利己主义”[15],因此,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可避免地消解了使社会得以稳固发展的社会凝聚力,无法在短时期内汇聚社会力量干大事。奥巴马力推的禁枪法案和医改方案屡遭挫败就是很好的例证。另一方面,美国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于国内,美国梦变相成为了上帝“已选子民”(大多是白种人)的梦想;于国际,借先进文明的名义去拯救整个世界,搞选队站边,缺乏包容和兼爱,通过战争手段把自己的民主模式强加给其他国家,美国梦由此也成为了当今世界诸多平地起骨堆的根源。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引发的难民潮、“萨德”危机等种种实例都展现了美国梦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不光彩的一面。
美国梦所弘扬的个人主义文化精神,兴民主之风、尚自由精神、重个人价值,保障人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无疑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但是这种个人主义文化精神过分强调以实现个人价值为终极目标,国家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另外,成就美国梦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资本的操控,而资本攫取利润的本质和资本无限扩张的本性必然会引起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对资本、资源、空间、市场的竞争的加剧,“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国际关系信条注定会使美国梦的光环褪色。新时代的美国梦更加彰显个人成功梦,更多的中下层人民在追求幸福、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时代,美国民族保守主义过分强调自我利益自我价值绝对优先的原则,新任总统特朗普不能做到“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潮流率性而为,大肆鼓吹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沉渣泛起,使美国梦最终演变成了狭隘的民族梦。
相比较而言,中国梦并不局囿于“追求个人幸福”,而是有着更宏阔前景的梦想,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想。这个梦想背后有着浓厚的以家庭伦理关系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群己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蕴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因此,中国梦既是每一个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个人梦想,同时每个个人又需要义不容辞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富民梦想而奋斗,国家与个人是不可分割的群与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正如每个家庭都要有一个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就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是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的最根本所在。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口流动性加快,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粗离婚率⑤逐年攀升,中国传统文化中群己共同体的理念也日益受到资本追逐利润这一本质的挑战,加剧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认同危机,社会问题凸显,信仰缺失、看客心态、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唯利是图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度喧嚣尘上,成为了通往实现中国梦道路上的绊脚石。鉴于此,作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一直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具有内聚力和同化力的文化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营造群力群策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无论星移斗转,世事沧桑,保持中国文化精神不失德,不丧志,“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每个中国人只有把国家的富强繁荣与个人的幸福追求结合起来,树立起国与家群己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国梦就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动力。*
*本文在撰写修改过程中承蒙张进教授、杨韶刚教授悉心指导,谨此致谢。文中不当之处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注释:
①BBC新闻英语中曾将中国梦对比成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梦,即大多数中产阶级有份好工作,有房有车,平均每个家庭2-3个孩子。笔者认为这种阐释不仅肤浅,而且也是对“中国梦”的误读。BBC相关新闻可参阅以下网址: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23199502。
②有学者认为individualism译为“个人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和翻译,正确的译法应为“个体主义”。“个人主义”英文表达应是egoism。详见杨韶刚.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道德文化的教育反思[J].教育学报,2011(5).笔者认为,individualism译为“个人主义”或“个体主义”都是可接受的。“个人主义”沿用已久,在不同的文化氛围有不同的内涵,本文第二节第二部分也有所论述,故按翻译约定俗成的规则,依旧采用“个人主义”这一术语。另外,杨教授把“个人主义”译为egoism应该只是侧重于individualism这一理念走向极端的情况下所表达的“自我主义”“利己主义”的含义,也就是托克维尔预示到的一种情况。
③据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早发内生型”现代化进程源自本国社会发展的内部需求,而“后发外生型”启动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来自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化启示效应。
④笔者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具有合作精神的个体主义,原文的阐释意义是指“清教运动在释放个人活力的同时,还天生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详见《清教徒的礼物》,第11页。
⑤粗离婚率一般指一定时期内离婚的次数或离婚的对数除以总人口数。因为在计算离婚率时,严格意义上讲,分母应该是已婚人数而非总人口数,但由于统计总已婚人数较难,故采用总人口数。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6-17.
[2]任平.“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出场的根本旨趣[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 (6):49-55.
[3]孟东方,王资博. 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 重庆社会科学,2013 (5):12-23.
[4][英]史蒂文·卢克斯. 个人主义[M]. 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捷克]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M]. 储智勇,译.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6]耿步健. 集体主义的嬗变与重构[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72-173.
[7]刘军宁,等. 自由与社群[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36.
[8]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60.
[9]张崇琛. 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 (6):7.
[10][美]肯尼斯·霍博,威廉·霍博.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M].丁丹,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7-12.
[11]中国政府网-总理 [EB/OL].http://www.gov.cn/premier/2017-03/15/content_5177716.htm.
[12]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929/c1024-27644905.html.
[13]Markus H. R. &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98.
[14]杨韶刚.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道德文化的教育反思[J].教育学报,2011(5):39.
[15][法]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 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25.
(责任编辑:王佩)
An Analysis on Pivotal Cultural Support of Dream Ideals
ZHANG Tong-de1,2
(1.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Jiangxi 344000, China; 2.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Both Chinese Dream and American Dream have manifested citizens’ yearning and aspiration for prospective better life, revealing a spiritual awareness of earning the value of life as a human being by way of diligence and aggressiveness. However, distinct cultural ethics inherent respectively in Chinese Dream and American Dream unfolds a totally different philosophy of life. Individualism, the core value of the American spirit culture, constitutes the ethical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while a culture deposit characteristic of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between social groups and individuals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Dream carrying forward the unique Chinese spirit.
Chinese Dream; American Dream; cultural ideas; individualism;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between social groups and individuals
1673-2103(2017)03-0035-06
2017-03-2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2016年度创新研究项目(16QNCX01)
张同德(1978-),男,山东潍坊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化。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