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发展环境保护的内在核心力量
——以山西为例纵谈环境文化建设

2017-03-10 00:14李景平
绿叶 2017年7期
关键词:汾河山西环境保护

◎李景平

培植发展环境保护的内在核心力量
——以山西为例纵谈环境文化建设

◎李景平

环境文化建设是真正处于环境保护内在的核心地位的建设,是真正蕴含环境保护核心力量的事业。其核心,就在于人的精神内在,人的心灵内因,和人的内宇性精神生态。现代社会自然生态的重构,在于现代人类精神生态的重构;而人类精神生态的重构,则在于现代环境文化的重构。这也是环境文化建设的使命。

环境文化是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是环境意识社会化之后又内化沉淀并生长在人的素质里的最自觉的原动力。比之于环境的科技力量、经济力量、法治力量、政治力量,以及文化力量是非直接力量,但却是最具内在根本作用最足以影响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内在核心力量。正是这个意义上,国家高度重视环境文化建设,我们需要培植发展环境文化的核心力量。

一、环境文化建设的国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到,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作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

环保部等六部委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中指出,加强对生态文化作品创作的支持力度,鼓励文化艺术界人士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推出一批反映环境保护、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作品,繁荣生态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精神需求。

环保部连年出台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也支持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的制作和发行,努力繁荣环境文化;激发环保文艺创作活力,努力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环保题材文艺作品;着力提升环境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推动和支持创作有品位、有影响力、传播力的环境文化产品。

二、山西在环境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山西将环境文化建设作为环境宣传的一方重镇。环境文化实践由全省延伸到地市,进而到企业性环境文化实践,走出了一条地方环境文化建设道路。

(一)“生态汾河”环境文化大型系列活动

2009年至2010年,由中华环保基金会、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山西省委宣传部等14个部门联合组织发起了“生态汾河”环境文化大型公益系列活动。

活动以“再造碧水汾河,构筑生态文明”为主题,按照五大系列铺开并推进:生态汾河社会、摄影、文化、新闻、以及宣传展示活动。其目的在于给山西治水攻坚营造强大的社会氛围,推出“拯救山西母亲河”行动,让汾河以崭新形象展现于新世纪的山西。

汾河作为山西人民的生命线,山西发展的大动脉,已经到了必须治理的时候,这就需要营造一个强大的社会宣传和文化氛围。关于拯救汾河的最大公益宣传活动也成为山西现代关于汾河生态最强的社会舆论活动。

在连续3年实现空气环境质量历史性好转之后,当地政府多次要求加大水体治理力度,蓝天碧水工程要再上水平。国家领导人视察山西也嘱托要解决好水的问题,新成立的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把环保攻坚转向水污染治理。活动成为山西环境宣传和环境文化活动的新亮点。环保部宣教司曾向全国推荐“生态汾河”大型环境文化系列活动经验。

(二)“生态汾河·绿色大篷车”大型文艺宣传活动

2010年,由中华环保基金会资助,临汾市环境保护局和中华环保基金会山西代表处主办,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支持举行了“生态汾河・绿色大篷车”大型文艺宣传活动。

宣传队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启动,在汾河流域沿线的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6市34县展开,行程1000公里,影响汾河流域社会公众约达100多万人次。活动将环保理念融入环境文艺,以形象感染普及环境理念,形成了汾河沿线城乡环境文化宣传的效应场。

动员汾河沿岸社会公众,兴起保护母亲河行动。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工程方案》,临汾不仅自己掀起汾河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高潮,而且要以绿色大蓬车的形式将此活动推至汾河全线,将政府动员转化为文艺发动,将文艺发动转化为形象直击,将形象直击转化为文化影响,将文化影响转化为行动潜化,外在造势内化为行为改变。

(三)“保护母亲河·聚力汾河行”环境文化活动

2011年至2015年,山西省环境保护厅支持,山西聚力环保集团企业大办文化事业,连续5年开展了“保护母亲河・聚力汾河行”大型环境文化宣传活动。

活动每年从汾河源头直至河尾,历经十天时间、千里行程,百余人参加队伍,考察汾河生态环境,探索汾河产业发展,开辟绿色发展论坛,举办晋商转型研讨。以汾河为线,寻求企业转型与环保突破的社会化途径。每年影响社会人群达百万,公众意识绿化效应彰显。

另一方面,从环保思考者转变为环保践行者的企业家实现了环境公益和环境私益、绿色发展和绿色文化的融合。文化对于企业的转型和企业的形象是引领性的。绿色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的塑造,尤其环保企业的塑造,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它给社会公众以绿色公益的冲击,社会给之以信任的回馈。

山西聚力环保由此走上了快车道,其所创造的“环保超市模式”从山西扩展到河北,从河北扩展到内蒙,又从内蒙扩展到了北京。环境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内升力,也提升了企业的推展力。

(四)“绿色读书月”科技图书场馆阅读活动

2015年至2017年,由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教育厅联合组织,连续3个世界环境日开展了“绿色读书月”环保图书阅读活动。

活动以新落成的山西省图书馆为绿色阅读主阵地,向社会读者发出《绿色读书宣言》,在山西省图书馆、中国煤炭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山西省科技馆、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开展环保图书赠发活动,赠送环保图书期刊10000多册,并举办生态文明讲座、环境文学演讲、绿色校园阅读、作家创作采风、绿色读书征文,参与读者约10万人之众。

在图书文化场馆建立环保宣传阵地和阅读视区,将社会读者的关注点吸引到生态文明图书上,形成一个绿色读书的效应场。绿色阅读的吸引力在于为绿色图书找读者,为社会读者找绿书,破解社会读者不知道环保读物,不关注环保图书,不聚焦环保阅读的问题。

在集中建立阅读效应及开发环保知识阅读兴趣、环境文学阅读吸引、生态理论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凝聚力,使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由感性关注上升到理性关注,由偶然行动到必然行动。凝聚在环保阅读中的人越多,环保的社会力量也就越强。

(五)“生态文明美丽山西”散文征文活动

2015年,由山西省环境保护厅、山西省作家协会与共青团山西省委、山西省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了“生态文明美丽山西”大型散文征文活动。

活动以文件发动、消息发布、信函通知、微信推动、组稿推荐五种方式,吸引省内外200多名作家500多名学生参加,创作了300多篇文学散文作品和600多篇青少年征文作品。邀请省内文学界权威人士对作家作品进行作品匿名评委匿名的“双匿名”评奖,评出100篇获奖作品和优秀作品,由北岳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山西绿色散文选》。

作家关注环保,本身就是思索。留恋古老的生态环境原乡,揭露黑色的现代环境破坏,展示新的生态文明现状,表现对未来绿色环境的畅想。作品切入人本意义,直接反观和反思、远虑和远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问题,批判人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倡导人文的爱护环境和保护生态,弘扬人类生态文明现实行动。

环境文学使作家自觉用手中的笔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山西绿色散文选》的关注点就在于关注作为环境主体的人,把环境意识渗透到读者心灵深处,是山西作家环保参与和环境文学的集中呈现。

(六)“山西作家生态汾河行”采风创作活动

2016年,由山西省环境保护厅与山西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山西作家生态汾河行”大型采风创作活动。

活动历时近半个月,60多名山西作家由汾河北线和汾河南线沿河采风,行程1000多公里,聚焦生态景点,关注环保亮点,创作产生了55篇30多万字的环境文学作品。作家们纷纷将作品发上博客、微信,发表在报纸、期刊,制作成视频音频读物,传播上新闻文化网络,最后由中国环境出版社结集出版了《走进一条河流》。一句话,反映环境现实,表现环保进展,讴歌生态成就。

强调文学的反馈和教化功能,让作家本着精神文化的反作用力,创造和传播现代生态理念,张扬和扩散现代环境文化,生动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形象地解读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构想,反馈给山西生态汾河建设一种现代性绿色精神力量。活动达到了反馈绿色力量、批判非绿文化、改造社会行为的作用。

三、环境文化建设的文化思考

(一)环境保护社会化的前提

作为现代科学,环境保护也许不缺少理念和思想创新,但相较而言,缺少文化创新和文化化创新。作为环保“硬件”的环境治理工程不少,但是作为环保“软件”的环境文化工程太少。就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国家而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社会、人的内在力量,没有这种力量,就等于没有内力,也没有生命力。我们的环境宣传常常追求社会化效应,实际上目前所说的社会化,其实仅仅是走向了社会,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化程度。只有环境保护创新潜移默化地在社会领域实现了环境文化,环境保护才真正实现了社会化。这个过程就如同构建时尚文化绿色消费和解构传统爆竹文化一样,只有实现了环保的文化化,才会实现环保的社会化。

(二)环境保护社会化才会世俗化

当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社会化的集体意识时,就会在社会意识领域融合、潜沉并积淀下来,成为一种社会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一种社会习惯或者一种民间习俗,从而实现世俗化。世俗的力量是强大且持久的,因为它已成为根性文化。世俗之所以难改变,正在于此;世俗难以建立,也在于此。

环境保护只有社会化,才能世俗化,才算在社会扎了根,进入到深层文化的内里。没有成为社会化的文化是无壤的文化;环境保护只有实现社会化,才会走向坚实的世俗化。

(三)环境保护世俗化才会人格化

环境保护只有实现世俗化才能实现人格化。人格化是环境保护的最高境界,即人化的环境保护,不是逼迫谁保护环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实现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成为人格、素质的因子。人格化,也就是成为内化于人格人伦之中的一种环保自在。

中国环境保护的道路是由政府环保而至于公众环保的道路,也就是由外在环保而至于内化环保的道路。环境保护只有在实现文化化、社会化、世俗化的基础上,实现法治约束的内在化及道德自律的内在化,才能实现普遍的环境保护人格化。没有人格化的环境保护,是没有灵魂也没有生机的环境保护。

四、环境文化建设的运作建言

(一)环境保护应尽快列入核心价值体系

中央将生态文明理念上升为核心价值观,这给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本身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外在契机,表明环境保护内涵本身获得了时代性提升和深化。这也给环境宣传教育赋予了时代责任和未来使命,环境宣传教育不再只是传播知识理念思想,而是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环境宣传教育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责任人。在国家层面,当下要做的就是把“生态文明纳入核心价值体系”的决策,尽快落实进核心价值体系。即将生态文明理念具体化为“节约、低碳、生态、环保”,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提出的核心价值体系。

(二)环境文化建设亟需出台政策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文明文化的支撑,而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则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撑。没有政策制度支撑,文化很难“化”。现在最需要制定高规格且具有约束性的政策,确立具有支撑性且富有执行力的制度,同时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

环境宣传和文化建设必须实现创新突破,突破现在环境宣传和文化建设的尴尬和被动局面。环境文化建设政策和制度的出台需要智慧性的顶层决策、策化、设计。这无疑考验的是环保部门的智慧胆识和创造。

(三)环境文化建设亟需建立国家工程

许久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建设注重自然科学,忽略社会科学;注重科技环保,忽略人文环保;注重治理工程,忽略文化工程。但在生态文明时代,不补齐这种先天不足,不扭转偏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就与其所蕴含的环境文明及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不合拍。

举行全国环境文化振兴活动或实施生态文明文化工程都应该在国家层面建设环境文化的国家工程,从而推动环境文化的省级工程和市级工程,并形成制度。以此彻底改变环境文化建设滞后甚至落后的现实局面。

(四)环境文化创作必须要走在时代前沿

环境文化的创造需要走在时代前沿,引领这个时代并无愧于时代作品。我们有过生态环境文学作品,但写得最好且制作最精良的不是出于环保部门。在这方面,环境保护部门应立即到位、归位、有为,承担责任,发挥力量,推出富有感染的环境文化作品。

2016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一项深入生活创作选题中,约50%创作选题是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涉及相关领域;而中国水利部也特邀著名环境文学作家创作水土保护的长篇报告文学。著名的“两座山理论”起源于环境保护,伟大的生态文明起源于环境保护,这正是环境文学乃至环境文化创作的大好题材。

五、结语

2017年春,时任环保部长的陈吉宁答记者问,首次发表了环境宣传教育“核心工作说”,突破了以往偏颇的“工程思维”“管理思维”,将环境保护思路引向丰富深化的“文化思维”“行为思维”,可谓是生态文明座标上对环境宣传教育事业的精准把握。环境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而环境文化建设,则是真正处于核心地位的、真正蕴含核心力量的、核心中的核心。环境文化最终解决的正是人的精神构建、心灵塑造和行为方式问题。环境文化之于环境保护的核心再造,无可替代。环境保护只有成为全民全社会的文化意识和行为方式,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而这个目标,环境宣传教育和环境文化建设方可使然。这也是环境宣传教育及环境文化工作者的核心使命,应当倾力为之。

(责任编辑 陈莹)

●李景平,山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汾河山西环境保护
陪汾河走一走
环境保护
我在山西等你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汾河水韵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