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培 李正伟 许益娟 柴蓓蓓 张若鹏
1.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
白族、傣族医药传承与保护的对比研究
何 培1李正伟1许益娟1柴蓓蓓1张若鹏2*
1.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2.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大理 671000
通过文献法、分析法等方法,从白族、傣族医药发展的历史特点出发,以白族、傣族医药文献资料为基础,对白族和傣族医药的传承及保护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促进白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
白族医药;傣族医药;传承保护;对比研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云南的26个民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都不断地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由此形成了本民族的传统医药学。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背景不同,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认识各异,医药学的发展形成也有所不同。从现状看,各民族的医药在理论或用药经验上就有所差异,临床诊疗技术也各有特色。笔者对白族、傣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借鉴傣医药发展的经验,使白族医药文化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部(包括鹤庆、剑川、洱源、云龙、大理等县市),贵州毕节、湖南桑植亦有分布[1]。早期白族民间关于白族医药的神话传说,有“大黑天神的传说”“药王爷与琉璃兽的传说”等记载[2]。白族是一个具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白族医药历史悠久,各地白族医药世家或父传子继(祖传) 、或授徒传艺(师传),产生了大量的民间医家。受到教育文化等历史背景的限制,白族民间医师主要通过“口传身授”,将自己的医疗经验和用药特色代代相传。
傣族分布较广,在云南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滇西、滇南的中越、中老、中缅边境、滇中的通海县、昆明市的禄劝县、滇北金沙江沿岸的永胜、华坪、永仁、大姚、武定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盘江沿岸、四川省的渡口市也有少量分布[3]。关于傣族医药的起源有“萨版尤和龚麻腊”的故事[4]。傣族是一个具有本民族语言并且有文字的民族,傣医药有着悠久的古籍历史,早期在贝叶上就有所记载 。由于客观条件和历史背景等原因, 傣族医药的传承一部分由“口授”完成,大多刻写在贝叶上或以手抄本记载[5]。
根据对白族和傣族医药文献的对比分析,发现白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较傣族医药弱,大量的白族医药的文献资料、传统药物尤其是动物药、矿物药在逐渐消失,传统医药文化面临逐渐消亡的现象。现就白族和傣族医药传承与保护现状整理如下。
2.1 文献资料的传承与保护 白族是有本民族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大量的民族医药文化的知识或用药经验,早期只能通过“口传身授”的方法传承。但在我国民族医学典籍中,包藏着富厚的白族医药著作。例如明代陈洞天的《洞天秘典注》、李星炜的《奇验方书》等书[6-7]。上述白族医药文献,部分在史籍中记载,少量医籍由相关单位保存,大部分文集散落于民间。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珍贵的医药典籍在不断流失甚至消亡。现存的医籍无法及时整理、总结,也不能进一步开发利用。此外,部分散落在民间的单方、验方及经典医案等,由于在“不外传”的传统观念影响,很难编著成书以公诸于世。
傣族既具有本民族语言又有本民族文字,在很早之前,除了“口授”外,大部分傣族医药文献是记载在贝叶经上的,即在贝叶棕的叶子裂片上用磨成三棱的针刻,再把锅烟(锅底炭质) 调水抹在刻痕上,经久不褪,有的甚至已经保存了几百年[8]。这种方法使得傣族医药的传承较为完整,流失的较少。本研究就白族与傣族医药文献进行整理,详见表1。
表1 白族与傣族医药的文献整理
2.2 传统药物的传承与保护
2.2.1 传统用药的种类、特点和药物整理对比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在传统药物的传承上,两个民族有很大的差别。傣族分布的西双版纳素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之称,其有丰富的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9]。傣族药书《旦兰约雅当当》中记载着上千种药方[10]。常用药物有自然界各种动物的皮、毛、骨、脑 、筋、血;植物的花 、草、树皮、核 、根、须 、汁, 还包括生长在森林里的白蚂蚁卵、菌子、土屎蜂的壳和部分矿物 (如硼砂)。
然而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1],有关于白族常用植物药、动物药与矿物药的资料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民族工作者或研究者在白族动物与矿物药的发掘整理工作方面有所限制,造成了许多惯用动物与矿物药散落在民间,尚不能得到系统规范的整理。笔者就白族、傣族常用代表性特色药物及开发性成果药物进行举例,详见表2和表3。
表2 白族与傣族常用代表性特色药物
表3 白族与傣族开发性成果药物
2.2.2 用药理论或经验对比 傣族的传统民族医药与 “万物有灵,灵灵相通” 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密切相关,大部分聚集在云南的西部和南部,以 “ 四塔”、 “五蕴”、“雅解学说”、“三盘学说”、“十大传统治疗方法”理论为指导[12]。傣医药蕴含广博的文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 显示出良好的医患沟通思维和人文关怀的观念。
然而白族在传统医药文化上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宝贵的白族医药文献典籍和单方验方。仅以“言传口授”世代传承。
2.3 传统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3.1 医药文献整理研究情况对比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傣医药的发展[13],经整理研究,有的方药被推荐入《中国药典》、《云南省药品标准 》中。1977年西双版纳州先后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景洪县民族医药推广站, 编辑出版了《民族医药简讯 》、 《西双版纳傣医药》等书。 后来又用汉、傣文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表 》1至4 集, 共收载傣药405个品种,225个科,37 个属。 这对傣药的传承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笔者在对于白族医药文献整理时[14-16],发现白族较傣族传统医药文献记载方面弱。然而白族民间医家在传承和保护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白族医药文化的民族工作者先后整理出《大理府志》、《大理县志稿》、《大理州白族医药及单验方》、《白族惯用植物药》[17]、《白族民间单方验方精萃》等相关论著。
2.3.2 医药医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科研项目对比 1983年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上, 国家确定傣药为全国四大民族医药(蒙 、 藏 、 维 、 傣)之一。1983年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批准修建设有50~100个床位的傣医医院。在2011年傣族医药(睡药疗法)被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12]。进一步加强了对传统傣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然而白族医药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当代随着老一辈白族医药工作者的相继离世,白族民间从医人员或名老医家不断减少。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后继从业人员对白族医药名称、传统使用方法等知之甚少。而且白族医药不断受到中西医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本民族医药的特色逐渐消退,并与中西医逐渐融合同化。在相关政策支持薄弱的情况下,白族医药面临严重传承的局面。而广大群众认同西医疗法,并且对其依赖性越来越强的现状,无疑又加速了白族医药文化的断层与消亡。2.3.3 民族教育机构及人才培养情况对比 教育是是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的基本途径。保护和传承民族医药文化必须加强民族医药传承教育。傣医学院教育近年来取得一些成绩[3]。1986~2002年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卫生学校中专学生103人;2002年云南中医学院与州卫生学校联合招收成人中西医结合傣医方向大专学生60人。2006年,傣医医院选送2名科研人员到泰国青莱皇家大学传统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同年,云南中医学院招收傣医学方向本科生6 人; 2007 ~ 2008 年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招收傣医学学生69人[18]。随着政府教育政策的支持,傣族医药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多, 这对傣药文化的保护无疑是起到推动作用。
白族医药文化在传承和保护的教育方面,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19]。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和扶持民族医药文化的发展,但白族医药仍处于逐渐流失、消亡的状况,传承和保护现状并不乐观。由于“适者生存”、“利润至上” 等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白药文化教育普遍存在后继无人的严峻考验。白族学院教育较傣族较少,主要是“口传身授”。由于缺少正规教育,许多具有白族特色文化由于一些老医家的离世而逐渐失传。
综上所述,经过对白族与傣族医药的现状、传承与保护的分析,白族医药的日发展形势严峻。白族医药既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兄弟民族(傣族)医药文化的学习,民族工作者应该借鉴兄弟民族传承与保护医药文化的经验,大力提倡加大对白族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对白族医药的保护申请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进一步开发提供政策支持;倡导编著《白族医药史》等,作为云南省省内学生选修教材,为文化传承提供资料与依据;积极倡导民族学校开设白族医药文化课程,从而为白族医药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保护。
[1]郑进,古老神奇的苍洱幽兰—云南白族医药简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03):71.
[2]于昊燕,吕跃军.从两则大理白族神话看舍己文化对医学人文的建设意义[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2) : 15-17.
[3]段忠玉,陈普.浅谈傣医药传承面临危机及对策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04):7-8.
[4]曾育麟.滇人天衍-云南民族医药[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 4-5。
[5]罗艳秋,保丽娟,吴永贵.傣族医药古籍资源的调查与定级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0) : 58-59.
[6]徐子圣.大理白族地区民间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J].白族学研究,1996(6) : 179-182.
[7]寸润林.灿烂辉煌的大理白族医药文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995(17) : 12-14.
[8]乐崇熙.傣族医药概况[J].中医杂志,1983(3) : 67-70.
[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36.
[10]伍琼华.傣族医药与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6) : 53-56.
[11]丁一先,白族民间单验方精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12]段忠玉,陈普.文化背景下傣族医药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利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9) : 4-5.
[13]岩罕金,闻名全国的傣族医药[J].1992(07):33.
[14]李建烨,马超,田旺,等.大理白族自治州特色民族民间医药调研[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09):1-3.
[15]朱德明,南宋时期大理国医药考略[J].医学与哲学(A),2012(07):72-73.
[16]李志勇,李彦文,崔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发展简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07):78-81.
[17]姜北.白族惯用植物药[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前言3.
[18]王雪梅,杨梅,胥筱云.试述以多元一体发展模式构建傣医药教育体系[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1:47-49.
[19]何明珍,吕跃军,周凡,等.白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5):5-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Bai Nationality and Dai Nationality Medicine
HE Pei1LI Zhengwei1XU Yijuan1CHAI Beibei1ZHANG Ruopeng2*
1. Clinical Medicine of 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0,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University, Dali,671000,China
Originate from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i and Dai medicine nationality,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Bai and Dai medicine nationality, this paper compare with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both medical cultur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Bai medicine.
Bai Nationality Medicine; Dai Nationality Medicin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Comparative Study
1.大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项目(KYBS201612)2.九三学社大理州委调研课题(16DJ04)3.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批重点学(专)科建设项目(2017ZD02)
何培(1990-),女,汉族,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白族医药传承与保护。E-mail:839872218@qq.com
张若鹏(1974-),男,汉族,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白族医药传承与保护。E-mail:zrp263000@163.com
R295.2
A
1007-8517(2017)04-0008-03
2017-01-03 编辑:梁志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