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剁手大战”再次上演。2016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披露的数据称,截至18点55分,天猫“双11”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24点00分时则将销售数字定格为1207亿元。阿里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相信今天‘双11的成绩,将会成为五年、八年以后,每一天的平均交易额。”
阿里巴巴披露的数据称,“双11”当天零点过后,仅用6分58秒,其平台交易额冲破100亿元。11月11日下午3点20分,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超去年纪录912亿。全天销售金额1207亿元,以全国14亿人计算,相当于平均每人在天猫购买了86元钱的商品。
2009年,天猫开启第一次“双11”活动,2016年是第8年,人们的网购消费热情仍然高涨,但也出现了不同聲音。有业内观点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注重消费品质,以低价促销为特点的“双11”购物节迟早会遇到天花板。对于此说法,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并不认同,他认为电商到今天为止只占了整个中国零售的10%左右,还有90%的传统商业都没变革。
对“双11”的反思无须上纲上线
尽管不少人对“双11”颇有微词,却不可否认这个默默走过8年的购物狂欢节已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习惯的改变往往伴随着精神上的焦虑,每年“双11”前夕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剁手”段子即可为证。在“双11”这样大规模的购物节日,一些不良商家趁机侵害消费者权益,也迫使人们开始反思“双11”模式的利弊得失。
不过反思归反思,我们切不可因此上纲上线。如有网友指责“双11”充满铜臭味,是没有文化气息的狂欢。这种意见就带有明显的偏见。“双11”从来就不是一个严格的节日,最初也不过是借节日之名,通过让进驻平台的各大商家集体让利,来增强用户黏性、培养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
“双11”并非在绑架、诱导消费者大额消费,而是通过制造等待的焦虑来刺激消费,这也证明了“双11”模式仍然具有生命力。这并不是说“双11”所代表的电商模式已尽善尽美,而是说在短期内其被彻底取代的可能性很小。对“双11”的反思始终是必要的,但过分严苛的批评无助于我们理解生活,更无助于解决问题。
过度消费“双11”是一种商业自残
如今,“双11”有被过度消费乃至恶意消费的趋势。如果说,“龟速”物流是由于各种外部原因导致的不可控因素,那么诸如价格猫腻、售后服务跟不上等,则令人感到遗憾。线上看挺好,拿到手却货不对板;说好的打折,其实早早提高了价格;优惠促销方案极其复杂或暗藏陷阱……种种劣迹表明,网购并不比传统交易更有道德自律,但由于不是面对面交易,以及网购基数庞大,更由于网购发展太快,监管机制没能及时跟上,一些不良电商不惮于浑水摸鱼,在利益驱使下透支商业道德和诚信。
任何交易,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具有可持续性,搞价格欺诈等歪门邪道,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饭碗”。“双11”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低价策略刺激了消费潜能,很多商品对消费者来说并非必需品。如果商家不讲诚信,导致消费体验变差,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说“不”。更要看到,消费需求总体是恒定的,“双11”不过是把平时的消费需求集中到了特定时间段,倘若只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择手段,只做“一锤子买卖”,其实非常短视。“双11”成为购物狂欢节是好事,消费者需要,商家需要,拉动内需也需要,而商家则是最大的受益者。于情于理,电商们都该精心呵护好这个品牌,让它更长远地发展下去,而不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不断蚕食它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