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宋英明?陈小兰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资助课题(编号:XJK016BGD064)、南华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资助课题(编号:2015JG028和2016JG013)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以大学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基地建设理念,分析了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实施环节。认为,要抓好创新基地遴选、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创新项目设置、学术氛围营造、人文素养提升等六大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核类专业;建设理念;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引言
2012年,教育部公布《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正确地认识实践教学的作用,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地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是保证整体教学质量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但与目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1]为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和2010年国家教育部分别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计划,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些计划实施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基地作为一种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大学生培养平台,[2]有望形成一种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社会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模式。[3]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有助于造就一批拔尖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使我国核类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尽快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核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工程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核类专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通常需要依托带电粒子加速器、先进核裂变堆、工业辐照场所等。这些仪器设施不仅造价昂贵,还带有一定的放射性,运行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专业人员。因此,高校往往难以开展涉核的实验装置的大规模建设和维护。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核类专业大学生的校内创新实践活动开展。[4]依托核工业科研院所和企业拥有的核仪器设施或场所来开展核类专业大学生的校外科研创新活动,有利于发挥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联合优势,有望使我国核类专业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人才培养更容易满足“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计划的实施要求。
近年来南华大学利用该校“核科学与技术”、“辐射防护和核安全工程”、“铀矿开采”等核学科的特色与优势,与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成功申报“核农学与辐照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它作为湖南省首个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为我校乃至我国涉核高校进一步摆脱因核类专业的“特殊性”而带来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难”培养的困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
三、“以大学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基地建设理念
“以大学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基地建设理念,是指在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個性、激励大学生的兴趣、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把大学生作为一切创新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创新为灵魂是指充分发掘、鼓励和引导研究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使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得到展现和突显,创新实践得到丰富和强化。
四、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实施环节
在以“以大学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基地建设理念框架下,依托“核农学与辐照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从以下六个环节来探讨如何构建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创新基地遴选
学校结合我国核行业和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制定创新基地的遴选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选择核行业内具有“三个领先”地位(即工程应用水平、管理服务水平和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优质企业作为备选创新基地,从而为进入基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参与企业科技攻关、锻炼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
2、导师队伍建设
实施“双导师(即校内导师+基地导师)联合指导”制度,由学校和基地共同组建的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负责基地大学生导师的遴选,同时聘请核专业/行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基地大学生的课程建设和授课,以及科研实践和工程应用指导等。
3、课程体系改革
以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基础,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前沿需求为目的,以素养、技能、创新提升为核心,以科研平台和创新项目为载体,注重企业和学校共同讲授和建设课程,着力构建基础厚、前沿博、系统强的学术学位大学生课程体系,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进一步丰富已有的“公共必修课模块”、“领域核心课模块”、“研究方向课模块”和“前沿讲座模块”等模块化课程。
4、创新项目设置
学校和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并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捐赠,共同设立基地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和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门用于资助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研究。由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负责创新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的精选和考核,考核分为不合格、合格和优秀等级,后者可提取一定比例的科研绩效,进一步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
5、学术氛围营造
定期组织基地大学生学术沙龙,交流科研成果、分享科研经验;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院士报告、名家讲坛等;与国内外其它科研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经常邀请外校、外国专家来基地讲学;努力支持基地的大学生出国参与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以及筹划举办各种创新实践比赛和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创新设计大赛等。
6、人文素养提升
基地大学生课程中增加历史、文学、艺术等专业选修课,适当规定选修学分;积极营造浓郁的基地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效果。在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基地大学生不断受到感染与启迪的同时,通过定期聘请社科界名人来创新基地讲学、举办文学阅读周、组织文学研究社团等形式,促进文化氛围形成。另外,积极鼓励基地大学生举办各种趣味运动会和联谊晚会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特别是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应该遵循“以大学生为本、创新为魂”的建设理念。其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内容包括,创新基地遴选、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创新项目设置、学术氛围营造、人文素养提升等。该体系正在实施于湖南省首个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核农学与辐照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它有望为大学生创新培养基地的高效可持续建设提供支撑理念和实施依据,并服务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研发型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塑造。
【参考文献】
[1] 李毅红.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J].高等教育论坛,2002(1)40-45.
[2] 湖南教育网-“湖南省启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工程建设”.2006年05月31日.http://www.hnedu.cn/show/140937.html.
[3] 刘思华,李际平.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206-208.
[4] 陈小兰,罗文,罗筑华.核类专业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初探[J].高教学刊,2015.18(1)75-76.
【作者简介】
罗 文(1985-)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