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洁?韩艺
【摘 要】 本文叙述了包头博物馆引进江宁博物馆《洗尽铅华是最美——江宁六朝青瓷展》,以江宁博物馆馆藏青瓷器为引,展现了六朝时期青瓷的发展历史及成就:青瓷的传承,器型,胎釉原料的选取,施釉方法,瓷器烧造龙窑以及工艺特色等诸多方面。其瓷制品已经达到了类玉似冰的效果,成为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为此后唐代瓷业发展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江宁博物馆;青瓷;历史;工艺特征
瓷器是考古学中除陶器之外保存数量最多,内涵最为深厚,涉及领域最为宽广,最具实用价值的一种文化遗存。瓷器以高岭土等瓷土做胎,器表施以钙质釉,在1200℃以上的温度下烧成,在商代末期发端,初步发展于战国两汉,成熟于六朝时期,由于瓷器比陶器更加坚固耐用,而造价比铜器、漆器等低廉,之后便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头博物馆引进江宁博物馆六朝青瓷展,以江宁上坊及滨江开发区六朝贵族墓发掘出土的青瓷器为代表,共精心选取江宁博物馆馆藏六朝文物80件(套),依用途分为生活器皿、日常用器、文房雅具、丧葬专用器四个单元,力求全面反映江宁出土的六朝青瓷概况,充分展示那个神韵与魅力并存的时代风采,让广大市民领略以青瓷为代表的六朝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的独特情怀,在紧张的生活中寻找一份朴素恬静的诗情。
江宁地处有着“十代故都”之称的南京南翼,从孙吴建都起,就是古都金陵的附郭县。晋武帝司马炎先于此设临江县,南朝地理学家顾野王在《舆地志》中记载:“帝初进江南,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固置江宁县”。自此,江宁之名沿用至今。从“南京猿人”、湖熟文化到吴文化的孕育,从繁华的六朝金粉到今日的南京市主城区之一,其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始终占据重要位置。
六朝,应是指公元3-6世纪,统治我国南方地区,定都南京的六个朝代,即孙吴(或称东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齐(或称萧齐)、梁、陈。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内藤湖南先生在《支那论》中提到,汉晋之际,是长期受汉族熏陶的周边部族崛起并入侵,在中国文化中心地区建立王朝的时期。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一文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感情的一个时代”。三国到魏晋六朝时期,除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之外,我国南北方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相对稳定。受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和西晉时期永嘉之乱的影响,大批士族与民众南下,与之而来,中原华夏文明也被带到江东地区,同时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工匠,也将中古时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手工业技术的兴旺推向了一个高峰,自东晋以来,建康(南京)成为了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阴(绍兴)、京口(镇江)等地都成为魏晋时期的富庶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江南地区制瓷业的成长。瓷窑在长江以南地区呈遍地开花之态,唐代著名的越窑、婺州窑、洪州窑等,均初创或者成长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青瓷脱胎于原始瓷,上承东汉,下启唐宋,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璀璨结晶,开创了世界陶瓷艺术的先河。汉晋六朝时期,是青瓷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阶段,窑业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同时,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风格、生活习俗等都影响着青瓷器物的形成。六朝青瓷充斥着强烈的自由精神,魏晋尚清谈,讲玄学,追求不羁脱俗、清俊洒脱的人格;南朝时期崇佛之风兴盛,社会审美修柔典雅。加之吴越地区独特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共同造就了风格轻快,颜色灵动的青瓷。
在长期的实践中,六朝青瓷形态日渐丰富,烧造工匠对胎釉原料的使用、成型、施釉方法、装烧技术和窑炉结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许多青瓷造型精美独特,烧成温度高,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净温润。下文就上述的这些方面做简要的介绍,让青瓷爱好者和博物馆观众对青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期更好地品味六朝文化之韵味。青瓷器类繁多,有生活器具、文房用具、陈设用具以及丧葬用具等,产品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器皿主要包括盘口壶、鸡首壶、罐、洗、尊、盆、唾壶、虎子以及各式盘、碗之类等。瓷质文房用具有笔洗、兽足瓷砚、水孟、蛙盂、兔盂等。陈设用具包括香薰、青瓷羊、狮形器、熊形灯等。冥器又称明器,是古代专门用来随葬的用具。六朝青瓷中魂瓶、神兽尊、鸡笼、狗盆、猪圈属此类。经过西晋的恢复发展,厚葬之风又再次卷土重来,也带动了瓷质明器的生产。
三国时期,青瓷刚刚兴起,器型多承袭汉代,铺首衔环等贴塑装饰较为常见,到西晋时期,瓷器烧造已经有了一段历史,器型已经较为成熟,贴塑佛像、仙人等元素运用广泛。南方地区六朝青瓷的器形演变趋势,主要是由小到大,由扁圆矮肥到浑圆修长,器物轮廓趋于柔美。器物的装饰风格,由早期的规范、刻板,到后期富于变化,具有较高的辨识度。青瓷基本都是拉坯成型,个别部位有手抹,在不施釉的器底或者内胎都可见相对应的成型方式留下的痕迹。在装饰方面,其主要表现手法是:堆塑、模印、刻花、印花、浮雕、镂雕等手法,工艺精湛,线条流畅,形态自然流畅,与器物相得益彰。本次展览中,西晋时期的莲瓣纹鸡首龙柄壶,集诸多装饰方法于一身,模印鸡首、贴塑龙柄、刻划莲瓣纹,并且釉色青中泛黄,布满细碎的冰裂纹,全面的反映了当时的瓷器烧制工艺。
在胎釉原料的选取中,多选取瓷窑所在地或者附近的瓷土为胎,烧成呈青灰色,釉料以石灰釉为主,以铁元素为着色剂,以氧化钙为助熔剂。六朝青瓷釉色清亮莹润,其胎质和釉色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灰白色胎,烧成温度较高,瓷质坚致。釉料含铁量较多,釉色灰青或豆青,施釉匀净莹润,釉面光洁;另一类为黄白色胎,烧成温度较低,胎质略粗,釉色呈嫩草绿色,稍稍闪黄,釉面有纵横交错的细小纹片,晶莹明澈,玻璃感强。东吴至东晋时期出的青瓷多属前者,南朝青瓷则以后者为主。晋潘岳《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左思《蜀都赋》注:“潘《赋》曰缥瓷,当时即以浅青相尚。后来峰翠、天青,于此开其先矣。”青瓷被赞为“缥瓷”,足见时人之青睐。唐代秘色瓷脱胎于六朝青瓷,直至宋代,龙泉窑等依然承袭六朝青瓷,元以后盛行的釉下彩工艺,最早也是由六朝时期的烧造工匠所创。
六朝时期以浸釉法为主要的施釉方法,又称蘸釉法,器物一般的流釉现象是从口部流向底部。本次展览中大部分青瓷釉色纯净,莹润透亮,釉层较薄,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呈青色或者青中泛黄;个别青瓷釉面现冰裂纹,烧制中是胎釉之间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但别有情致;也有个别东吴时期的瓷器釉不及底,出现了釉面浓淡不一、脱釉的现象,说明胎釉的烧结程度不高,结合不紧密,反映了青瓷窑业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改进。此次展览部分器物内壁施釉较匀称,应该是采用了荡釉的方式,是制瓷工序操作精细化的体现。
在烧制中的窑具使用方面,三国时期青瓷装烧主要使用筒形垫具,窑具方面则以三足支钉作为器与器之间的间隔,这在本次展览中大部分器物内可见支钉痕,例如三国吴的青瓷笔洗,其底部就有明显的支钉痕裸露在外,露出胎土。晋代改用喇叭形和钵形垫具,窑具改为锯齿口盂形窑具,分散受力面积,支烧痕迹不明显,保证了釉面的完整性。伴随着日常工作经验的积累,窑具的改进也是促进青瓷烧制技术日渐完善的必要条件。
关于瓷窑,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瓷器烧造作坊,普遍采用龙窑,而且经过从战国到东汉末年的改进和革新,六朝时期龙窑的结构已经相对完善,多依山勢建造在坡地上,呈长条形,与地平线呈10°-20°的角,形似卧龙,故得名龙窑,一般都长达十几米。窑体分为窑头、窑床、窑尾,前后有两座窑门,顶部有若干投柴孔。龙窑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并可控制火焰性质。经测试,六朝时期,窑内实行分段烧成,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火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以越窑为代表,其瓷制品已经达到了类玉似冰的效果,成为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为此后唐代瓷业发展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朝青瓷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她以高温青釉为特征,为人们了解六朝时期的社会和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反映了江宁作为建康城附郭县的历史。《洗尽铅华是最美——江宁六朝青瓷展》并非一场华贵的视觉饕餮盛宴,但足以让你体会到使人返璞归真、淡泊明志的人生追求。当您置身于这些如玉般温润的青瓷之侧,是否能听到它们那穿越千年的声音,“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六朝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如青瓷般质朴而灵透,希望您停下匆忙的脚步,给自己半日的空闲时光,走进博物馆,去感受一下六朝风骨,去品味一下魏晋风度,给心灵一次涤荡的机会。相信,定当不虚此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2006.
[2] 傅振伦译.陶说译注[M].轻工业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
邬 洁(1989.7-)女,南京大学毕业,工作单位:内蒙古包头博物馆.
韩 艺(1987.7-)女,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工作单位:内蒙古包头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