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

2017-03-10 21:04史薇
金融发展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

摘 要:为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特征、水平及影响因素,本文使用“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从货币支出和时间支出两个维度对网络信息消费水平进行测量,并按网络信息消费用途的不同,将总体时间支出划分为学习、生活、沟通交流、休闲娱乐四项内容上的具体支出。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讨不同层面网络信息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本实证研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货币花费;时间花费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7)01-0056-07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高达7.1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职业构成上仍然以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1%。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群体已是我国网民的主体。大学生作为社会年轻群体,近年来使用网络进行消费已呈爆发增长之势。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网络消费泛指人们以互联网络为工具,实现自身需要的满足过程。网络信息消费的概念相对较窄,指人们通过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消费各种网络中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活动,包括诸如利用网络查找、购买、评价、利用信息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反馈和编辑等行为(史薇,2016)。

围绕网络消費,学术界已开展了一些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黄健柏、黄飞,2010),但大部分研究都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总体出发,少有针对该群体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消费的研究,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也多拘泥于局部范围内的数据资料。徐洪升(2009)曾对相关研究进行过综述。林豪慧(2002)、王东(2008)分析了高校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指出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应对措施;刘志杰(2004)、陈晓(2007)、胡立源(2008)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利与弊;还有部分学者基于实地调查数据,对特定区域内的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和特点进行分析(蔡怀舜,2004;谢赟,2013;恵新宇、何亮坤,2015;顾继光,2015);黄冬兰(2012)从伦理学角度提出要用道德力量引导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倡导构建和谐的网络信息消费道德观。

上述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益启示,但已有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究竟有多高?局部地区的定量研究结果是否具有科学的普适性?其次,影响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不同类型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差异?这些都是上述研究的薄弱环节,也是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予以回答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本文研究首都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涉及两个核心概念:网络信息消费和消费水平。网络信息消费的含义如上文所述。消费水平,从宏观角度考察是指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用于生活消费和服务的规模和水平;从微观角度考察是指单个消费者一定时期内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所达到的规模和水平。本文从微观层面的货币支出和时间支出两个维度来衡量首都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水平。货币支出指被访大学生每月平均上网(包括网费、手机流量费、购买网络信息资源如APP软件、游戏点卡、会员费、网络视频等)费用支出;时间支出是指被访大学生平均每周网络信息消费的总时间。由于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按用途可细分为四类,即获取学习类信息(包括文字视频课程、本专业及课外知识)、获取生活类信息(包括新闻及社会热点信息、衣食住行相关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如通过微信和QQ等聊天软件、通过电子邮件、通过论坛及社交网站等的交流)、进行娱乐休闲(包括看网络文学、听音乐、看网络视频、玩网络游戏等),所以本文在时间维度上不仅考察总体水平,还分别对这四类消费水平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调查协会2015年11月开展的“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情况调查”。该调查采用两阶段分层抽样,第一阶段在北京全部57所本科高校中,以院校类型(综合、理工、人文、其他)、主管部门(教育部属、北京市属、其他属)、是否重点三个指标为分层标志,按比例抽取10所高校样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第二阶段在这10所高校中按年级和实际性别等比抽样,分别随机拦访200名本科生。调查过程中由于参与人员较多,最终共获得有效样本2100份,根据本文研究主题,剔除了关键变量存在数据缺失的样本后,最终纳入分析的样本2094个。

(三)变量及模型设置

其中,[C]为被解释变量。本文从货币支出和时间支出两个维度考察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总体水平。按照惯例,分别对每月平均上网花费金额和平均每周进行网络信息消费的总时间取对数。在网络信息消费用途分类视角下考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时,分别对平均每周进行学习类信息消费、生活类信息消费、沟通交流消费、娱乐休闲消费的时间取对数。

[x1,…,xp]为[P]个解释变量;[β0]为常数项;[ε]为随机误差,表示被解释变量[C]的变化由[P]个解释变量[x]的变化和其他随机因素引起。[P]个解释变量分别为:性别、专业、每月生活费、上网年数、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学校网络资源、网络媒介占有。具体变量设置见表1。

三、首都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水平及影响因素

(一)首都高校大学生的网络信息消费水平及相关情况

数据显示,此次调查的首都10所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消费方面不仅人数众多且消费水平较高。

首先,10所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消费的人数占比高。在2094位大学生中,有高达99.9%的人表示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消费,其中,90%的学生使用自己的设备(如电脑、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7.4%的人利用学校互联网资源(如图书馆电子设备或实验室机房等),剩下2.6%的受访者去学校及周边网吧或其他地方。

其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大。在每月网络信息消费金额上,10所高校学生的平均支出达77.6元。由于计费方式存在差异,不同学校学生的月平均花费也不同。此次调查中,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学生月均货币支出最大,分别高达112.7元、97.8元和91.3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月均支出最小,分别只有54.0元、56.4元和58.9元;北京师范大学(59.8元)、北京大学(61.3元)、北京交通大学(72.3元)和清华大学(78.5元)居中。

再次,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时间花费较多。此次调查,10所高校学生每周进行网络信息消费的总时间高达28.3小时,这比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披露的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26.5小时)高1.8小时,说明大学生的确是当前网络信息消费的主力军。

最后,大学生在不同类型网络信息消费上的时间花费存在差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同时结合网络应用模式的体系结构(李卫东,2015),将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产品和服务划分为学习类、生活类、沟通交流、娱乐休闲四种类型。数据显示,10所高校大学生在四类消费上的时间花费不一:获取学习类信息的时间最多(8.5小时),其次是沟通交流(8.2小时),而娱乐休闲(6.8小时)和获取生活类信息(5.6小时)的时间最少。对绝大部分大学生而言,学習和创造新知是主要职责,又因为兼具“社会人”的角色,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娱乐也有实实在在的需求,因此在网络信息消费的内容上表现出多元化特点。

此外,由表2可知,在本次调查的全部被访大学生中,男生比重略高。专业分布,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最多,超过4成;其次是工科学生,比重超过2成;理科和艺术类学生比重也超过1成;医学、农学和其他学科门类的学生较少,均不足1成。平均每月生活费,近6成学生集中在1000—1999元,每月生活费在3000元及以上的学生所占比重较小,不足1成,另外,还有近2成的学生每月生活费不足1000元。上网年数,超过8成的学生表示网龄已经达到4—8年甚至8年以上,网龄4年以下的学生比重不足2成。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实地调查中,请受访大学生按照“确定检索关键词的能力、使用多种搜索引擎数据库检索、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检索技巧的了解”四项指标对自身网络信息检索能力进行评价,每项从“非常差”到“非常好”依次连续赋分1—10。结果显示,受访大学生的自评网络信息检索能力较好,总体水平达到28.077。学校网络基础资源评价,受访大学生依次对“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范围能否满足使用需求、校园有线网络速度能否满足使用需求、校园无线网络速度能否满足使用需求、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免费数据库(如知网、CADAL电子书、KUKE数字音乐图书馆等)能否满足使用需求”四项指标给予评价,每项指标从“完全不能满足”到“完全能满足”同样依次赋分1—10。数据结果表明,被访大学生对所在学校网络基础资源的总体评价一般,四项指标的全部平均得分只有25.957。“网络信息消费使用媒介占有”平均水平达到2.611,说明以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互联网终端设备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几乎每位大学生都拥有一款或多款上网工具。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 网络信息总体消费水平的回归分析结果。首都高校大学生两个维度网络信息总体消费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性别、专业、每月生活费、上网年数、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学校网络资源评价、网络媒介占有对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花费均构成显著影响;对网络信息消费时间花费的影响,性别、专业、每月生活费、上网年数的作用不显著,网络信息检索能力、学校网络资源评价和网络媒介占有的作用显著。

货币支出首先表现出性别差异。控制其他变量的作用后,大学男生网络信息消费的平均货币支出比女生多0.265元,且该差异在0.00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p=0.000)。考虑到男女生在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消费结构上的差异,这一结果有其现实合理性。

如图1所示,高校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结构有性别差异。女生使用网络在学习方面获取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在生活上关注衣食住行,以及在休闲娱乐上看网络文学、听音乐、看网络视频的比重高于男生。在目前的互联网及校园网络环境下,这些消费除了耗费流量外,绝大多数不需要额外的货币花费。相较之下,男生在获取其他专业及课外知识信息,关注新闻社会热点信息,尤其是玩网络游戏的比重远高于女生。网络游戏大都由网游公司开发设计,公司的目的在于营利,需要每一位消费者支付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男生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水平。

专业方面,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的网络信息货币花费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除教师课堂传授外,还有很多是集中于课本书籍等材料上的,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特点,高校大学生在校园图书馆、书店中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得,对这些学习资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理工科学生来说,除了课本书籍外,很多时候还需要在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这显然弱化了其网络信息消费需求。

每月生活费上,生活费越高的学生货币支出越多,但只在2000—2999元这一组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每月生活费在2000—2999元的学生比生活费不足500元的学生用于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平均要多出0.037元。对大学生而言,由于尚未踏入职场,经济并不独立,对来自原生家庭的经济支持有较大依赖,生活费是消费的预算硬约束,生活费越多意味着有效需求越大。

上网年数方面,网龄越长的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的货币支出越多,在上网年数4年及以上组有显著差异。与网龄不足1年的大学生相比,上网年数4—8年甚至8年以上者平均每月使用网络满足信息消费需求的货币支出分别比前者多0.500元和0.490元。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