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想,去市集

2017-03-10 21:02何涵妃
海峡旅游 2017年3期
关键词:木作市集摊主

何涵妃

“自给”是在市集上成长起来的品牌。杨帅不仅和伙伴在市集上贩卖作品,同时,他也享受和摊主之间像邻里一样的关系,没客人的时候坐在一旁聊天。对杨帅而言,市集“有趣有格调,还弥漫着一些迷人的烟火气息”。

“自给”是在创意市集上成长起来的品牌。

大三的时候,杨帅和几个相同兴趣的朋友在学校里申请了一间工作室,闲暇时做一些他们喜爱的木作。有一天工作室的师妹整理了大家的作品,去参加一个小市集。师妹回来后很兴奋,拿着赚来的第一桶金对他们说,市集的反响很好,很多人都对他们的木作感兴趣,甚至有人以为他们的作品是日本的师傅做的。

那次市集让他们初尝了被认可的喜悦,也让当时的他们有了底气去参加更大的市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市集经历,是2015年在深圳的“T街创意市集”。市集的頭一天晚上,杨帅和伙伴老吴在青旅里反复确定价格,心里有些忐忑。没想到作品在第一天就几乎都卖完了,一颗石头落了地。

现在回想起来,杨帅还是很感激这场市集,让他们的手工与设计在一个未知的市场环境中,得到那么多支持与反馈。在市集上他还认识了不少有趣的朋友,一些小众的手作摊主,甚至有些名气比他们要大得多的设计师、艺术家。用他的话说,“总算是对国内的创意市集有了初步的认识。”

毕业后,杨帅和工作室的五个伙伴在上海成立了品牌“自给”。在创作、做订单之余,上海的大小市集成了他们周末必去的地方,只不过比原来更加娴熟自如。他们会挑选在学校附近,或者文创园里的市集,这些地方年轻人多,有比较精准的人流,相反在商场里的市集就比较不好卖。每个市集的氛围也很重要,最主要看主办方,选择做什么样的水准,招什么样的摊主,收多少费用,在哪里举办,这些都是杨帅会衡量一个市集是否值得去的标准。

团队虽然年轻,但却对自己品牌有很明确的认知,这些认知或多或少来自参加市集的经验。对他们这种有产品欲望的工作室来说,市集实际上赚不了什么钱,但他们可以通过市集直接地与顾客交流,产品做活动,或者有某个主题的新作品出来,通过市集第一时间就能知道顾客对产品的态度,这对初创团队来说是很宝贵的经历。他们甚至看到很多成功的品牌,也会在市集摆摊,收集顾客的反馈。市集让“自给”品牌少走很多弯路,在对市场完全不懂的情况下做设计、做品牌,市集是能够比较快地摸清楚行情的地方。

市集还有一种奇妙的社群感,这也是杨帅喜欢市集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些不管收入的好坏都会去体验售卖过程的摊主,那些一边唱歌一边招揽顾客的摊主,都无比动人,也常常让他感觉生活还是挺有意思的。鹦鹉螺有一次在1933创意园区办的市集,一个乐手上台表演之后,和台下几个会拉二胡弹吉他的摊主临时组了个乐队,为大家现场演唱。想象一下,一个摊主是设计师同时也可能是吉他手,买卖和互动变成即兴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氛围,让市集更像是一个理想鲜活的临时社区。

当然,随着市集越来越多,杨帅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市集都是理想的。多元有趣是一个好的市集很重要的特质,而一些小众文化常常难以维持,当市集变得越来越多,资源被稀释之后,市集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弱。他希望主办方能够花更大的力气筛选摊主,注重市集的原创性,让市集变成一个良性的渠道,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

猜你喜欢
木作市集摊主
添零和抹零
木作艺术对于现代茶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
市集
20元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园林工程古建筑木作工程如何修缮分析
传统小木作语言在现代地域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商圈场景:“市集”+“体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