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瑜
买东西,现在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大型超市,大型商场,能让人逛到迷路,抽不出时间外出的,宅在家里,动动手指,只要额度够用,都能从屏幕里刷下一个世界来。真实的、虚拟的货架上,总有买不完的东西,看似丰富我们的日常,却也禁锢着我们的生活。
所有的购物都在封闭的空间里发生。一旦进入商店的地界,人就被简化成了一个行走的钱包。商场的动线是被精心设计的,音乐是处心积虑挑选的,环绕四周的色调,气味,无不从生理和精神上,刺激人掏出更多的钱去消费。商场中的售货员,并不比你更加知道这些商品之所以如此的过程,热情贩卖的,只是时下的流行元素,和品牌在商业江湖中淘洗出来的地位。
在商超、网店发达的今日,人的购物变得扁平化。单纯的买和卖,让一些人开始按耐不住,他们回归传统,组织起了市集,主张一种在阳光下进行的,人与人更加贴近的,带着社交属性的消费生活。
传统意义上的市集,本是地方居民为方便获取日常所需而形成的简易贸易形式,定时定点。一个地方出产一个地方的风土物件,吃穿用度都在这里。这是一个光听起来就热闹非凡的词,从古至今,少不了诸多趣闻野史的加持。你能够和货品的生产者直接交流,知道卖豆腐的女子生得实在美丽,堪比西施。
十多年前,“创意市集”的概念被引入国内,随后冒出了很多新兴的市集,近一两年在商业空间的需求下,变得更加频繁起来,主题五花八门,创意,个性,也有主张健康有机食物的“农夫市集”。市集上的摊主,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往往生活主张鲜明,也有很高的话题度。就像期待在市集发生点什么故事一般,人们去赶集,并非只是因为家里少了一个锅,缺了一点盐。放弃了购买的便利性,不去某宝拉清单囤货,而是亲自去一趟买卖现场,看看那些摊主们都带来自家什么好货,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有趣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休闲的午后,你偶遇一场集市,看着摊主们精心呈现从自己手艺里或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作品,倘若你忍不住拿起一件物件询问,主人告诉你的可能不是价格,而是它为什么被创作出来,成了今天的样子。你可能觉得有趣,这种有趣不仅仅是物件,而是这个人或是他的理念。这种交流的瞬间,让物品不仅仅是商品,而是带着温度的故事,你不会随意去丢弃它,因为它有了另一张面孔,你记得他的故事。
从熟人社会到社交网络,多数人已经不甚清楚商品的流通渠道,安全和质量保障全权交予有关部门。我们需要一种消费方式,带给我们更多的认知,对商品,对商品背后的土壤和创作者。它能呈现一个地方的创意和风土,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很松弛。人们会为了一个市集来到这个地方,不仅仅买几个土鸡蛋,一个稀奇的玩意儿,更可以和从这一方水土中浸泡生长出來的有趣的人,好好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