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龙震 与当代艺术不期而遇的卡车司机

2017-03-10 17:00宣宏宇
中国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风景绘画

宣宏宇

林乃树林的古名。

林中有路。

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

这些路叫做林中路。

每人各奔前程,但却在同一林中。

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

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

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

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海氏说的“林中路”是艺术之路,也是生活之路,所谓“识得这些路”也就是懂得如何通过艺术去发现日常生活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孔龙震“识得这些路”,所以即便是在驾驶卡车的路上也总是要不时地停下来,用画笔记录身边的风景,抒发心中的感情,沉思生命的奥义……“这些路”不像车来车往的柏油路那样平坦、宽敞、明确,也没有既定的终点和路线,因而,行走于其间的人也就不必匆忙,随心所往,在柳暗花明处邂逅别样的风景。

作为一位曾经奔忙在线性路途上的老司机,孔龙震尤其珍视这样一种无拘无束的存在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绘画只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情感宣泄;相反,出于对绘画的热爱,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学习。与循序渐进的科班训练相比,孔龙震的绘画学习是支离破碎的,但恰是这样一种近乎道听途说的实践过程,让他更便于用画笔将日常生活与心性表达连接起来。于是,那些不大符合日常视觉经验的图像,不仅讲出了生动的故事,而且还让人感受到置身其中的情绪,它们或明朗,或阴郁;或直白,或晦涩;或律动,或宁静……一如无常世事间的喜怒哀乐,不加掩饰地扑面而来!

放下强烈的视觉感染力不说,仅就形式分析来看孔龙震的作品,亦不乏出色的绘画技艺——张弛有度的形象塑造、疏密有致的构图安排、冷暖相应的色调处理等等,可以说一张完整的绘画作品应有的视觉要素无不具备。当然,汇聚成孔龙震绘画的强烈感染力的因素远不止于此类分门别类的视觉语汇,在奔放的笔触里,在补色的对峙中,在扭曲的形象间,充满着后印象主义式的任性、表现主义式的激昂、抽象主义式的神秘、超现实主义式的荒诞、达达主义式的戏谑……就视觉谱系而言,孔龙震显然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但又无法被歸类于其中的任何一个流派,抑或可以说他所张扬的是现代主义中的个体精神而非其形式化的结果;同时,也就生长出独特的视觉语言,映照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乘物以游心”的观念。

“物”在海德格尔的著述中是一个有着深刻含义的概念,它既是表象也是本质。孔龙震没有想那么多,他只是在用最质朴的绘画方式讲述着最日常的生活,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也恰是这种质朴的表达让“物”之“物性”得以澄明,一如海氏在讨论梵高的《农鞋》时所言:“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 ,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孔龙震的画也是这样,无论是追忆童年往事,还是讲述公路历险,或者记录梦中奇境,都脱不开生命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因而,这些极其个人化的经验有了可以通约的一面,由此,无须逼真的映像再现也能让观者融入其中,这大概也正是艺术的精神魅力之所在!

实际上,我们从孔龙震的作品中照见自己的,还不仅仅是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及其寓意,而且还有作者的表达方式本身。和孔龙震一样,我们每个人都行走在各自人生的林中路上,虽然职业不尽相同,但日复一日的劳碌又何尝不像往返于各个目的地间的运货卡车?我们未尝没有思索过生活的意义,但却总是在行色匆匆间错过了许多鲜活的风景。如果说,100年前杜尚的那个小便池所标识的“任何物品都可以是艺术品”和后来博伊斯所宣称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显得过于抽象的话,那么,经由孔龙震的画,或许可以让我们记起一个被遗忘了很久的事实:每个人都是美的发现者与创造者。无论是否被称为艺术家,我们都在“同一片林中”,我们通过审美的分享标记位置,认识林中之路。之所以如此,不是为着奔向某个预设的终点,而是为了能够在平凡的瞬间中感受存在的真切。为此,需要一种与行驶在公路上时截然不同的散漫心境,任凭思绪在那些看似最无聊透顶的凡尘琐事中穿越,就像孔龙震在题画时写的那种状态:

我想这样躺在黄土地上

数着来往的飞机

一趟两趟 一趟两趟

飞机来自遥远的城市

和我没有一点关系的城市

飞机飞去遥远的城市

我不知道它模样的城市

我只想这样躺在刚抽穗的麦垅里

数着飞在云彩里的飞机

一辆两辆 一辆两辆

然后,在林中路上不期而遇,相视一笑,继而各自前行。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风景绘画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
格拉斯及其作品《狗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