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自然与生命的力量

2017-03-10 16:29宣宏宇
中国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通向道教青海

宣宏宇

作为一种生物,人的生存和其他物种一样有赖于适宜的环境。同时,人又不像其他物种那样只是被动地顺应自然法则,人懂得利用自然法则去改善生存条件。但事与愿违,当人类越来越自以为可以掌控更多的时候却悲哀地发现,过度的掠夺已将自身逼向绝境。于是,我们再次发挥“改造世界”的能动性,试图力挽狂澜,然而似乎收效甚微:资源仍然在快速走向枯竭,污染继续在以几何级数增长,物种不断地灭绝……

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我们遗忘了人之为人最可贵的一面——悲悯之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在孕育生命之美麗的同时也显露着冷酷。人类虽为自然之子,却能感怀生命,自刀耕火种的滥觞岁月起,便懂得同情弱小。这种感同身受的善念无关于生存,而是关乎生活意义的精神需求,其终极目标是超越物种,一如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所说的那样:“当悲悯之心能够不只针对人类,而能扩大涵盖一切万物生命时,才能到达最恢宏深邃的人性光辉!”

有着“中华水塔”之誉的青海,相对于其他许多污染严重的地区来说还是一片净土。这里有被列为世界七大湿地之一的青海湖湿地、有被誉为“中国第一神山”的昆仑山、有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因而,摄影师们用镜头呈现的更多的不是问题,而是憧憬,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所有的影像,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着力于突出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它们或彰显天地之广阔,或赞叹山之巍峨、水之浑厚,或以野生动物的千姿百态讴歌生命的惊奇!其中抑或也有人类的痕迹,但是如此地渺小,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这些图像构成了一部视觉化的生命伦理学,它们以直指人心的方式演绎了施韦泽的观点:“原始的伦理产生于人类与其前辈和后裔的天然关系。然而,只要人成为有思想的生命,他的‘亲属范围就扩大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

如果说,这些影像的形式和内容及其指涉仍然停留在生存价值观层面的话,那么,拍摄它们的地方本身的文化历史则以象征的方式,在精神层面重申中国传统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素有“万山之祖”“万神之乡”之称的昆仑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奉行“道法自然”的原则,提出“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并认为,天、地、人三气应当相互协调,“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方能“并力同心,共生万物”“一气不通,百事乖错”。道教的这种承认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合理性与平等存在的思想,同施韦泽的生命伦理观可谓殊途同归。它提示我们,保护自然环境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人作为人的自然义务。

带着“神山”的“启示”回到影像,我们在无人的画面中重新看到了“人”,看到了满怀悲悯之心的“人”。他们懂得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懂得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其他生命。或许这样的人还太少太少,但青海的美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与生命的力量,也让我们再一次赞同施韦泽的论断:“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同时,青海的美还让我们可以相信,作为人,我们终究是向善的。虽然我们仍然处于通向善的途中,但至少我们仍然走在通向善的途中。而尤其欣慰的是,在通向善的途中遇上了青海的美;面对青海的大美,人类的傲慢与自大将无地自容!

猜你喜欢
通向道教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任何人都可以发光发热
乡村生活 通向远方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道家道教研究
小鱼,你睡在哪里?
如何问问题?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